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xùn)練149篇(十)

字號:

(一三六)成祖不殺孝孺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復(fù)興。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計(jì),當(dāng)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孝孺被執(zhí)下獄。先是,成祖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
    ① 即事不計(jì),當(dāng)死社稷。
    譯文:。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
    譯文:。
    ①即使兵敗,也應(yīng)當(dāng)為國家而死!②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但希望您不要?dú)⒑λ?BR>    (一三七)洪邁論六國
    秦以關(guān)中之地,日夜東獵六國,百有余年,悉禽滅之。雖云得地利,善為兵,故百戰(zhàn)百勝,以予考之,實(shí)六國自有以致之也。韓、燕弱小,置不足論。彼四國者,魏以惠王而衰,齊以閔王而衰,楚以懷王而衰,趙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而惠王數(shù)伐韓、趙,志吞邯鄲,挫敗于齊,軍覆子死,卒為秦國所困,國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數(shù)世不振,訖于殄國。閔王承威、宣之后,山東之建國莫強(qiáng)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晉,欲并二周而為天子,遂為燕所屠。雖賴田單之力,得復(fù)亡城,子孫沮氣,孑孑自保,終墮秦計(jì),束手為虜。懷王貪商於六百里,受詐張儀,失其名都、喪其甲士,不能償,身道囚辱以死。趙以上黨之地,代韓受兵,利令智昏,輕用民死,同日坑于長平者過四十萬,幾于社稷為墟,幸不即亡,終以不免。此四國之君,茍為保境睦鄰,畏天自守,秦雖強(qiáng)大,豈能加我哉 !
    選自洪邁《容齋隨筆》)  
    [注]狃:貪。
    ①卒為秦國所困,國日以蹙
    譯文: .
    ②閔王承威、宣之后,山東之建國莫強(qiáng)焉,而狃于伐宋之利
    譯文: .
    ①終于被秦國圍困,國土一天天地縮小。②齊閔王繼承了威王、宣王的功業(yè),崤山以東各諸侯國沒有誰比它強(qiáng)盛,而他卻貪心于從打宋國中獲得利益
    (一三八)牛弘寬和
    (牛)弘榮寵當(dāng)世,而車服卑儉。事上盡禮,待下以仁,訥于言而敏于行。上嘗令其宣敕,弘至階下,不能言,退還拜謝,云:“并忘之?!?BR>    上曰:“傳語小辯,故非宰臣任也。”愈稱其質(zhì)直。大業(yè)之世,委遇稱隆。性寬厚,篤志于學(xué),雖職務(wù)繁雜,書不釋手。隋室舊臣,始終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嘗因醉,射殺弘架車牛。弘來還宅,其妻迎謂之曰:“叔射殺牛矣。”弘聞之,無所怪問,直答云:“作脯?!弊ǎ淦抻衷唬骸笆搴錾錃⑴?,大是異事!”弘曰:“已知之矣?!鳖伾匀簦x書不輟。其寬和如此。
    (節(jié)選自《隋書》卷四九)
    1 .對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訥于言而敏于行 訥:語言遲鈍
    B .傳語小辯 辯:有口才
    C .直答云 直:直接
    D .讀書不輟 輟:停止
    2 .下列句子中的“謝”字與“退還拜謝”中的“謝”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 .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
    B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 .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
    D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
    3 .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①而車服卑儉
    ②訥于言而敏于行
    ③上嘗令其宣敕
    ④愈稱其質(zhì)直
    A .兩個“而”字相同,兩個“其”字也相同
    B .兩個“而”字相同,兩個“其”字不同
    C .兩個“而”字不同,兩個“其”字相同
    D .兩個“而”字不同,兩個“其”字也不同
    4 .下面對牛弘的評價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牛弘的故事可以說是“大智若愚”的形象的注釋。
    B .牛弘在朝堂宣敕一事中,故意說自己忘了,這種官場做作的目的在于取得皇帝的信任。
    C .牛弘待人寬和,其弟酗酒殺了他的牛,盡管妻子再三訴說,但他不變臉色,照常讀書。
    D .牛弘的“大愚”是其“大智”的體現(xiàn),大愚能體現(xiàn)出他的品質(zhì)。
    (一三九)崔浩
    崔浩字伯深,少好學(xué),博覽經(jīng)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核覽,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弱冠為通直郎,稍遷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書,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嚴(yán)頗峻,宮省左右,多以微過得罪,莫不逃隱,避目下之變。浩獨(dú)恭勤不怠,或終日不歸。帝知之,輒命賜以御粥。其砥直任時,不為窮通改節(jié)若此。
    泰常②元年,晉將劉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詔群臣議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險,裕何能西入?揚(yáng)言伐姚,意或難測。宜先發(fā)軍斷河上流,勿令西過。”內(nèi)朝咸同外計(jì),帝將從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馬休之徒擾其荊州,劉裕切齒久矣。今興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觀其意,必自入關(guān)。勁躁之人,不顧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則姚無事而我受敵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發(fā)軍赴南,則北寇進(jìn)擊;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未若假之水道,縱裕西入。所謂卞莊刺彪⑥,兩得之勢也。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勝也,亦不失救鄰之名。縱裕得關(guān)中,懸遠(yuǎn)難守。彼不能守,終為我物。今不勞兵馬,坐觀成敗,斗兩彪而收長久之利,上策也。
    議者猶曰:“裕西入函谷,則進(jìn)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guān)助我。揚(yáng)聲西行,意在北進(jìn),其勢然也。”帝遂從群議,遣長孫嵩拒之。戰(zhàn)于畔城,為晉將朱超石所敗。帝恨不用浩言。
    (選自《北史·崔浩傳》)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號。③姚泓:后秦國主,羌族人。④興:姚泓的父親姚興。⑤蠕蠕:少數(shù)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莊刺彪:春秋時魯國大夫卞莊曾讓兩虎爭食相斗,待其一死一傷,然后殺其傷者。
    1 .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 .宮省左右,多以微過得罪
    B .函谷天險,裕何能西入
    C .司馬休之徒擾其荊州,劉裕切齒久矣
    D .勁躁之人,不顧后患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彼不能守,終為我物
    ②引以為流觴曲水
    B .①宮省左右,多以微過得罪
    ②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
    C .①未若假之水道
    ②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
    D .①裕西入函谷,則進(jìn)退路窮
    ②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3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 .①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②發(fā)軍赴南,則北寇進(jìn)擊
    B .①不為窮通改節(jié)若此。
    ②則進(jìn)退路窮,腹背受敵。
    C .①勿令西過。
    ②多以微過得罪。
    D .①臣觀其意,必自入關(guān)。
    ②揚(yáng)聲西行,意在北進(jìn),其勢然也。
    4 .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崔浩反對阻截劉裕軍隊(duì)的理由的一組是()
    ①勁躁之人,不顧后患。
    ②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③未若假之水道,縱裕西入。
    ④發(fā)軍赴南,則北寇進(jìn)擊;若其救北,則南州復(fù)危。
    ⑤所謂卞莊刺彪,兩得之勢也。
    ⑥縱裕得關(guān)中,懸遠(yuǎn)難守。彼不能守,終為我物。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④⑥
    5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崔浩博學(xué)多才,精通書法,又能順應(yīng)環(huán)境,堅(jiān)守節(jié)操,在對待劉裕假道伐姚問題上,更表現(xiàn)出他長于謀劃,智略過人。
    B .朝廷多數(shù)人主張阻截劉裕的軍隊(duì),主要理由是劉裕伐姚不是真實(shí)意圖,而是聲東擊西,覬覦北魏。
    C .崔浩不僅認(rèn)為劉裕伐姚并非借口,而且分析了阻劉和縱劉的不同結(jié)果,闡述了自己的主張,但明元帝因與劉裕有切齒之仇,未作采納。
    D .明元帝未采納崔浩的建議,而采納了大臣們的意見,派長孫嵩阻截晉軍,結(jié)果在畔城被晉軍打敗。
    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 1 )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譯文:
    ( 2 )戰(zhàn)于畔城,為晉將朱超石所敗。
    譯文:
    (一四О)王若虛
    王若虛字從之,稾城人也。幼穎悟,若夙昔在文字間者。擢承安二年經(jīng)義進(jìn)士。調(diào)鹿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yīng)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國,還授同知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實(shí)錄》成,遷平?jīng)龈泄?。未幾,召為左司諫,后轉(zhuǎn)延州刺史,入為直學(xué)士。
    天興元年,哀宗走歸德。明年春,崔立變。群小附和,請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時奕輩恃勢作威,人或少忤,則讒構(gòu)立見屠滅。若虛自分必死,私謂左右司員外郎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作之則名節(jié)掃地,不若死之為愈。雖然,我姑以理諭之?!?BR>    乃謂奕輩曰:“丞相功德碑當(dāng)指何事為言?”奕輩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靈百萬,非功德乎?”曰:“學(xué)士代王言,功德碑謂之代王言可乎 ? 且丞相既以城降,則朝官皆出其門,自古豈有門下人為主帥誦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輩不能奪,乃召太學(xué)生劉祁、麻革輩趕省,好問、張信之喻以立碑事,曰:“眾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逼畹裙剔o而別。數(shù)日,促迫不已,祁即為草定,以付好問。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既成以示若虛,乃共刪定數(shù)字,然止直敘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歸鎮(zhèn)陽,與渾源劉郁東游泰山,至黃峴峰,憩萃美亭,顧謂同游曰:“汩沒塵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誠得終老此山,志愿畢矣?!蹦嗣又蚁葰w,遣子恕前行視夷險,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號《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遺老》若干卷,傳于世。
    (《金史·王若虛傳》)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秩滿,老幼攀送 秩滿:滿十年
    B .數(shù)日,促迫不已 促迫:催促。
    C .微服北歸鎮(zhèn)陽微服:穿平民服裝。
    D .汩沒塵土中一生汩沒:埋沒。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①數(shù)日乃得行
    ②乃謂奕輩日
    B .①翟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
    ②我姑以理諭之
    C .①且丞相既以城降
    ②且已白鄭王矣
    D .①則朝官皆出其門
    ②不從則死
    3 .下列各句中補(bǔ)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王若虛)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yīng)奉翰林文字。
    B .明年春,崔立變。群小附和(崔立),請為(崔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
    C .(王若虛)乃謂奕輩曰:“丞相功德碑當(dāng)指何事為言?”
    D .金亡,(元好問)微服北歸鎮(zhèn)陽,與渾源劉郁東游泰山。
    4 .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王若虛珍視名節(jié)、不茍趨附的一組是()
    ①雖然,我姑以理諭之
    ②自古豈有門下人為主帥誦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
    ③既成以示若虛,乃共刪定數(shù)字
    ④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⑤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5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王若虛任期滿十年時,百姓不分老幼都來挽留送行,過了幾天才能出發(fā),這正說明其得信于民。
    B .文章詳寫王若虛拒絕撰寫崔立功德碑一事,意在表現(xiàn)其珍視名節(jié),不茍趨附的思想。
    C .文章中王若虛與同游者所說之言意即:“我在塵世中沉淪了一生,沒有料到晚年卻到達(dá)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在此山終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實(shí)現(xiàn)了?!?BR>    D .通觀全文,也反映了王若虛性格機(jī)警善辯的一面。
    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 1 )丞相以京城降,活生靈百萬,非功德乎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眾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四一)鄧艾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nóng)民養(yǎng)犢。年十二,隨母至穎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士則”,艾遂自名范,字士則。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使艾行陳、項(xiàng)己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yùn)漕之道”。乃著《濟(jì)河論》以喻其指。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dá)于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高貴鄉(xiāng)公即尊位,進(jìn)封方城亭侯。毋丘儉作亂,遣健步賚書,欲疑惑大眾,艾斬之,兼道進(jìn)軍,先趣樂嘉城,作浮橋。司馬景王至,遂據(jù)之。
    文欽以后大軍破敗于城下,艾追之至丘頭。欽奔吳。吳大將軍孫峻等號十萬眾,將渡江,鎮(zhèn)東將軍諸葛誕遣艾據(jù)肥陽,艾以與賊勢相遠(yuǎn),非要害之地,輒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諸葛緒等于黎漿拒戰(zhàn),遂走之。
    ……頃之,維果向祁山,聞艾已有備,乃回從董亭趣南安,艾據(jù)武城山以相持。維與艾爭險,不克,其夜,渡渭東行,緣山趣上,艾與戰(zhàn)于段谷,大破之。艾至成都,禪率太子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zhí)節(jié)解縛焚櫬,受有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fù)舊業(yè),蜀人稱焉。
    艾在西時,修治障塞,筑起城塢。泰始中,羌虜大叛,頻殺刺史,涼州道斷。史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塢焉。
    (《三國志》)
    1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文為世范,行為士則 行為:行為是
    B .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 足以:足夠來
    C .文欽以后大軍破敗于城下 以后:后來
    D .艾以與賊勢相遠(yuǎn),非要害之地 要害:非常重要
    2 .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 .①大軍興眾,泛舟而下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
    B .①艾以與賊勢相遠(yuǎn)
    ②動以朝廷為辭
    C .①頃之,維果向祈山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D .①維與艾爭險,不克
    ②孤當(dāng)與孟德決之
    3 .對下列各句中“之”字稱代內(nèi)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稱代前文的鄧艾的觀點(diǎn)
    B .艾斬之,兼道進(jìn)軍 稱代前文的“毋丘儉”
    C .司馬景王至,遂據(jù)之 稱代前文的“樂嘉城”
    D .艾與戰(zhàn)于段谷,大破之 稱代前文的“姜維”
    4 .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鄧艾“作戰(zhàn)智謀”的一組是()
    ①大積軍糧,又通運(yùn)漕之道
    ②兼道進(jìn)軍,先趣樂嘉域,作浮橋
    ③輒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諸葛緒等于黎漿拒戰(zhàn)
    ④檢御將士,無所虜略
    ⑤修治障塞,筑起城塢
    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5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鄧艾自幼失去父親,因戰(zhàn)亂遷徙汝南,為農(nóng)家牧養(yǎng)小牛。后在穎川看到一篇談及如何做文和作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勵其志。
    B .鄧艾針對壽春一帶田良水少的情況,提出開辟河渠的建議,并寫入其著作《濟(jì)河論》中。宣王大加贊賞,全部按他的建議實(shí)施。
    C .毋丘儉叛亂后,鄧艾根據(jù)當(dāng)時的形勢,日夜兼程進(jìn)軍,并在樂嘉城設(shè)置浮橋。后又追到丘頭,一舉消滅了毋丘儉及其黨羽文欽、孫峻。
    D .泰始年間,羌人大亂,多次殺死鎮(zhèn)西刺史,內(nèi)地通往西域重鎮(zhèn)涼州的道路被切斷。而當(dāng)?shù)匕傩諈s能憑靠鄧艾以前修筑的城堡一保平安。
    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 1 )資食有儲而無水害。
    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乃回從董亭趣南安,艾據(jù)武城山以相持。
    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四二)楊布打狗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 選自《列子》 )
    〔注〕緇 ( zī ) :黑色。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diǎn)的詞。 (2 分 )
    ①天雨,解素衣
    ②豈能無怪哉
    2 .從下面的短語中任選一個,解釋其意思。 ( 若兩個都解釋,則按第①個計(jì)分 )(2 分 )
    ①衣素衣而出
    ②迎而吠之
    3 .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 ( 停頓兩次 ) . (2 分 )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來
    4 .讀了這則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是怎樣悟出來的? (2 分 )
    命題思路
    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和其他內(nèi)容的學(xué)習(xí)一樣,不能一是一、二是二,必須學(xué)會遷移、運(yùn)用。理解字詞的意思、理解句子短語的意義、能正確朗讀、對文章觀點(diǎn)態(tài)度和感情的感悟,課內(nèi)課外是一樣的。
    考生答案
    7 .①下雨 ②詫異,驚奇;責(zé)怪
    8 .②沖著(楊布)大聲叫喚
    9 .向者 / 使汝狗 / 白而往黑而來
    10 .我明白了:看問題要看本質(zhì),而不能從表面看就下結(jié)論。楊布的狗只見主人白衣出去,回來見穿黑衣的人就不知是主人而大聲吠叫,它只是看清了人身外穿的衣服即表面,而未認(rèn)清這穿黑衣的人的本質(zhì)也是自己的主人。而且楊朱也說了那番話。
    考卷點(diǎn)評
    第 7 .①完全正確。②“怪”在句中屬意動用法,感到奇怪。回答 “詫異、驚奇;責(zé)怪”略差些。第 8 .①題,前“衣”用作動詞,“素”是白色,課文中學(xué)過;考生選做②,完全正確。第 9 題,完全正確。第 10 題思路完全正確,只是個別句子表述不盡規(guī)范。該生學(xué)習(xí)的遷移能力較強(qiáng)。
    (一四三)元德秀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質(zhì)厚少緣飾。少孤,事母孝,舉進(jìn)士,不忍去左右,自負(fù)母至京師。既擢第,母亡,廬墓側(cè),食不鹽酪,藉無茵席。服除,以窮困調(diào)南和尉,有惠政,擢補(bǔ)龍武軍錄事參軍。
    德秀不及親在而娶,不肯婚,人以為不可絕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為?”初,兄子襁褓喪親,無資得乳媼,德秀自乳之,數(shù)日湩流,能食乃止。既長,將為娶,家苦貧,乃求為魯山令。前此墮車足傷,不能趨拜,太守待以客禮。有盜系獄,會虎為暴,盜請格虎自贖,許之。吏曰:“彼詭計(jì),且亡去,無乃為累乎?”德秀曰:“許之矣,不可負(fù)約。即有累,吾當(dāng)坐,不及余人?!泵魅毡I尸虎還,舉縣嗟嘆。
    愛陸渾山水,乃定居,不為墻垣扃鑰,家無仆妾。歲饑,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彈琴以自娛,人以酒肴從之,不問賢鄙為酣飫。德秀善文辭,作《蹇士賦》以自況。房琯每見德秀,嘆息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天寶十三載卒,家惟枕履簟瓢而已。
    (《新唐書·卓行傳》)
    7 、對下列各句劃線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事母孝,舉進(jìn)士,不忍去左右  舉:考中。
    B .德秀不及親在而娶,不肯婚   在:活著。
    C .德秀自乳之,數(shù)日湩流     湩:乳汁。
    D .即有累,吾當(dāng)坐,不及余人   累:連累。
    8 、選出劃線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 )
    A .自負(fù)母至京師      許之矣,不可負(fù)約
    B .德秀不及親在而娶    即有累,吾當(dāng)坐,不及余人
    C .先人得祀,吾何娶為   既長,將為娶
    D .家苦貧,乃求為魯山令  愛陸渾山水,乃定居
    9 、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對省略成份補(bǔ)充得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事母孝,舉進(jìn)士,不忍去(京師)左右。
    B .數(shù)日湩流,(德秀)能食乃止。
    C .(侄)既長,將為娶,家苦貧。
    D .人以酒肴從之,(人)不問賢鄙為酣飫。
    10 、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德秀卓行的一組是( )
    ①母亡,廬墓側(cè),食不鹽酪,藉無茵席
    ②以窮困調(diào)南和尉
    ③德秀不及親在而娶,不肯婚
    ④德秀自乳之,數(shù)日湩流
    ⑤許之矣,不可負(fù)約
    ⑥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⑤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③④⑤
    11 、下列對文意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元德秀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死后,在母墓之側(cè)建廬守孝,不吃鹽酪,睡覺時底下不墊茵席。
    B .元德秀沒有在母親活著時娶妻,于是不肯結(jié)婚。他侄兒在襁褓中時死了父母,又沒有錢請奶媽,他就自己喂奶,并且出現(xiàn)奇跡。
    C .元德秀講信用,為魯山令時,不顧縣吏反對,堅(jiān)持兌現(xiàn)讓在押強(qiáng)盜去打虎自贖的諾言,表示如有牽累,由他個人負(fù)責(zé)。終于使那個強(qiáng)盜的尸體與老虎一同返城,全縣為之嗟嘆。
    D .元德秀淡泊名利,安于貧賤,晚年定居陸渾山,家無仆妾,從不鎖門,遇到饑荒,有時整天不能炊飯,房琯每見德秀,嘆息道:“看見紫芝的容貌,使人的名利之心都沒有了?!?BR>    (一四四)王戎識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比≈湃?。
    ( 《世說新語》 )
    (1)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答:
    (2) 取之信然
    答:
    (一四五)高祖封留侯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yùn)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①功也。自擇齊三萬戶?!绷荚唬骸笆汲计鹣纶c上會留②,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jì),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注釋〕①子房:張良字子房。②留:地名。
    23 .下面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解釋有錯的一項(xiàng)是( ▲)( 3 分)
    A . 未嘗有戰(zhàn)斗功(曾) B .此天以臣授陛下(因?yàn)椋?BR>    C .臣愿封留足矣(足夠) D .與蕭何等俱封(一起)
    24 .文中有一句話,成了對古今高明軍師的共同贊語,這句話是: _ _ _ ( 2 分)
    25 .張良在功成名就后只“愿封留”,“不敢當(dāng)三萬戶”,你對此有何評價?請簡要談?wù)?。?3 分)
    答:
    (一四六)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xiàn)諸子罕①。子罕弗受。獻(xiàn)玉者曰:“以示玉人②,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xiàn)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注]①子罕:人名,春秋時官員。 ②玉人:琢玉的工匠。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 2 分)
    ① 宋人或得玉,獻(xiàn)諸子罕 ( )
    ② 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xiàn)之。 ( )
    2. 、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1 分)
    A 、同予者何人 獻(xiàn)玉者曰
    B .故敢獻(xiàn)之 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 .我以不貪為寶 爾以玉為寶
    D .獻(xiàn)諸子罕 投諸渤海之尾
    3. 揭示子罕和獻(xiàn)寶人不同生活態(tài)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本文通過 _____ 描寫來刻畫子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品德。
    (一四七)李勉埋金
    天寶①中,有書生旅次②宋州③。時李勉少年貧苦,與一書生同店。而不旬日,書生疾作,遂死不救,臨絕語勉曰:“某④家住洪州⑤,將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币虺瞿医鸢賰蛇z勉,曰:“某之仆使,無知有此者,足下為我畢死事,余金奉之?!泵阍S為辦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數(shù)年,勉尉開封。書生兄弟赍⑥洪州牒⑦來,而累路尋生行止,至宋州,知李為主喪事,專詣開封,詰金之所。勉請假至墓所⑧,出金付焉。(選自《尚書讀錄》)
    [ 注]:①天寶:唐玄宗年號( 742 — 756 )。②旅次:借宿。③宋州:地名,治睢陽(今河南商丘市西南)。④某:我。⑤洪州:地名,治豫章(今南昌市)。⑥赍:帶著。⑦牒:文件,證件。⑧墓所:墓地。
    1 、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 3 分)
    ( 1 ) 因出囊囊金百兩遺勉 遺
    ( 2 ) 而累路尋生行止 累
    ( 3 ) 詰金之所 詰金之所
    2 、用“ / ”標(biāo)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 2 分)
    有 書 生 旅 次 宋 州
    3 、下列括號內(nèi)的句子是對原文句子的翻譯。請指出譯文中的不當(dāng)之處。( 4 分,每小題 2 分)
    ( 1 )足下為我畢死事,余金奉之。(您替我辦完喪事后,我的錢贈送給你。)
    不當(dāng)之處:
    ( 2 )勉許為辦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李勉贊同替他辦喪事,辦完喪事后,剩余的錢于是被秘密放置在墓中,連同其尸體一起埋在里面。)
    不當(dāng)之處:
    15 、你是怎樣看待李勉為書生埋金的行為的?請簡要談?wù)劇#?3 分)
    (一四八)王太尉薦寇準(zhǔn)
    王太尉(北宋時人)薦寇萊公(即寇準(zhǔn),北宋政治家,曾封萊國公)為相,萊公數(shù)短(這里為動詞,意思是指出別人的缺點(diǎn))于上(皇上。此指宋真宗趙恒)前,而太尉專稱其長。上一日謂太尉曰:“卿(對臣子的愛稱)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太尉曰:“理固當(dāng)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闕失必多,準(zhǔn)對陛下無所隱(隱瞞),益見其忠直(忠誠正直),此臣所以重準(zhǔn)也?!鄙嫌墒且尜t太尉。
    1 、請寫出文中的一個通假字: 通
    2 、下面各組加點(diǎn)詞意思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 ) ( 2 分)
    A 吳廣故數(shù)言欲亡    萊公數(shù)短于上前
    B 益見其忠直   上由是益賢太尉
    C 理固當(dāng)然 固以怪之矣
    3. “卿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中的“彼”和“其”是否同指一人?( 2 分)
    4 、站在今天的角度,就王太尉的精神、做法,談?wù)勀愕目捶?。?2 分)
    (一四九)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
    治阿,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
    1 、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xiàng)是( )( 3 分)
    A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暗中)
    B 、齊君使治阿(派遣)
    C 、共載皆白首也(坐車)
    D 、乃起兵擊之(發(fā))
    2 、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3 分)
    A 、夫以老者之智 鑄庫兵以作耕器
    B 、遂敗魏師 遂成豎子之名
    C 、乃起兵擊之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 、既而君悔之 甚矣,汝之不惠
    3 、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兩項(xiàng)是( )( 4 分)
    A 、縛者曷為者也 B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C 、共載皆白首也 D 、妾是以求去也
    4 、對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確的兩項(xiàng)是( )( 4 分)
    A 、出倉廩以賑貧窮——散發(fā)糧倉里的糧食救濟(jì)貧苦的人。
    B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去追的使者反而說道:“子奇一定能把阿縣治理好……”
    C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有老年人出主意,讓年輕人來作決斷。
    D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阿縣人父親帶著兒子,哥哥帶著弟弟,以私家軍隊(duì)與敵人作戰(zhàn)。
    5 、從全文看,“阿縣大治”是因?yàn)樽悠娌捎昧四切┑昧Υ胧??用自己的話回答。?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