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漢也為海嘯捐出1英鎊
從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爆發(fā)海嘯以來,英國民眾一直在為此捐款。英國政府12月底要捐50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7.5億元),在美國和日本提高捐助額之前,一度成為當時全世界捐款多的政府。英國民眾的捐款額則比政府提出的還要多,已經(jīng)達到6000萬英鎊。按照英國廣播公司的統(tǒng)計,截至2004年12月31日,民眾捐款還在以每分鐘1.5萬英鎊的速度遞增。
1月8日,在海嘯發(fā)生兩個星期之后,英國的捐款活動仍在進行。倫敦的中國留學生也利用周末走上街頭,為海嘯幸存者募捐。記者親眼看到,從上午11點到下午4點的短短5個小時里,在倫敦華人街附近的幾個地鐵站口,4個捐款點募集了大約3000英鎊。在街頭慷慨解囊的年輕人居多,讓人感動的是一個流浪漢,蓬頭垢面地抱著被子走在倫敦街頭,卻掏出1個英鎊投入捐款箱。還有一些人雖然沒有捐款,但特地走上來告訴募捐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在某地捐過款了,向中國留學生們致謝。
的確,很多人已經(jīng)捐過錢了。在英國,電視臺一直在播放公益廣告:在純黑色的背景下,一個嚴肅的義工眼含熱淚,一個字一個字地念出捐款的熱線電話號碼和捐款網(wǎng)址;在廣播電臺,為捐款而創(chuàng)作的公益歌曲一遍一遍地唱著,詞曲質(zhì)量很高,非常動人;許多歌星和影星不僅帶頭捐款,還志愿充當接聽捐款熱線的服務(wù)生。連在有獎競猜活動里獲獎的人也都齊刷刷地當場把上萬英鎊的高額獎金全盤捐出。捐款箱遍布大大小小的商店,教堂和清真寺更是完全變成了捐款場所。英國紅十字會表示,這是幾十年來在短時間里成功的捐款活動。
為公益機構(gòu)提供捐款是英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英國,一個捐款活動不管多么成功,都不很熱鬧。英國民眾很平靜,想給的就給,不想給的擺擺手就行。究其原因,應該說,英國人對捐款這件事已習以為常。在英國,人們的平均年收入大約在2萬英鎊出頭。有穩(wěn)定工作的人,無論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很多人每月或每周都要進行固定或半固定的捐款。一位英國教師告訴記者,他沒有見過從不捐款的英國人。有調(diào)查顯示,英國人捐款的比例與收入多少成反比:據(jù)《衛(wèi)報》統(tǒng)計,年收入4萬英鎊以上的高薪階層,他們每個月會拿出2%的收入作為各種捐助使用;年收入僅僅5000英鎊的窮人,每月則會拿出收入的4.5%去做公益事業(yè)。
記者采訪了一個名叫朱利亞的年輕女醫(yī)師,她告訴記者,她畢業(yè)3年,現(xiàn)在每個月的稅后收入大約1500英鎊,除了供房供車以外,大的固定開銷就是捐款,每月大約要捐120到150英鎊,占工資的10%.記者告訴她,她的捐款比例已經(jīng)超出了英國的平均水平。她有點吃驚地解釋說:“我的父母都是警察,從小就知道家里每月要捐10%給各種基金會,比如癌癥研究基金、犯罪心理研究基金等地方。朋友們也是這樣的,只不過每個人選擇的基金會不大一樣,捐款比例都是差不多的。大概是有些人不怎么捐款,或者自己是被捐助者,所以把總比率拉低了吧?!?BR> 退休教授艾德不太愿意告訴記者自己每月捐款的具體數(shù)字,但他列出了一串自己參加的公益組織的名單:牛津帆船俱樂部、倫敦某交響樂團俱樂部、莎士比亞故居之友……他告訴記者,這些組織都是交費的,他每個月從工資里固定劃出一定數(shù)目的錢交給它們?!斑@是一個人參加社會活動的方式。也是一個人對生活的選擇?!卑抡f。
不管朱利亞還是艾德,在英國都不算是富人。他們的房子和室內(nèi)擺設(shè)都很一般。朱利亞的房子有20年貸款,家具一律是從“宜家”買的———這在英國算是比較便宜的。為了省電,大冬天白天連暖氣都不開。艾德則住在倫敦郊外很偏遠的一個小鎮(zhèn)上,小小一套房子幾年前才還清貸款,夫婦兩人靠退休金過著很簡單的生活,輕易不到倫敦市區(qū)來。由于物價高昂,普通英國人的生活都不算富裕,一有商店打折,人們就深更半夜地排長隊,常到餐館吃飯的人很少見,雇人做家務(wù)的事情更屬罕見。長期以來,為各種公益機構(gòu)提供捐款卻成了人們?nèi)粘I畹囊徊糠帧?BR> 很多文化組織、遺產(chǎn)保護活動靠民間捐款維持
在英國捐款或參加公益活動非常方便。街頭總是有人進行捐款宣傳、募集現(xiàn)金或支票。在酒吧里也有各種街區(qū)性的慈善組織捐款點。各種慈善捐款的賬號和電話號碼隨處可見。電視里常有各種募捐晚會,你可以撥電話捐款。如果你有了舊的衣服和閑置不用的生活用品想捐,也很方便,各種慈善小店滿街都是,你把衣物洗干凈送去就是了。
英國有很多文化組織是依靠民間捐款或是主要依靠民間捐款而生存的。加入這些組織也很容易,例如當參觀了福爾摩斯故居博物館后,如果你有興趣就可以填張表,成為“福爾摩斯之友”,按時捐少量的錢維持博物館的運營。“福爾摩斯之友”們不僅會得到資金使用的報告,還可以共享關(guān)于這個博物館的新信息或者定期交換讀書心得,甚至一起辦個講座什么的,儼然是一個“興趣俱樂部”。一些文物保護單位或是樂團也有類似的“××之友”俱樂部,喜歡這個文物或是樂團的人可以簡單地表達自己的心意,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
除了日常的捐助之外,遇到一些特大的災難或到了一些特殊的日子,社會上還會有專項的募捐活動。記者去年11月在英國見到過公眾在第世界大戰(zhàn)紀念日時的捐款:在街頭或超市的門口,到處有人在出售一種塑料的紅罌粟花,幾十便士可以買一朵,收入所得將交給參加過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英國老兵,幫他們安度晚年。記者也見過掏10英鎊、20英鎊而只拿一朵花的人。那時,在英國的街頭,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與衣服是否搭配,很多人都以佩戴這種塑料花為榮:公共汽車司機戴著塑料花開車,老師戴著塑料花上課,泥瓦匠戴著塑料花裝修,電視主持人戴著塑料花播報新聞……
沒有人知道別人的塑料花是用多少錢“買”的。英國人通常不提自己的工資有多少,他們對自己捐了多少錢也一向保持緘默。即使老夫老妻彼此知道對方的工資,也不見得確切知道對方用于捐款的數(shù)額。捐款屬于非常私人的事情———是自己去盡心。不過,公眾人物和大公司的捐款數(shù)額是公布的,要是某個名人或公司捐得很多,其余的名人和大公司們會追加一些。普通人之間幾乎沒有聽說過會在捐款數(shù)額上進行攀比。
不捐款的人等于背離了社會主流文化
捐款也是一種社會文化,人們用捐款來表達自己的興趣、觀點和社會態(tài)度,也表達自己愿意回報社會、服務(wù)他人的愿望。在這樣的社會文化里面,一個從來不在任何場合捐錢,尤其是在別人遭受重大災害時不捐錢的人,是背離社會主流文化的。一個巨富不積極參與捐款活動,只能被看作守財奴或暴發(fā)戶,不能真正進入上流社會。即使是普通人,要是所有的捐款活動中都見不著他,鄰居們會不清楚他的興趣愛好,也不了解他的為人處事,對他缺少認同感,在心理上排斥他。一個名叫馬克的英國人明白地告訴記者,要是他遇到這樣的鄰居,“我會給他很低的評價———也就是,我肯定看不起他”。記者被馬克的坦率打動,于是問了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要是有個國家你不喜歡,但是它受了災,你會捐款嗎?”馬克毫不猶豫地回答:“只有不好的政治家,沒有不好的人民。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受了災,卻不值得捐款的。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
不能不提的是,英國人對募捐機構(gòu)的信任度很高。在英國,一個人要上街募捐要先獲得政府頒發(fā)的募捐執(zhí)照。中國留學生募捐用的是中華慈濟總會的執(zhí)照復印件。獲得執(zhí)照的組織需要在每次募捐后當著所有募捐者的面點清善款,向政府匯報捐款情況,出示善款寄往災區(qū)的匯款證明。政府每年審查慈善機構(gòu)的財政情況,核發(fā)下一年的執(zhí)照。所以,英國很少發(fā)生有關(guān)慈善機構(gòu)出現(xiàn)腐敗現(xiàn)象的丑聞。應該說,慈善機構(gòu)的廉潔也是英國捐款文化的有力保障。
從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爆發(fā)海嘯以來,英國民眾一直在為此捐款。英國政府12月底要捐50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7.5億元),在美國和日本提高捐助額之前,一度成為當時全世界捐款多的政府。英國民眾的捐款額則比政府提出的還要多,已經(jīng)達到6000萬英鎊。按照英國廣播公司的統(tǒng)計,截至2004年12月31日,民眾捐款還在以每分鐘1.5萬英鎊的速度遞增。
1月8日,在海嘯發(fā)生兩個星期之后,英國的捐款活動仍在進行。倫敦的中國留學生也利用周末走上街頭,為海嘯幸存者募捐。記者親眼看到,從上午11點到下午4點的短短5個小時里,在倫敦華人街附近的幾個地鐵站口,4個捐款點募集了大約3000英鎊。在街頭慷慨解囊的年輕人居多,讓人感動的是一個流浪漢,蓬頭垢面地抱著被子走在倫敦街頭,卻掏出1個英鎊投入捐款箱。還有一些人雖然沒有捐款,但特地走上來告訴募捐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在某地捐過款了,向中國留學生們致謝。
的確,很多人已經(jīng)捐過錢了。在英國,電視臺一直在播放公益廣告:在純黑色的背景下,一個嚴肅的義工眼含熱淚,一個字一個字地念出捐款的熱線電話號碼和捐款網(wǎng)址;在廣播電臺,為捐款而創(chuàng)作的公益歌曲一遍一遍地唱著,詞曲質(zhì)量很高,非常動人;許多歌星和影星不僅帶頭捐款,還志愿充當接聽捐款熱線的服務(wù)生。連在有獎競猜活動里獲獎的人也都齊刷刷地當場把上萬英鎊的高額獎金全盤捐出。捐款箱遍布大大小小的商店,教堂和清真寺更是完全變成了捐款場所。英國紅十字會表示,這是幾十年來在短時間里成功的捐款活動。
為公益機構(gòu)提供捐款是英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英國,一個捐款活動不管多么成功,都不很熱鬧。英國民眾很平靜,想給的就給,不想給的擺擺手就行。究其原因,應該說,英國人對捐款這件事已習以為常。在英國,人們的平均年收入大約在2萬英鎊出頭。有穩(wěn)定工作的人,無論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很多人每月或每周都要進行固定或半固定的捐款。一位英國教師告訴記者,他沒有見過從不捐款的英國人。有調(diào)查顯示,英國人捐款的比例與收入多少成反比:據(jù)《衛(wèi)報》統(tǒng)計,年收入4萬英鎊以上的高薪階層,他們每個月會拿出2%的收入作為各種捐助使用;年收入僅僅5000英鎊的窮人,每月則會拿出收入的4.5%去做公益事業(yè)。
記者采訪了一個名叫朱利亞的年輕女醫(yī)師,她告訴記者,她畢業(yè)3年,現(xiàn)在每個月的稅后收入大約1500英鎊,除了供房供車以外,大的固定開銷就是捐款,每月大約要捐120到150英鎊,占工資的10%.記者告訴她,她的捐款比例已經(jīng)超出了英國的平均水平。她有點吃驚地解釋說:“我的父母都是警察,從小就知道家里每月要捐10%給各種基金會,比如癌癥研究基金、犯罪心理研究基金等地方。朋友們也是這樣的,只不過每個人選擇的基金會不大一樣,捐款比例都是差不多的。大概是有些人不怎么捐款,或者自己是被捐助者,所以把總比率拉低了吧?!?BR> 退休教授艾德不太愿意告訴記者自己每月捐款的具體數(shù)字,但他列出了一串自己參加的公益組織的名單:牛津帆船俱樂部、倫敦某交響樂團俱樂部、莎士比亞故居之友……他告訴記者,這些組織都是交費的,他每個月從工資里固定劃出一定數(shù)目的錢交給它們?!斑@是一個人參加社會活動的方式。也是一個人對生活的選擇?!卑抡f。
不管朱利亞還是艾德,在英國都不算是富人。他們的房子和室內(nèi)擺設(shè)都很一般。朱利亞的房子有20年貸款,家具一律是從“宜家”買的———這在英國算是比較便宜的。為了省電,大冬天白天連暖氣都不開。艾德則住在倫敦郊外很偏遠的一個小鎮(zhèn)上,小小一套房子幾年前才還清貸款,夫婦兩人靠退休金過著很簡單的生活,輕易不到倫敦市區(qū)來。由于物價高昂,普通英國人的生活都不算富裕,一有商店打折,人們就深更半夜地排長隊,常到餐館吃飯的人很少見,雇人做家務(wù)的事情更屬罕見。長期以來,為各種公益機構(gòu)提供捐款卻成了人們?nèi)粘I畹囊徊糠帧?BR> 很多文化組織、遺產(chǎn)保護活動靠民間捐款維持
在英國捐款或參加公益活動非常方便。街頭總是有人進行捐款宣傳、募集現(xiàn)金或支票。在酒吧里也有各種街區(qū)性的慈善組織捐款點。各種慈善捐款的賬號和電話號碼隨處可見。電視里常有各種募捐晚會,你可以撥電話捐款。如果你有了舊的衣服和閑置不用的生活用品想捐,也很方便,各種慈善小店滿街都是,你把衣物洗干凈送去就是了。
英國有很多文化組織是依靠民間捐款或是主要依靠民間捐款而生存的。加入這些組織也很容易,例如當參觀了福爾摩斯故居博物館后,如果你有興趣就可以填張表,成為“福爾摩斯之友”,按時捐少量的錢維持博物館的運營。“福爾摩斯之友”們不僅會得到資金使用的報告,還可以共享關(guān)于這個博物館的新信息或者定期交換讀書心得,甚至一起辦個講座什么的,儼然是一個“興趣俱樂部”。一些文物保護單位或是樂團也有類似的“××之友”俱樂部,喜歡這個文物或是樂團的人可以簡單地表達自己的心意,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
除了日常的捐助之外,遇到一些特大的災難或到了一些特殊的日子,社會上還會有專項的募捐活動。記者去年11月在英國見到過公眾在第世界大戰(zhàn)紀念日時的捐款:在街頭或超市的門口,到處有人在出售一種塑料的紅罌粟花,幾十便士可以買一朵,收入所得將交給參加過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英國老兵,幫他們安度晚年。記者也見過掏10英鎊、20英鎊而只拿一朵花的人。那時,在英國的街頭,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與衣服是否搭配,很多人都以佩戴這種塑料花為榮:公共汽車司機戴著塑料花開車,老師戴著塑料花上課,泥瓦匠戴著塑料花裝修,電視主持人戴著塑料花播報新聞……
沒有人知道別人的塑料花是用多少錢“買”的。英國人通常不提自己的工資有多少,他們對自己捐了多少錢也一向保持緘默。即使老夫老妻彼此知道對方的工資,也不見得確切知道對方用于捐款的數(shù)額。捐款屬于非常私人的事情———是自己去盡心。不過,公眾人物和大公司的捐款數(shù)額是公布的,要是某個名人或公司捐得很多,其余的名人和大公司們會追加一些。普通人之間幾乎沒有聽說過會在捐款數(shù)額上進行攀比。
不捐款的人等于背離了社會主流文化
捐款也是一種社會文化,人們用捐款來表達自己的興趣、觀點和社會態(tài)度,也表達自己愿意回報社會、服務(wù)他人的愿望。在這樣的社會文化里面,一個從來不在任何場合捐錢,尤其是在別人遭受重大災害時不捐錢的人,是背離社會主流文化的。一個巨富不積極參與捐款活動,只能被看作守財奴或暴發(fā)戶,不能真正進入上流社會。即使是普通人,要是所有的捐款活動中都見不著他,鄰居們會不清楚他的興趣愛好,也不了解他的為人處事,對他缺少認同感,在心理上排斥他。一個名叫馬克的英國人明白地告訴記者,要是他遇到這樣的鄰居,“我會給他很低的評價———也就是,我肯定看不起他”。記者被馬克的坦率打動,于是問了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要是有個國家你不喜歡,但是它受了災,你會捐款嗎?”馬克毫不猶豫地回答:“只有不好的政治家,沒有不好的人民。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受了災,卻不值得捐款的。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
不能不提的是,英國人對募捐機構(gòu)的信任度很高。在英國,一個人要上街募捐要先獲得政府頒發(fā)的募捐執(zhí)照。中國留學生募捐用的是中華慈濟總會的執(zhí)照復印件。獲得執(zhí)照的組織需要在每次募捐后當著所有募捐者的面點清善款,向政府匯報捐款情況,出示善款寄往災區(qū)的匯款證明。政府每年審查慈善機構(gòu)的財政情況,核發(fā)下一年的執(zhí)照。所以,英國很少發(fā)生有關(guān)慈善機構(gòu)出現(xiàn)腐敗現(xiàn)象的丑聞。應該說,慈善機構(gòu)的廉潔也是英國捐款文化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