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識:清河宗教幫派

字號:

佛教與道教 清河境內的佛教、道教何時傳入,已不可考。據(jù)民國23年《清河縣志》記載,“清河境內的寺廟多是隋、唐及宋、元、明時的建筑。由此推斷,清河境內的佛教、道教應是隋朝時傳入的?!?BR>    民國23年(1934年),全縣共有寺廟147處,其中住有僧、道、尼姑的35處。全縣共有和尚56人,道士22人,尼姑8人。勸禮村南的寺廟最為興盛。住有和尚27人,有廟地數(shù)10畝,燒香求神、上供許愿者眾多,常年香火不斷。和尚們也常外出擺道場,做佛事。
    東張寬村的尼姑庵,住有尼姑8人。香火也很興盛。
    由于連年災荒,兵匪擾害及日軍入侵,鬧得廟塌神毀,斷碑頹垣,一片荒涼??谷諔?zhàn)爭結束后,所剩寺廟寥寥無幾。據(jù)縣統(tǒng)戰(zhàn)部調查,40年代清河僅存寺廟11處,住有和尚、尼姑的只有5處,共16人。其中勸禮村南寺廟有和尚6人;許二莊寺廟有和尚3人,其中兩個小和尚1947年參軍;前桂林寺廟有和尚2人;油坊寺廟有和尚2人,東張寬尼姑庵有尼姑3人,1949年其中兩個年輕些的還俗結婚,一個年老的無家可歸,人民政府安置她在烈士陵園看管祠堂。其它地方的和尚、道士,有家的回家還俗了,無家可歸的土改時就地分了土地、分給了群眾,器具歸公或被各尚還俗帶走。
    1949年后,境內已沒有寺廟及和尚、道士、尼姑。
    1949前,人們信奉佛教,但無嚴格的宗教儀式,只是逢年過節(jié)供奉玉帝、菩薩,隨著群眾文化科學知識的提高,這種迷信思想已逐漸淡薄。
     天主教 清河縣的天主教是從鴉片戰(zhàn)爭后傳入的。約在清同治三年(1865年)左右,西高莊村劉恒業(yè)的祖父從威縣趙莊入教,是為清河縣最早的天主教徒。他先在本村傳了十來戶,后來又傳到簡家那。當時清河屬順德(今邢臺)教區(qū),教徒們受洋人的驅使,庚子年間與扶清滅洋的義和團多次發(fā)生沖突,有的教徒被殺,再沒有人敢入教。
    1939年鬧災荒,教會出資救濟災民,此入教的人又逐漸多起來。陸續(xù)在段莊、連冢寺、城里(今城關村)、劉莊等村也有了教徒。但人數(shù)不多,全縣在1945年前共有10多個村100余戶400余人。天主教均為一人入教,全家皆信。并且幼兒從一降生即為信徒。到18歲時經(jīng)過洗禮即成為正式教徒。
    1949年后,清河縣天主教在省天教愛國會的領導下,完全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控制,實行自辦、自傳、自養(yǎng)的“三自”方針,逐步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道路。
    1949年清河縣天主教神職人員中有三位神甫,均出自西高莊教會。一為劉全信,1949年逃往臺灣,已病故;二為劉全友,60年代定居威縣寺莊村;三為劉達,60年代后期病故。有神學院畢業(yè)生1人,即西高莊劉憲格,現(xiàn)已年老多病,無力支持教務。
    1980年后,縣內天主教歸邢臺教區(qū)管轄。因清河縣已無神甫,邢臺教區(qū)天主教會征得清河縣有關部門的同意,委派威縣的張奎榮神甫兼管清河縣天主教事務,主持一切宗教儀式和宗教活動。
    1989年清河縣有7個鄉(xiāng)鎮(zhèn)(黃金莊鎮(zhèn)、連莊鎮(zhèn)、西張寬鄉(xiāng)、渡口驛鄉(xiāng)、小屯鄉(xiāng)、馬屯鄉(xiāng)、王官莊鎮(zhèn)),11個村(西高莊、簡家那、后段莊、劉莊、大辛莊、馬屯、大寨、大簡莊、楊莊、王二莊、大堤)有天主教徒。另外,許二莊、黃金莊、峨二莊、郎呂坡也有個別戶信教。全縣共有教徒220戶,900余人,其中18歲以上的正式教徒有620人。教徒100人以上的聚集村主要是西高莊(85戶,368人)、簡家那(40戶,210人)。這兩個村均成立了教會,推舉了會長。每星期一、三、五早上,禮拜日的上午進行宗教活動。
    基督教(新教)也稱“耶穌教”。據(jù)民國23年《清河縣志》載,清河信奉耶穌教最早的是許二莊劉某,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入教,后來又逐漸傳到油坊、張莊、趙樓莊、大許莊、魯莊、謝爐、高家莊、冢子村、東潘莊、趙臺頭、韋王仙莊、陳二莊、葛仙莊、后倪家村、秦家洼、后吳莊、大寨、小屯、丁龍、范老莊、孫莊、銀子王、大辛莊、王二莊、中丁村等村,教徒多少不一,是年共有教徒106人。并在油坊鎮(zhèn)東街建有基督教堂1處,面積半畝左右,房舍10余間,由黃英文負責宣教。1934年后,縣境內基督教自消自滅,不再活動。
    1978年,又有威縣、臨西的基督教信徒,在清河南部一些村莊重新發(fā)展了一批教徒,全縣到1990年基督教徒共364人,受冼禮的正式教徒49人。
    1936年前,全縣共有西張莊、簡家那、前連屯、連冢寺、趙家莊、劉莊、大寨、城里(今城東、城西村)、后段莊等教堂9處。1936年,城里教堂被日本飛機炸毀。195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對教堂登記造冊時,清河縣有西高莊、簡家那、連冢寺、大寨、城里、劉莊等6處。后被學?;虼遛k公占用。1986年,根據(jù)中央關于落實宗教團體房產(chǎn)的政策,經(jīng)過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縣民政局詳細調查,多次協(xié)商,于1988年底將上述6處教堂69間房產(chǎn)一一予以落實,妥善解決。有原物的歸還原物,無原物的給一些物料,全部解決了地基問題,基本上達到了鄉(xiāng)、村和信教群眾的滿意。隨之,簡家那和西高莊教會相繼重新建了活動場所。
    幫會
    六離會 民國14年(1925年)正是軍閥混戰(zhàn)、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的時候,土匪惡棍、散兵游勇結伙樹竿,到處打家動舍,橫行騷擾,各種會道門、雜牌武裝團伙也乘機而起,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清河縣的六離會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興起的。他們利用群眾的防匪自衛(wèi),護村保家的強烈愿望,先是采用欺騙手段,宣揚入了會可不當半丁,打仗時吞符念咒可刀槍不入。后來又采用不入會就抄家罰款的恐嚇手段,強迫群眾入會。六離會的名稱來源于八卦八個方位的第六位,故名“六離會”??傟P目是趙家計的趙萬化。他收有很多門徒。先是在周圍村莊發(fā)展,后來發(fā)展到南宮、威縣、棗強、冀縣等廣大農(nóng)村,方園不下百里。會員多達四五萬人。d
    1925年,六離會分成兩派:一派以趙莊的趙萬化和郭莊的焦三等為首;一派以馬雙阜的張冠敬、劉榮桂一派則叫他們的徒北會員都佩帶紅兜兜中間一個“坎”字。因其身穿紅布衫,都稱其為“小紅門”。兩派互相仇視。不斷發(fā)生磨擦。民國15年(1926年)秋末,兩派在華莊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結果,張冠敬一派戰(zhàn)敗,張冠敬被殺,劉榮桂被趕跑,后被國民黨縣政府逮捕,于1927年槍決。至今在群眾中流傳著一個歇后語:“劉榮桂出西門,沒咒念了”。
    參加六離會要舉行凈身、披場(披法)和吞符儀式。所謂凈身,就是讓新入會的人先到河里或水坑里洗澡。凈身后,再讓其脫去上衣跪在壇前。老師父把準備好的香油用火點著,然后把火一口一口吸進嘴里再噴吐到他的脊梁上。披場后接著就是吞符,老師父把用砂寫的“發(fā)光明光靈靈光”七個字的黃紙條揉成紙團讓其吞進肚里。說是吞符后可以刀槍不入,驅禍避劫。
    六離會組織龐大,內部等級森嚴,總當家的稱老師父,依次是二師父、三師父、會長、引保師、隊長。二師父專替老師父接收徒弟,三師父負責一定范圍的道務。各村設會長1人,引保師、隊長若干人。
    六離會起初設有文場,后來以武場為主。練武時耍槍弄刀,舞棍 弄棒。除少數(shù)上層分子和出身豪富的道徒有槍枝外,大都使用大刀、紅纓槍之類武器。
    六離會縣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組織混亂龐雜,在那種局面下,很快變成了為地主豪紳、親日漢*后把持的反動會道門組織。清河的共產(chǎn)黨組織,統(tǒng)戰(zhàn)工作做得好,所以六離會在清河未有發(fā)生與共產(chǎn)黨相對抗的事件。并參加過攻打油坊土匪頭子李天奎的戰(zhàn)斗??谷諔?zhàn)爭時期,沈莊六離會(紅槍會)參加村自衛(wèi)隊,與日軍浴血奮戰(zhàn)100天。
    在理 據(jù)民國23年《清河縣志》載,清河的“理門(即在理)”成立于清光緒十八年(1893年),山東臨清人許上觀,山東夏津人邢炯,束鹿人李魁耀先后到清河勸人戒煙酒,當時在理的有325人。后來經(jīng)陳保珍、薛???、潘有德、姜開和、邱善登解囊捐助,在城里買了一處宅基。成立了一處名為“靜勤堂”的戒煙公所。民國2年(1913年),北京成立理善勸戒煙酒會”,各省成立支會,縣為分會,村鎮(zhèn)為理善分公所。民國13年(1924年),戒煙酒分會理事長又改稱指導主任。席景文、史金聲充任理善會主任。先后在壩營、王官莊、黃金莊、謝爐、油坊、大堤、葛仙莊、小屯、連莊成立了分所。在理的有1150人。
    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理”組織則自行解體。
    附:會道門
    其它會道門組織如一貫道、如意門、東會等,在1949年前,由于農(nóng)村醫(yī)療條件差,群眾文化落后,會道門組織以治病為名騙取群眾錢財,有的造謠生事,散布反動言論,甚至搞登基做皇帝等*活動。在1946年土地改革前后,樓官莊的*會道門“一心堂”,道徒入教必須將全部家產(chǎn)入到“一心堂”里,道徒留長發(fā),穿右襟衣服,他們造謠說:該新主出世,等起手造反時,留長發(fā),穿右襟衣服的是個標記,就不被殺了?!币恍奶谩鳖^子劉自忍,自稱是清河的縣官老爺。50年代初被鎮(zhèn)壓了。建國初期鎮(zhèn)反運動中,反動會道門被人民政府時令取締。80年代封建迷信活動雖有抬頭,但有組織的會道門活動,卻未曾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