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標準設計讓中國現(xiàn)今建筑“未老先衰”

字號:

我國現(xiàn)今建筑的平均壽命不到30年,而歐洲建筑的平均壽命則超過80年。中國建筑“*”的原因何在?在中國工程院日前主辦的“第59期工程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陳肇元指出,除了大拆大建等人為因素,過低的設計標準乃是“潛伏”在建筑物全壽命周期中的“基因缺陷”。
    設計壽命滿足于最低標準
    某小區(qū)驗收時剛獲了質量獎,轉眼一兩年就裂紋滿墻;受海水腐蝕的影響,某沿海城市一海豚館建成5年就成了“危房”……如今的建筑似乎舊得“飛快”。陳肇元指出,大批建筑“未老先衰”的原因在于,耐久性設計標準過低。比如,我國規(guī)定的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總體只有國際通用標準的1/2,由鋼筋銹蝕決定的使用壽命只有國外的1/4-1/3。由于規(guī)范中要求的保護層厚度過薄,不少建筑物難以滿足防火要求。
    據(jù)了解,目前我國一般建筑的設計使用壽命為50年,重要建筑為100年。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設計、施工單位將規(guī)范的最低要求作為標準,以至于國內近年建成的大型紀念性、標志性建筑,沒有一個設計使用壽命大于100年,而這方面英國的要求則為200年,英國國家圖書館的壽命已超過250年。
    部分安全標準今不如昔
    從盤錦燃氣爆炸到衡陽大火,建筑物的結構安全隱患在一系列災難性事故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陳肇元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建筑結構設計的安全設置水準總體偏低,常常一塊預制板的滑落就能引發(fā)連續(xù)倒塌。
    令人驚訝的是,我國建筑安全的部分標準非但沒有與時俱進,反而在后退。陳肇元舉例說,我國辦公室和宿舍樓板的承壓標準從上世紀50年代前的400公斤/平方米,降低到現(xiàn)在的280公斤/平方米;商場、體育館樓板的承壓標準則從上世紀50年代前的800公斤/平方米,降低到現(xiàn)在的490公斤/平方米。
    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城市房屋總面積達180億平方米,價值約45萬億元。如能“延年益壽”20年,則可節(jié)約投資18萬億元、鋼材3.6億噸、水泥10.8億噸、砂石32億方。
    一味求怪可能增加風險
    雙螺旋式的大橋、抽象畫般的不規(guī)則大樓,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型創(chuàng)意正在挑戰(zhàn)建筑內在的結構安全。為此,陳肇元提醒國內建筑界,外型上的標新立異有可能讓建筑最終喪失“生命線”。特別是在國外設計、國內施工的流行模式下,一味求怪的審美標準可能將巨大的安全風險轉嫁到中國工程師身上。
    為此,陳肇元建議有關部門加緊制定建筑物全壽命質量安全管理條例,提高我國建筑物設計的安全設置水準和耐久性要求,尤其是整體結構的牢固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范立礎則提倡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引入風險管理。他表示,雖然風險管理不可能消除一個項目中的所有風險,但至少能把風險的危害降到最低。相反,無視風險的存在才是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