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7月9日宣布,明年起將對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實行重要改革。北大公費生、自費生都將繳納學費,但九成以上的研究生將有機會獲得高額獎學金,其中最低檔三等獎學金將與學生每學年應繳納的學費等額。據(jù)悉,這種新辦法明年還將在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全國十余所實行。
幾年來,有關研究生招生該不該全面收費的討論一直不曾停歇。在輿論的紛爭當中,北大等高校終于走出了第一步。不過,出人意料的是,這次改革與批評者們最為關注的所謂“自費讀研”其實關系不大。正如北大研究生院有關負責人所介紹的:“新舉措的目的是為了完善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激勵機制,激發(fā)研究生從事學習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备ㄋc說,北大是將學費變?yōu)楠剬W金,然后以獎學金為“棒棒糖”,激勵學子們?yōu)槎唷俺蕴恰倍Α?BR> 對于任何善意的、富有積極意義的改革,都應給予掌聲。但是,筆者也遺憾地看到,就大學的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而言,北大的手段還有些簡單化,沒有觸及“成本”問題的核心。培養(yǎng)研究生究竟該如何來收費,這是一個嚴肅的命題——其一,牽涉到高等教育的財政體制變革;其二,關系到學校和研究生們的切身利益,也間接影響到社會效益。就這兩點影響而言,希望看到北大有更實質性的改革舉措。
首先必須明確,高校向研究生收取合理學費并無不妥。隨著勞動力的市場化,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明顯提高。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分擔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也是符合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而之所以強調“合理學費”,是因為高等教育投資不僅可以為受教育者個人帶來收益,而且可以為全社會帶來很高的社會收益。因此,研究生的培養(yǎng)依舊必須堅持以財政撥款為主,學生繳納學費為輔的方向。
在明確了研究生培養(yǎng)可合理收費的性質后,接下來的問題是究竟該怎么收。這里有兩個疑問:一是誰來定價——是大學還是教育行政部門?定價的過程當中利益主體之一研究生們該如何參與?二是學費的價格與高校提供的教育產品質量之間有什么樣的正相關關系?只有厘清這兩個疑問,教育成本才可能不是一筆糊涂賬。 (汪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