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公務員申論指導08熱點問題:教育公平

字號:

一、給定資料
    1.特長與升學掛鉤,一方面刺激了各類競賽、考級的擴張,另一方面加劇了升學對特長的依賴,不僅徹底瓜分了學生非??蓱z的課余時間,還增加了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
    而且,目前城鄉(xiāng)存在著明顯的校際差距,那些偏僻鄉(xiāng)村的孩子,他們就讀于鄉(xiāng)村學校,不可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樣,利用雙休日去學琴、學畫、練打球、練游泳、接受各類學科輔導。如果重點中學要以這樣的特長作為招生的前置條件,那就等于一踏進校門,他們就被剝奪了進重點中學的資格。從今天的現(xiàn)實出發(fā),只有讓特長與升學脫鉤,才有望使特長趨利避害,真正賜福于學生。
    今年“兩會”期間,北京市考慮今后3年內(nèi)從小學到高中的入學資格將取消與所有特長生名分的掛鉤。日前,記者又從北京市教委獲悉,部分特長已不被承認,今后3年內(nèi),中小學特長生也將不復存在。
    2.今年中考,來自福建漳州市薌城中學的王全考了336分,其中政治科目為“C”,物理為不及格“D”,但他依然有可能跨入漳州市第一中學——當?shù)睾玫膶W校。而按照漳州一中公布的錄取分數(shù)線,“正取為404分,擇校也要達到了377分”。同齡人梁世福的考分和王全屬于同一檔次,他只能進入一所三流中學。
    迥然不同的命運緣自于漳州市教育局招生政策。相關政策規(guī)定,自2006年起,凡是經(jīng)市政府辦審核公布的2005年度漳州市民營企業(yè)前100名的納稅大戶,“其控股企業(yè)主的子女中考均可享受加20分的照顧。外商子女也參照執(zhí)行。”
    給王全帶來好運的是他爸爸——王文,他是福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2005年,該公司“銷售收入為3.4億元,納稅高達1029萬元”,這家民營企業(yè)因此榮膺市政府嘉獎的“2005年漳州市民營企業(yè)納稅大戶”稱號。另外,王文還入尋2005年漳州經(jīng)濟建設功臣“。
    有了爸爸的“雙保險”,16歲的王全中考順理成章地加了20分。
    今年,漳州市共有106家民營及外資企業(yè)納稅大戶的子女有資格申請加分?!胺彩羌{稅超過300萬的民營企業(yè),即可享受加分政策的待遇?!闭闹菔薪逃种薪炭曝撠熑藚躯惸?,向本報記者出示了一份長長的經(jīng)市政府審核的納稅大戶名單。
    起初,因為不知道父親的公司是“納稅大戶”,王全差點兒錯過這個“意外之喜”。
    吳麗娜說,按照錄取程序,各學校會在中考前夕,要求學生填寫一張“2006年漳州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注意錄券考生登記表”。享受加分政策的學生,在登記表中特別注明“民營企業(yè)納稅大戶”的身份,登記表有效截止日期是6月20日。
    7月3日,王全緊急遞交一份“申請書”,請求補辦“民營企業(yè)納稅大戶”加分手續(xù)。盡管過了截止期限,漳州市教育局還是從“服務經(jīng)濟發(fā)展,尊重關心民營企業(yè)家”的大局出發(fā),“破例”給王全補辦加分手續(xù)——紅網(wǎng)
    3.2006年4月15日,北京郵電大學的高考咨詢臺前擠滿了考生家長,向校方咨詢招生政策。當日,在北京化工大學內(nèi)30余所高校聯(lián)合舉行咨詢開放日活動,眾多考生家長爭相涌入校園替孩子考察高校招生行情。
    同樣一個孩子,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這樣的大城市,與出生在甘肅、山東這樣的偏遠省份或人口大省相比,考上重點大學的機會要相差幾十倍。
    正如人沒法選擇出身一樣,人們也沒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地,但就是這種地域之差,在高考這件事上,也許將會造成一個人的命運差別。
    由于北京、上海擁有的全國重點大學數(shù)量比其他省份多,重點大學錄取名額投放大大向所在地傾斜,遠遠超過其他省份。因此,北京、上海的重點大學低錄取分數(shù)線比大部分省低幾十分甚至上百分。例如,2005年北京文科重點大學錄取分數(shù)線是486分,上海是497分,而河南是565分,四川是570分。去年,清華大學文理科調(diào)檔分數(shù)線在北京分別為591分和615分,而在四川分別為652分和698分,分別相差61分和83分。近年來出現(xiàn)的“高考移民”現(xiàn)象,之所以屢禁不止,主要是因為各地招生分數(shù)差異太大造成的。
    如果以總?cè)丝跒榛鶖?shù)來計算,北京有1500多萬人口,今年北大(包括醫(yī)學部)、清華下達給北京的計劃共1020人;山東有9200多萬人口,北大(包括醫(yī)學部)、清華下達給山東的招生計劃共190人。以此來計算,在北京,1.5萬個人中就有1個人能上北大、清華,而在山東,48.4萬個人中才有1個人能上北大、清華,機會相差32倍。
    在中西部地區(qū),特別是西北貧困落后地區(qū),北大、清華等國內(nèi)一流高校每年投放的招生名額僅二三十人,是北京、上海等地區(qū)的幾十分之一。地域性的名額分配限制,把很多中西部地區(qū)的孩子擋在了門外。
    甘肅省招生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甘肅招生比例較少是一個多年存在的現(xiàn)象。近幾年,雖然考生數(shù)量不斷增長,但追加的計劃沒有明顯變化,這使得甘肅考生在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錄取比例非常低,相反錄取分數(shù)線在各地名列前茅?!?jīng)濟參考報
    4.姬蘭是印度理工學院的新生。她來自印度經(jīng)濟較為落后的拉賈斯坦邦。正是由于印度全國幾乎免費的高等教育體制,才使她能夠離開貧困地區(qū),來到首都新德里實現(xiàn)大學夢。
    采取低廉的教育收費制度、讓窮人富人都能上得起學是印度政府為促進教育公平而做出的重要決策之一。姬蘭告訴記者,新德里大部分大學的學費維持在180盧比(約合人民幣40塊錢)。上大學對窮人來說,是進城的“門票”和福利。姬蘭和妹妹就是靠進大學而在生活費用高的大城市站住腳的。比如,新德里的房租非常高,但她住的校園宿舍一個月交40盧比就行了。
    在新德里,像姬蘭這樣的農(nóng)村孩子非常常見。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奮走進了大學校園,而教育費用補貼則基本上由政府承擔了下來。事實上,也有一些人認為大學收費不能如此低廉,必須提高學費,但是立刻遭到印度選民的強烈反對,終沒能實行。印度教育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政府還將積極動員跨國公司和當?shù)貎?yōu)秀企業(yè)在院校里提供獎學金,進而維持低限度的教育收費體系。
    印度在義務教育中的資源分配同樣頗費苦心。在首都新德里,學生在接受十年制免費義務教育時全部被要求就近入學,跨區(qū)擇校的事情幾乎很少發(fā)生。正是出于這種近乎苛刻的限制,許多富人家的孩子為了不想就近入學就只能被迫去選擇私立學校。另一方面,政府的收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鼓勵窮人家的孩子上學讀書。小學生每年在只交140盧比左右“政府福利基金”的同時,會以政府補貼的形式免費得到一頓午餐、三套校服和全新教材,這種“誘惑”促使許多居住在貧民窟的孩子都愿意去讀書。
    從2006年起,印度政府又開始為確保低種姓群體獲得平等的教育資源而做出努力。由于種種原因,落后地區(qū)的學生在參加高校入學考試時無法與其他地區(qū)平等競爭,對此教育部宣布將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yī)學院3所印度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
    “種姓配額”在印度掀起軒然大波,許多高種姓學生將此視為“逆向歧視”。以全印醫(yī)學院為首的高種姓學生還進行了半個多月的**行動,但這一旨在將教育資源向弱勢階層傾斜、保障教育公平的政策依然堅持了下來?!h(huán)球時報
    二、申論要求
    1.用不超過150字的篇幅概括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
    2.用不超過350字的篇幅提出解決給定資料所反映問題的方案。要求體現(xiàn)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請就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擬標題,觀點明確,內(nèi)容充實,論述深刻,語言流暢,有說服力。1000字左右。
    【要點提示】
    1.教育資源、受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已經(jīng)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城市、農(nóng)村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各種政策性的限制、信息的不對稱、招生比例的分配不均等都加劇了這一問題。反觀印度的教育保障體系,就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2.嚴格執(zhí)行中小學分區(qū)升學制度,禁止擇?,F(xiàn)象的發(fā)生;優(yōu)化教師結(jié)構,提高教師質(zhì)量,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和教學環(huán)境,努力縮小、消除各校資源性差異;努力創(chuàng)造公平的升學機會,嚴格控制各類不合理的加分、免試情況;合理分配各地的招生名額,適當考慮少數(shù)民族、邊遠貧困地區(qū)的照顧問題。增加教育、招生機制的監(jiān)管力度。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