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為航天育英才--記航天城東風中學教師劉敏

字號:

"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奧運的火種傳遞在炎黃子孫的手中,為了全人類的和平與進步,我們正把激情點燃,正將夢想放飛!"劉敏心潮澎湃,她說,"奧運精神將激勵我扎根大漠,為東風航天城的子女教育拼搏奮斗,奉獻終生。"
    1992年7月,河南姑娘劉敏大學畢業(yè)后,自愿來到地處大漠深處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東風中學,從事高中生物教學。從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思忖,一定要想辦法擴展孩子們的心靈空間和內心世界,絕不能讓沙漠禁錮住學生飛翔的思想,讓戈壁束縛住了孩子們創(chuàng)新的翅膀。
    航天城只有一所中學,學校生源無選擇。這里的孩子上完小學,不管成績如何,都必須直接進入東風中學,成績的差異給老師上課增加了難度。
    為了提高課堂效果和教學成績,她反復鉆研教學理論,探索出"設疑激趣、引導探究、明理實踐、評價激勵"的探究式課堂教學結構,這一方法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成果在學校推廣。
    在設計"驗證子房發(fā)育成果實需要提供生長素"的活動中,她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試驗方案,大膽打破傳統(tǒng)試驗方法,把實驗材料由單一的黃瓜擴展到豌豆、茄子、辣椒等多個品種,把每小組成員由原來的4人調整為2人。這一教法改革,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打破教材框架的創(chuàng)新精神,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2001年開始,劉敏一直教高三畢業(yè)班并擔任班主任。帶畢業(yè)班的7年,正是我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快的時期。"神舟"飛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提高了國家的地位。劉敏認為,自己雖然不能親自到發(fā)射一線工作,但培育航天人的孩子,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也是對航天事業(yè)的一份貢獻。高中課雖然教過了十幾遍,但她對每一節(jié)課她都堅持重新備課,仔細研究學生的接受能力、心理需要、學習動機,力求選取佳的教學方法。她還通過摸索,建立起一個錯題庫,把歷年來學生在做作業(yè)、考試中代表性的錯題歸類建檔,帶領學生查"病因",開"處方",效果十分明顯。
    有耕耘就有收獲,7年來,她所擔任班級的生物成績都十分突出,每年都超甘肅省均分六七十分,僅2006年,她所帶的班600分以上的15人,甘肅省理工類前30名的有3人。有專家感嘆:在這樣一個信息封閉、師資匱乏,只有80余名考生的西部中學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她所擔任的班級每學期都組織生物科技小組,課余時間,她和學生一起,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漫天黃沙,十幾年如一日,走訪調查戈壁灘上每一個與課題有關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科研資料。有,她帶領幾名學生騎自行車到10多公里外的弱水河取水樣,返回時突遇沙塵暴,她將樣品揣進懷里,一邊指揮大家相互挽起胳膊,用衣服把頭包上,自己卻變成了"沙人"。
    每次實踐課,她都把教學與育人結合起來。在指導學生進行《東風場區(qū)無菌奶品質的調查與檢驗》課題時,讓學生與飼養(yǎng)員一起給牛喂草、擠奶、加工牛奶;在指導學生進行《黃瓜與黑籽南瓜嫁接的栽培實驗》課題時,她要求學生與種植員一起,親手做嫁接實驗。這些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不畏勞苦、熱愛大自然、樂意競爭合作的良好品質。
    近年,經她指導撰寫的科技論文有幾十篇在軍內獲獎,其中《番茄高產引種實驗》、《對植物在不同聲音刺激下生長情況的考察》分別獲全軍一等獎。在她的教育引導下,航天城的孩子愛上了生物科學,每年報考生物工程、環(huán)境科學、醫(yī)學的學生人數(shù)都排在其它學科考生的前列,先后向南開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第四軍醫(yī)大學等多所高校輸送生員上百名。
    學生們都說:"劉老師一半是老師,一半是媽媽。"從教15年,她把對學生的愛,化作滴滴甘露,灑在他們的心田。哪個孩子生日到了,她組織學生每人寫張賀卡;學生的家長因發(fā)射衛(wèi)星、飛船不能回家,她就把孩子帶回自己的家……
    劉敏和丈夫都是"體育迷",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種運動來者不拒,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們僅11歲的兒子也成了一個十足的"小球迷"。她還在生物課上教學生如何科學提高運動能力,她說:"孩子們在未來競爭的不僅僅是腦力,希望他們能夠全面發(fā)展,有一個好身體,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做貢獻。"
    時光帶走了劉敏的豆蔻年華,但她卻像戈壁灘郁郁蔥蔥的紅柳,把根深深地扎在大地,以其柔美和堅韌,給戈壁灘帶來勃勃生機。2002年3月,她在中心受到江主席親切接見,2007年9月,她被國家教育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模范教師"。
    共1頁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尾頁 轉到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