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招分題型專項突破演繹推理 (上)

字號:


    一、演繹推理題型分析
     我們先來看一下北京社招公務員考試的樣題:
    【例題】某廠有五種產(chǎn)品:甲、乙、丙、丁、戊。它們的年銷售額之間的關系為:丙沒有丁高,甲沒有乙高,戊不比丁低,而乙不如丙高。
    請問,哪種產(chǎn)品的年銷售額?
    A.甲 B.乙
    C.丁 D.戊
    【解析】從所給條件可以知道:戊>丁>丙,乙>甲。因此,正確答案為D。
    從以上例題可以看出演繹推理是指每題給出一段陳述,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據(jù)這段陳述,選出一個答案。注意:正確的答案應與所給的陳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說明即可以從陳述中直接推出。北京社招一般考10題。
    演繹推理是邏輯推理的一種,公務員考試的演繹推理題目多數(shù)從GRE/GMAT/LSAT題目演化而來,相當部分是進行了直接翻譯,所以凡是學習過上述三種考試的同學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公務員考試的演繹推理題目。
    二、演繹推理的解題原則和步驟
    一)解題原則
    1.頭腦空白原則:排除雜念,只跟據(jù)文章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推理;
    2.假設真原則:題目說的就是真的;
    3.不需要充分性原則:答案不一定必然,不要太較真,支持并不是說要證明論點一定對;削弱也不一定要說明論點一定錯;解釋也不一定要求一定可以導致結果。
    二)解題步驟
    1.首先看問題,根據(jù)題目問法對題目進行分類,進一步確定讀題的重點和做題的方法;
    2.其次讀文章,不同類型的問題閱讀重點不同;
    3.最后選答案,迅速去掉明顯不正確的,找出或者預測出正確的。
    三、演繹推理題的備考誤區(qū)
     很多人認為演繹推理需要具備邏輯學的專業(yè)知識,很多教材羅列大量的邏輯學的專業(yè)知識,人為地大量增加了考生的備考負擔!對此我們堅決反對這種違反考試規(guī)律的做法,我們說公務員考試考的是考生應知應會的知識,演繹推理也不例外。我們只需要掌握一些邏輯學的基礎知識,而這些基礎知識在我們以前的學習中是學過的,就是沒學過也會從生活實踐中掌握,只是沒有形成理論而已。有了這些邏輯學的基礎知識加上一些實用的解題方法就足以應對公務員考試演繹推理了。
    四、演繹推理的總體解題策略和方法
     一)總體解題策略
    1、緊扣題干內容,不要對題中陳述的事實提出任何懷疑,不要被與題中陳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擾。試題中所給的陳述有的合乎常理,有的可能不太合乎常理。但你心中必須明確,這段陳述在此次考試中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考生不能對試題所陳述的事實的正誤提出懷疑,也不能自作聰明地以自己具備的這方面的知識進行推理,得出答案,而完全忽視試題中所陳述的事實。
    2、依靠形式邏輯有關推論法則嚴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演繹推理題中,前提與結論之間有必然性的聯(lián)系,結論不能超出前提所界定的范圍。因此,在解答此種試題時,必須緊扣題干部分陳述的內容,正確答案應與所給的陳述相符。必須注意的是,此類試題的備選答案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即各個選項幾乎都是有道理的,但有道理并不等于與這段陳述直接相關。正確的答案應與陳述直接有關,即從陳述中直接推出。
    3、必要時,可以在草稿紙上用你自己設計的符號來表示推論過程,幫助你記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確結論。
    二)總體解題方法
    1、排除法
    排除法是通過排除與題干一致的選項從而找到不一致的選項,或者排除不一致的選項從而找到與題干一致的選項,進而求解答案的方法。能夠直接運用該方法的一般提問方式是:
    “以下除哪項外,基本上表述了上述題干的觀點?”
    “以下哪項最可能是題干斷定的一個反例?”
    “以下哪項最接近于題干斷定的含義?”
    排除法在本質上就是要通過排除題干中已經(jīng)涉及的選項進而找到題干中未涉及的選項作為答案,或者通過排除題干中沒有涉及的選項進而找到與題干一致的選項作為答案,實際上在解答每一道邏輯試題時都可以試著運用排除法。
    2、代入法
    代入法是指當錯誤選項不容易排除,而正確選項又難于選擇時,就應該運用代入法試一試。這種方法是說,先假設某一個備選項是成立的,然后代入題干,看是否導致矛盾,如果出現(xiàn)矛盾就說明假設該選項成立不對,該選項是不成立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通過假設某一選項成立代入題干,并沒有導致矛盾,是不是就說明該選項一定能成立呢?這很難說。因為有時可能出現(xiàn)不只一個選項如果成立而不會導致矛盾的情況。這里,代入法需要結合排除法來使用,如果通過使用排除法,其他選項均導致矛盾,則剩余的不導致矛盾的選項就是正確的。
     3、列表法
     有時題干中所涉及或所列出的事物情況比較多,而且又具有一定的表列特征,這時候就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迅速尋找到答案。做此類題時,如果不列表而是單憑想像,往往容易混亂,難于理清頭緒。十四、計算法
    有些邏輯試題,需要考生首先進行必要的數(shù)字計算,尤其是當題干或備選項中出現(xiàn)了數(shù)據(jù)或者與數(shù)據(jù)有關的文字的時候。做這些題時,考生一定不要怕麻煩,如果考生動手計算計算,答案自然就出來了。
    五、演繹推理基礎理論和題型講解
    一、矛盾關系的推理
     矛盾關系是指兩個語句或命題之間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說當其中一個命題真時,另一個命題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說當其中一個命題假時,另一個命題必真。例如,“我們單位所有職工都買了保險”與“我們單位有些職工沒有買保險”之間是矛盾關系,“我們單位所有職工都沒有買保險”與“我們單位有些職工買了保險”之間也是矛盾關系,“張云是總經(jīng)理”與“張云不是總經(jīng)理”之間也具有矛盾關系。
    根據(jù)直言命題之間的矛盾關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我們可以求解一些問題。
    二、三段論
    三段論就是指由三個命題構成的推理。具體說來,三段論是由包含著一個共同因素(邏輯中介)的兩個命題推出一個新的命題的推理。
    三、條件關系推理
    條件關系主要有三種,即充分條件關系、必要條件關系和充要條件關系。三種條件關系可以分別表達為:
    充分條件:有之必然,無之未必不然
    必要條件:無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與上述條件關系相對應,就有相應的條件關系命題,即充分條件命題、必要條件命題和充要條件命題。在條件命題中,表示事物情況存在的條件的部分稱為前件,表示依賴條件而存在的部分稱為后件。充分條件命題只要在前件為真,并且后件為假時才是假的,其他情況下都是真的。在日常語言中,“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哪里有…哪里就有…”、“一旦…就”、“假若…則…”、“只要…就…”等聯(lián)結詞都能表達充分條件命題。必要條件命題只有在前件為假并且后件為真時才是假的,其他情況下都是真的。在日常語言中,“沒有…就沒有…”、“不…不…”、“除非…不…”、“除非…才…”、“除非…否則不…”、“如果不…那么不…”等聯(lián)結詞都能表達必要條件命題。
    四、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是以個別性知識為前提而推出一般性知識為結論的推理。根據(jù)前提中是否考察了一類事物的全部對象,可以將歸納推理分成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完全歸納推理是根據(jù)某類事物中每一對象都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事物對象都具有某種屬性的推理。不完全歸納推理是根據(jù)一類事物中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事物對象都具有某種屬性的推理。
     根據(jù)前提中是否考察了事物對象與其屬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不完全歸納推理分為簡單枚舉歸納推理和科學歸納推理。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是以經(jīng)驗認識為主要依據(jù),根據(jù)一類事物中部分對象具有某種屬性,并且沒有遇到反例,從而推出該類所有對象都具有某種屬性的推理??茖W歸納推理是以科學分析為主要依據(jù),根據(jù)某類事物中部分對象與其屬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推出該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某種屬性的推理。
    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根據(jù)是經(jīng)驗性的認識。在考察中沒有遇到反例并不等于反例不存在。一旦出現(xiàn)反例,則原來的結論就會被*。所以,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結論不是很可靠的??茖W歸納推理的特點是,由于前提中考察了事物對象與其屬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所以,結論的可靠性比較大。對于科學歸納推理而言,前提數(shù)量的多少不起主要作用,只要是真正揭示了事物對象與其屬性之間的因果必然聯(lián)系,盡管前提的數(shù)量不多,甚至只考察了一兩個典型事例也能得到非??煽康慕Y論。關于這一點,恩格斯說得好:十萬部蒸汽機并不比一部蒸汽機能更多地證明熱能轉化為機械運動。這一論斷,無疑說明了科學歸納推理的科學性質。
    研究事物現(xiàn)象間的因果聯(lián)系,是進行科學歸納推理的必要條件。因為科學歸納推理是根據(jù)事物現(xiàn)象間的因果聯(lián)系的分析而作出結論的。那么,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的是:什么是因果聯(lián)系?如果某個現(xiàn)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個現(xiàn)象發(fā)生,那么這兩個現(xiàn)象之間就具有因果聯(lián)系。其中,引起某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叫做原因,而被某一現(xiàn)象引起的現(xiàn)象叫做結果。
     因果聯(lián)系有以下特點:
    原因和結果在時間上是前后相繼的
    原因在前,結果在后。前后相繼是因果聯(lián)系的一個特征,但不能只是根據(jù)兩個現(xiàn)象在時間上前后相繼,就作出它們具有因果聯(lián)系的結論,如果這樣,就要犯“以先后為因果”的邏輯錯誤。
    因果聯(lián)系是確定的
    因果聯(lián)系在一定范圍內是確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結果就是結果,不能倒因為果,也不能倒果為因。否則就會出現(xiàn)“因果倒置”的邏輯錯誤。例如:“發(fā)達國家都擁有大量的私人轎車,為了縮短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我國也應該大量發(fā)展私人轎車”這一論述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邏輯錯誤。在弄清楚什么是因果聯(lián)系之后,接下來我們需要著重弄清楚的是:如何探求事物現(xiàn)象間的因果聯(lián)系呢?邏輯上提出了探求事物現(xiàn)象間因果聯(lián)系的五種方法,簡稱求因果五法,即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并用法、共變法和剩余法。這里只介紹求同法和求異法。
    求同法是指在被研究現(xiàn)象發(fā)生變化的若干場合中,如果只有一個情況是在這些場合中共同具有的,那么這個惟一的共同情況就是被研究現(xiàn)象的原因。。
    五、削弱一個論證
    此類題型的特點是題干中給出一個完整的論證或者表達某種觀點,要求從備選項中尋找到最能反駁或削弱題干的選項。此類試題的提問方式一般是: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上述論證?”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能夠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論證的結論?”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可能削弱上述推斷?”
     解答該種試題時,考生可以直接去尋找最能削弱題干的選項。所謂削弱題干,也就是要與題干唱反調。一般來說,削弱題干有兩種方式。一是截斷題干中的論據(jù)與論題的邏輯聯(lián)系,又稱為截斷關系法。二是弱化題干中的論據(jù),又稱為弱化論據(jù)法或釜底抽薪法。
    所謂截斷關系法就是指,當題干中所表達的是“如果p那么q”這樣的充分條件關系時,我就要找到“p但并不q”這樣的選項來削弱它;當題干中所表達的是“只有p才q”這樣的必要條件關系時,我就要找到“非p也q”這樣的選項來削弱它;當題干中不一定是某種確定的條件關系時,我要尋找的也是與題干意思唱反調的選項。
    所謂弱化論據(jù)法就是指,所要尋找的選項能夠起到將題干的論據(jù)抽掉,或者使題干中的論據(jù)的支持作用減弱,從而使題干中的論題不成立或者使題干中的論題得不到充分的論證。
    六、尋找題干成立的大前提
    前提型試題是在題干中給出結論和部分前提,要求從備選項中找到另一部分前提來將推理補充完整的試題。此類試題的題干中往往給出小前提(即推理的條件)和結論,要求尋找到一個大前提將題干中的小前提和結論聯(lián)結起來,這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搭橋”。此類試題的提問方式一般是:
    “上述推論基于以下哪項假設?”
    “以下哪項都可能是上述論證所假設的,除了”
    “上述陳述隱含著下列哪項前提?”
    “上述論斷是建立在以下哪項假設的基礎上?”
    七、解釋
    解釋型試題是題干中給出一個似乎矛盾實際上并不矛盾的現(xiàn)象,要求從備選項中尋找到能夠解釋的選項。此類試題的提問方式一般是: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能地解釋上面的矛盾?”
     能夠解釋題干的選項顯然是能夠將題干中的矛盾解釋清楚,即其實并不矛盾,那么題干中為何又顯得很矛盾呢?原因可能是還有某方面的細節(jié)沒有考慮到。
    八、加強一個論證
    加強型試題的題干中往往給出一個完整的論證或者提出某種觀點,要求從備選項中尋找到與題干一致的選項。該種試題有時在題干中給出的是一個不正確的論證或者一個不完整的論證,要求考生能夠尋找到能使題干中的論證成為正確或者變得完整的選項,從而加強或支持題干。此類試題的提問方式一般是: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加強上述斷定?”
    “下述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觀點?”
    九、引出結論
    結論型試題是在題干中給出前提,要求推出結論的試題。這種試題可以是嚴格的邏輯推論,也可以是一般的抽象和概括。此類試題的提問方式一般是:
    “從上文可推出以下哪個結論?”
    “如果上述斷定是真的,以下哪項也一定是真的?”
    “如果上述斷定是真的,那么除了以下哪項,其余的斷定也必定是真的?”
    “以下哪項,作為結論從上述題干中推出最為恰當?”
    “下述哪項最能概括上文的主要觀點?”
    十、評價一個論證
    該種題型是說,題干中進行了一個完整的論證,要求對其論證的可靠性、正確性、恰當性等進行評價,或者對題干中的論證方法和方式、論證意圖和目的等進行說明。該題型的提問方式一般是: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對題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評價?”
    “以下哪項是對上述論證方法的最為恰當?shù)母爬???BR>    六、演繹推理典型理解解析
    [例題1]所有詩人都是文學家,有的文學家是詩人,張中是文學家,則下列選擇正確的是:
    A.張中是詩人
    B.張中不是詩人
    C.張中可能是詩人
    D.張中不是文學家就是詩人
    [解析]正確答案是C。這是一種簡單的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如果直接從已知條件入手,張中是文學家,而有的文學家是詩人,所以張中可能是詩人,也可能不是詩人?;氐絺溥x答案中看,選項A張中是詩人,這是不敢肯定的;同理選項B張中不是詩人,也是不對的;所以A、B可以排除。C張中可能是詩人,這是正確選項。而選項D的錯誤在于文學家和詩人的關系并非非此即彼的,是文學家同時也可以是詩人,所以D也是錯誤的。
    [例題2]有一段時間,滿街的女人都穿著一種高跟的皮鞋,但這種鞋不美是男人們的共識,不久這種皮鞋越來越少見。如今,在男士的衣柜里,雙排扣西裝可能已落滿了灰塵。這種西裝氣派、莊重,但有拒女人千里之外的感覺??梢姡?BR>    A.女人都愛趕潮流
    B.市場上已經(jīng)沒有高跟皮鞋和雙排扣西裝銷售了
    C.穿高跟皮鞋沒有女人味,穿雙排扣西裝男人味又太濃。
    D.男人和女人流行哪種服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異性是否認同。
    [解析]正確答案是D。這種題型,其陳述的結論可以直接從陳述中總結出來,而不需要太多的推論,男人們一致認為這種高跟鞋不美,于是這種皮鞋逐漸消失,雙排扣西裝給女人一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因此也不再流行。很顯然,正是異性是否認同決定了一種服飾的是否流行,只有選項D符合這種推理,其他選項都不是可以從陳述中直接得到的結論。
    [例題3]小王、小劉、小張參加了今年的高考,考完后在一起議論。
    小王說:“我肯定考上重點大學。”
    小劉說:“重點大學我是考不上了?!?BR>    小張說:“要是不論重點不重點,我考上肯定沒問題?!?BR>    發(fā)榜結果表明,三人中考重點大學、一般大學和沒考上大學的各有一個,并且他們三個人的預言只有一個人是對的,另外兩個人的預言都同事實恰好相反??梢姡?BR>    A.小王沒考上,小劉考上一般大學,小張考上重點大學
    B.小王考上一般大學,小劉沒考上,小張考上重點大學
    C.小王沒考上,小劉考上重點大學,小張考上一般大學
    D.小王考上一般大學,小劉考上重點大學,小張沒考上
    [解析]正確答案是C。根據(jù)題中的條件,我們知道只有一個人的預言是對的,另外兩個人的預言與現(xiàn)實是相反的。先假定小王的預言是正確的,那么可以得到小王和小劉都考上了重點大學,這與題中的陳述是相矛盾的;再假定小劉的預言是正確的,則依次可以推知小張沒考上,小劉和小王都考上了一般大學,這與題中的陳述也是相矛盾的;最后我們假設小張的預言是正確的,則依次可以推知小劉考上了重點大學,小王沒考上,小張考上了一般大學,這與題中的各個條件都是不相矛盾的。因此,正確答案應為C。
    [例題4]魯訊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讀完的,《狂人日記》是魯迅的著作,所以《狂人日記》不是一天可以讀完的。這句話:
    A.正確
    B.錯誤
    C.《狂人日記》可以一天讀完
    D.《狂人日記》一天讀不完
    [解析]正確答案是B。該題是典型的偷換概念的題型,第一次提到的“魯迅的著作”指的是所有魯迅的著作,第二次提到的“魯迅的著作”則專指《狂人日記》這一本著作,因而其推出的結論也是錯誤的,至于《狂人日記》是否能夠在一天之內讀完則是不得而知的。因此,題干的陳述是錯誤的,正確選項應為B。
    [例題5]愚人節(jié)那天,有一個人要趕往機場,走到三岔路口碰到一個老翁,老翁讓他向前面兩個年輕人問路,并告訴他兩個人中一個人說真話、一個人說假話。這個人對那兩個年輕人同時問了一句:“二加二等于五,右邊這條路通往機場,對嗎?”等兩個年輕人回答完以后,他就毫不遲疑地走上了左邊這條道,請你推測兩個年輕人是如何回答的?( )
    A.兩個人都說是 B.兩個人都說不是
    C.一個人說話,一個人沒說話 D.一個人說是,一個人說不是
    [解析]正確答案是D。做本題時,可以采用排除法。①假設兩個人都說是,因為“二加二等于五”非真話,故兩個都說了假話,與題意不符。②假設兩個人都說不是,若此話是真話,則兩個年輕人說的都是真話,與題意不符,若此話是假話,則兩人說的都是假話,與題意不符。③兩個人一個人說話,一個人沒說話不能說明任何問題。④假設一個人說是,一個人說不是,則由“二加二等于五”非真話可以判定說“是的”的年輕人說了假話,而說“不是”的年輕人說了真話,因此可以推定左邊這條道通往機場。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例題6]某日,一位上車不久的乘客發(fā)現(xiàn)手提袋被人割開,裝在里面的2000元錢不見了。乘客說上車前手提袋還是好的,因當時還沒有人下車,司機于是把車開到附近的派出所。經(jīng)過調查尋找,發(fā)現(xiàn)2000元已被扒手扔在椅子下面。嫌疑人有甲、乙、丙、丁。
    甲說:“反正不是我干的”
    乙說:“是丁干的”
    丙說:“是乙干的”
    丁說:“乙是誣陷”
    他們當中只有一個說假話,扒手只有一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正確答案是B。由題干知甲、乙、丙、丁四個中只有一個是扒手,故分別依假設甲、乙、丙、丁是嫌疑人即可得出答案。①假設甲是扒手,那么可以明確:甲說了假話,乙、丙說的話也是不真實的假話,故不符合條件;②假設乙是扒手,則甲說:“反正不是我干的”是真實的,丙、丁說的是真話,只有乙說的是假話,符合條件。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例題7]9月29日,美國各地近萬名群眾在華盛頓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對戰(zhàn)爭和種族主義的集會*,呼吁美國政府不要以暴力手段來回應“9·11”的恐怖事件。下列口號中最不可能出現(xiàn)在集會中的是( )。
    A.戰(zhàn)爭不能使我們的親人復生 B.嚴懲“9·11”元兇
    C.不要以我們的名義發(fā)動戰(zhàn)爭 D.人民不需要戰(zhàn)爭和種族主義
    [解析]正確答案是B。題目中已交代了這次*的性質:反對戰(zhàn)爭和種族主義、不要以暴力手段來回應“9.11”的恐怖事件。故B項口號是最不可能出現(xiàn)在集會中。
    [例題8]某年中國移動通訊公司曾經(jīng)投入巨資擴大移動通訊服務覆蓋區(qū),結果當年用戶增加了25%,但是總利潤卻下降了10%。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國移動新增用戶的消費總額相對較低
    B.中國移動話費大幅度下降了
    C.中國移動當年的管理出了問題
    D.中國移動為擴大市場投入的資金過多
    [解析]正確答案是D。題目中交代了一個隱含條件“曾經(jīng)投入巨資”,故可以直接得到答案D。A、B、C均沒有依據(jù)。
    [例題9]甲(男)、乙(男)、丙(女)、?。ㄅ?、戊(女)五個人有親戚關系,其中凡有一個以上兄弟姐妹并且有一個以上兒女的人總說真話;凡只有一個以上兄弟姐妹或只有一個以上兒女的人,所說的話真假交替;凡沒有兄弟姐妹,也沒有兒女的人總說假話。他們各說了以下的話:
    甲:丙是我的妻子,乙是我的兒子,戊是我的姑姑。
    乙:丁是我的姐妹,戊是我的母親,戊是甲的姐妹。
    丙:我沒有兄弟姐妹,甲是我的兒子,甲有一個兒子。
    ?。何覜]有兒女,丙是我的姐妹,甲是我的兄弟。
    戊:甲是我的侄子,丁是我的侄女,丙是我的女兒。
    根據(jù)題干給定的條件,能夠推出下面哪一個選項是真的?
    甲說的都是真話,丙是他的妻子。
    乙說的真假交替,他的母親是戊。
    丁說的都是假話,她是甲的姐妹。
    戊說的都是真話,丙是她的姐妹。
    丙說的真假交替,她是甲的母親。
    [解析] 正確答案是A。解答此題需要運用代入法。將A代入題干,則甲說真話,甲是男性,乙是男性,丙和戊都是女性,丙是甲的妻子,乙是甲的兒子,戊是甲的姑姑,沒有出現(xiàn)矛盾。將D代入題干,則戊說真話,丙是戊的女兒但又是戊的姐妹,出現(xiàn)了矛盾。同理可知,將B、C、E代入題干都會導致矛盾。
    [例題10]
    方寧、王宜和余涌,一個是江西人,一個是安徽人,一個是上海人,余涌的年齡比上海人大,方寧和安徽人不同歲,安徽人比王宜年齡小。
    根據(jù)上述斷定,以下結論都不可能推出,除了:
    A.方寧是江西人,王宜是安徽人,余涌是上海人。
    B.方寧是安徽人,王宜是江西人,余涌是上海人。
    C.方寧是安徽人,王宜是上海人,余涌是江西人。
    D.方寧是上海人,王宜是江西人,余涌是安徽人。
     E.方寧是江西人,王宜是上海人,余涌是安徽人。
    [解析]正確答案是C。首先制作圖表如下(“+”表示“是”,“—”表示“不是”):
     江西人 安徽人上海人
    方寧 —
    王宜 —
    余勇 + —
     根據(jù)上表,既然方寧和王宜都不是安徽人,所以,余勇是安徽人。于是,選項A、B、C均可排除。再考慮到余勇大于上海人,王宜大于安徽人即王宜大于余勇,所以,王宜大于上海人,王宜不是上海人。所以,方寧是上海人。正確答案是D。
    例題1
    最近南方某保健醫(yī)院進行為期10周的減肥試驗,參加者平均減肥9公斤。男性參加者平均減肥13公斤,女性參加者平均減肥7公斤。醫(yī)生將男女減肥差異歸結為男性參加者減肥前體重比女性參加者重。
    從上文可推出以下哪個結論?
    女性參加者減肥前體重都比男性參加者輕。
    所有參加者體重均下降。
    女性參加者比男性參加者多。
    男性參加者比女性參加者多。
    男性參加者減肥后體重都比女性參加者輕。
    解析:設男性參加減肥人數(shù)為x,女性參加減肥人數(shù)為y。則有
     9(x +y)=13 x+7 y
     所以,y=2 x
    顯然,女性參加減肥人數(shù)多于男性。
    作者:萬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