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的根本目的,要服務于國家實力增長與人民生活富裕
多方關注的第四次中美戰(zhàn)略經濟對話將于6月17日至18日在美國舉行,這次對話的焦點之一,依然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
受訪的多位專家認為,金融是國家的命脈,近期越南出現金融危機的某些前兆,更加彰顯出金融安全對國計民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發(fā)展中國家由于金融保護措施脆弱,更應該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把金融安全放在國家安全的首位。
拉美、東歐、亞洲等國的教訓
據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副研究員楊斌介紹,阿根廷在發(fā)展中國家較早推行金融全面開放,允許外資控股本國銀行,甚至主動出讓銀行國有股本。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加速金融自由化,1997年外國資本已控制了阿根廷銀行的52%.接著阿根廷發(fā)生了金融危機,整個金融體系接近崩潰。短短一年內,阿根廷銀行國有股本又下降到33%,西方資本控制67%,阿根廷10家銀行中8家屬于國外資本控股。
在金融自由化之前的30年中,阿根廷經濟有過快速發(fā)展,人均國民收入甚至超過原來的殖民地宗主國西班牙。外國資本控制阿根廷后,2001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危機,使阿根廷GDP下降到1997年的31%,減少2/3還多。
經濟崩潰帶來政治局勢動蕩,阿根廷曾在一個月內換了5位總統(tǒng);社會*發(fā)生,到處是**,死在警察槍口下的動輒數十人。
當時,阿根廷中產階級把錢存在外資銀行以圖保險,結果外資銀行首先出逃和外移資金300多億美元,大量中產階級破產滑入貧困階層,數百萬人失業(yè),貧困人口到2003年上升到總人口的60%。阿根廷本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徹底崩潰,嬰兒死亡率則從拉美的最低水平上升到水平,直逼最貧窮的國家。
阿根廷曾是拉美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國家,人均工資水平在拉美前列,但在成為“全球化楷?!敝?,人均工資水平后來急劇下降到拉丁美洲的倒數幾位。
北大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松林說,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開放之后都出現了金融風暴,外資突然出逃,股市樓市崩潰。而當政府想要挽救經濟時才突然發(fā)現自己已無能為力,因為現代經濟命脈已不是礦山和其他基礎行業(yè),而是金融。失去金融控制權,政府便缺少能力控制資本外逃以保障居民存款安全,也喪失了吸引外資、乞求外援的手段,因為在此前已經把國有資產賣個一干二凈,如今連抵押的東西都沒有——而所有外資銀行這個時候都突然強調全額抵押制度。國內民族資本在經濟崩潰中不僅流動資本損失嚴重,而且所有存款都沒了效用。當整個經濟陷入極度困境時,恰好又為西方資本徹底操控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提供了機會。
楊斌認為,國際資本逼迫發(fā)展中國家開放戰(zhàn)略性行業(yè),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金融領域自由化,向外資開放銀行業(yè)和證券市場,這樣,國際金融資本就享有充分了自由,能夠不受約束地迅速流入流出,以其擁有的龐大資金量和高超的拉高打低技巧,任意操縱金融、證券和外匯市場,炒作各種金融泡沫并謀取投機暴利,直接威脅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體系穩(wěn)定,從而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國民生活帶來了毀滅性災難。
楊斌分析說,20多年來大量的發(fā)展中國家因為金融盲目開放而吃了大虧。金融自由化、“華盛頓共識”等并不是對發(fā)展中國家人民有利的改革。
據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10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在采用了美國推薦的“華盛頓共識”等金融自由化的方法后,從1980年到2000年,105個國家平均年經濟增長只有0.8%。
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等經濟改革,在楊斌看來,實際上是為配合美國利益而來的。拉美不少國家之所以左派政黨能重新上臺執(zhí)政,正是因為人民飽受了災難之后,才知道走美國指引的“華盛頓共識”之路是沒有前途的。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譚雅玲認為,面對國際金融局面的復雜和不可預料,我國此時依然需要保護自我金融主權和利益,不能隨意擴大外資滲入的比例。尤其是對照美國如此發(fā)達經濟和健全的金融體系,仍對外資參股進行很多限制,我國的金融實力完全不能與美國比擬,我國的金融防火墻更是應該加強,對金融市場的開放更應慎之又慎。
即便是極力鼓吹金融自由化的美聯(lián)儲理事弗雷德里克米什金也不得不指出:“盡管金融自由化值得追求,但在開放的過程中必須伴隨一定的限制措施。可以肯定的說,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步伐如果邁得太快,將帶來災難性后果?!?BR> 美國賓厄姆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詹姆斯彼得拉斯則指出:美國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滲透和擴張,是華盛頓經濟政策中的一項長期戰(zhàn)略目標。實際上,美國大部分針對中國的索賠、起訴、貿易制裁等的目的,就是為了換取中國金融市場徹底開放的籌碼??v觀美國的金融戰(zhàn)略,第一步是獲得中國對美國金融集團購買股權的開放許可,為占領銀行、投資公司和投資咨詢公司等搶占灘頭陣地。
多方關注的第四次中美戰(zhàn)略經濟對話將于6月17日至18日在美國舉行,這次對話的焦點之一,依然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
受訪的多位專家認為,金融是國家的命脈,近期越南出現金融危機的某些前兆,更加彰顯出金融安全對國計民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發(fā)展中國家由于金融保護措施脆弱,更應該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把金融安全放在國家安全的首位。
拉美、東歐、亞洲等國的教訓
據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副研究員楊斌介紹,阿根廷在發(fā)展中國家較早推行金融全面開放,允許外資控股本國銀行,甚至主動出讓銀行國有股本。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加速金融自由化,1997年外國資本已控制了阿根廷銀行的52%.接著阿根廷發(fā)生了金融危機,整個金融體系接近崩潰。短短一年內,阿根廷銀行國有股本又下降到33%,西方資本控制67%,阿根廷10家銀行中8家屬于國外資本控股。
在金融自由化之前的30年中,阿根廷經濟有過快速發(fā)展,人均國民收入甚至超過原來的殖民地宗主國西班牙。外國資本控制阿根廷后,2001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危機,使阿根廷GDP下降到1997年的31%,減少2/3還多。
經濟崩潰帶來政治局勢動蕩,阿根廷曾在一個月內換了5位總統(tǒng);社會*發(fā)生,到處是**,死在警察槍口下的動輒數十人。
當時,阿根廷中產階級把錢存在外資銀行以圖保險,結果外資銀行首先出逃和外移資金300多億美元,大量中產階級破產滑入貧困階層,數百萬人失業(yè),貧困人口到2003年上升到總人口的60%。阿根廷本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徹底崩潰,嬰兒死亡率則從拉美的最低水平上升到水平,直逼最貧窮的國家。
阿根廷曾是拉美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國家,人均工資水平在拉美前列,但在成為“全球化楷?!敝?,人均工資水平后來急劇下降到拉丁美洲的倒數幾位。
北大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松林說,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開放之后都出現了金融風暴,外資突然出逃,股市樓市崩潰。而當政府想要挽救經濟時才突然發(fā)現自己已無能為力,因為現代經濟命脈已不是礦山和其他基礎行業(yè),而是金融。失去金融控制權,政府便缺少能力控制資本外逃以保障居民存款安全,也喪失了吸引外資、乞求外援的手段,因為在此前已經把國有資產賣個一干二凈,如今連抵押的東西都沒有——而所有外資銀行這個時候都突然強調全額抵押制度。國內民族資本在經濟崩潰中不僅流動資本損失嚴重,而且所有存款都沒了效用。當整個經濟陷入極度困境時,恰好又為西方資本徹底操控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提供了機會。
楊斌認為,國際資本逼迫發(fā)展中國家開放戰(zhàn)略性行業(yè),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金融領域自由化,向外資開放銀行業(yè)和證券市場,這樣,國際金融資本就享有充分了自由,能夠不受約束地迅速流入流出,以其擁有的龐大資金量和高超的拉高打低技巧,任意操縱金融、證券和外匯市場,炒作各種金融泡沫并謀取投機暴利,直接威脅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體系穩(wěn)定,從而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國民生活帶來了毀滅性災難。
楊斌分析說,20多年來大量的發(fā)展中國家因為金融盲目開放而吃了大虧。金融自由化、“華盛頓共識”等并不是對發(fā)展中國家人民有利的改革。
據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10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在采用了美國推薦的“華盛頓共識”等金融自由化的方法后,從1980年到2000年,105個國家平均年經濟增長只有0.8%。
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等經濟改革,在楊斌看來,實際上是為配合美國利益而來的。拉美不少國家之所以左派政黨能重新上臺執(zhí)政,正是因為人民飽受了災難之后,才知道走美國指引的“華盛頓共識”之路是沒有前途的。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譚雅玲認為,面對國際金融局面的復雜和不可預料,我國此時依然需要保護自我金融主權和利益,不能隨意擴大外資滲入的比例。尤其是對照美國如此發(fā)達經濟和健全的金融體系,仍對外資參股進行很多限制,我國的金融實力完全不能與美國比擬,我國的金融防火墻更是應該加強,對金融市場的開放更應慎之又慎。
即便是極力鼓吹金融自由化的美聯(lián)儲理事弗雷德里克米什金也不得不指出:“盡管金融自由化值得追求,但在開放的過程中必須伴隨一定的限制措施。可以肯定的說,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步伐如果邁得太快,將帶來災難性后果?!?BR> 美國賓厄姆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詹姆斯彼得拉斯則指出:美國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滲透和擴張,是華盛頓經濟政策中的一項長期戰(zhàn)略目標。實際上,美國大部分針對中國的索賠、起訴、貿易制裁等的目的,就是為了換取中國金融市場徹底開放的籌碼??v觀美國的金融戰(zhàn)略,第一步是獲得中國對美國金融集團購買股權的開放許可,為占領銀行、投資公司和投資咨詢公司等搶占灘頭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