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相關知識小結

字號:

挪用公款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數(shù)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主要是公共財產的所有權,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國家的財經管理制度。挪用公款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公款的使用權,同時行為人挪用公款后必然占有,有的還因此獲得收益。而所有權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四種相互聯(lián)系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權能,因此對所有權權能的侵犯也必然是對所有權的侵犯。所有權被侵犯并不意味著所有權轉移。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取得所有權必須依照法律規(guī)定,因此,從這一法律意義上講,任何財產犯罪實際上都不可能真正取得所有權,挪用公款罪與貪污一樣都侵犯了財產所有權,不同之處只是在于所有權被侵犯的程度不同而已。同時,正因為挪用公款罪直接侵犯了公款的使用權,而這是違反國家財經管理制度中的公款使用制度的,因而它又侵犯了國家財經管理制度。但是,由于挪用公款侵犯的主要客體是國家公共財產所有權,挪用公款罪所侵犯的客體包括:一是國有財產的所有權;二是勞動群眾集體財產的所有權;三是用于扶貧和其他公益事業(yè)的社會捐助或專項基金的財產的所有權;四是在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和人民團體管理、使用或運輸中的私人財產的所有權:五是非國有公司、企業(yè)以及其他非國有單位資金的所荷權;六是非國有金融機構中客戶資金的所有權,其中法 律教育網,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對象,既包括當然的公共資金款項,也包括擬定的公共資金款項。
    本罪侵犯的對象主要是公款。這既包括國家、集體所有的貨幣資金,也包括由國家管理、使用、運輸、匯兌與儲存過程中的私人所有的貨幣。在國有企業(yè)、公司中,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挪用本企業(yè)、公司的財物,屬于侵犯了公共財物的所有權。在中外合資、合作、股份制公司、企業(yè)中,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挪用上述公司、企業(yè)的資金,也應屬于侵犯公共財物所有權。根據本法第384條的規(guī)定,挪用用于救災、搶險、防汛、優(yōu)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歸個人使用的,要按挪用公款罪從重處罰,因此這些特定的公款、公物可以成為本罪的對象。挪用公物歸個人使用,一般應由主管部門按政紀處理,情節(jié)嚴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折價按挪用公款罪處罰。因而一般的公物也可以成為本罪的對象。
    廣義的公款,是指公共款項、國有款項和特定款物以及非國有單位(金融機構)和客戶資金的統(tǒng)稱。既具有當然的公共財產特性,也具有擬定的公共財產的特性。其中,公共款項,就是為公共所有的資金款項;國有款項,是指為國家所有的資金款項;特定款物,是指專門用于救災、搶險、防汛、優(yōu)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它既可以為國家所有,也可以為勞動群眾集體組織所有法 律教育網,還可以為社會公益組織所有;非國有單位資金,是指非國有公司、企業(yè)和其他非國有單位所有的資金;客戶資金,是指金融機構客戶所有的資金。因此,廣義的公款不僅包括公共資金款項和國有資金款項,而且還包括特定財物和非國有單位、客戶資金。所謂狹義的公款,專指公共所有的資金款項。包括國有的資金款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資金款項或用于扶貧和其他公益事業(yè)的社會捐助專項基金。該類公款只具有當然的公共財產特性。
    (二)客觀要件
    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實施了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或者挪用數(shù)額較大的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或者挪用數(shù)額較大的公款超過三個月未還的行為。其中包含三個要件:(1)行為人實施了挪用公款的行為,即行為人未經合法批準而擅自將公款移作他用。(2)行為人挪用公款的行為是利用其主管、管理、經手公款的職務上的便利實施的。(3)行為人挪用的公款是歸個人使用的,所謂歸個人使用,既包括由挪用者本人使用,也包括由挪用者交給、借給他人使用。根據本條之規(guī)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具體可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這里所說的非法活動是指挪用公款供個人或他人進行走私、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對這種情況的定罪,沒有要求挪用公款的數(shù)額要達到較大,也沒有規(guī)定挪用達到多長時間,根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5月9日施行)的規(guī)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以五千元至一萬元為起點法 律 教育網;挪用公款歸個人進行營利活動的或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超過三個月未還的,以一萬元至三萬元為起點。如果挪用公款未達到以上標準的,一般可不認為構成犯罪。
    二是挪用公款歸個人進行營利活動,并且數(shù)額較大的。這是指挪用數(shù)額較大的公款作為挪用人或者他人進行營利活動的資本,如挪用人本人或者他人將挪用的公款用于生產、經營、買房出租,作為個人參與企業(yè)經營活動的入股資金,存人銀行或者借給他人而個人取利等,如果行為人挪用公款后,為私利以個人名義將挪用的公款借給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使用的,不管這些單位是合將其挪用的公款用于營利活動,都應視為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營利活動,而不能認為屬于挪歸公用,這里的數(shù)額較大以挪用公款一萬元至三萬元為起點,以挪用公款l5萬至20萬元為數(shù)額巨大的數(shù)額起點。對于這種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的公款歸個人進行營利活動的,法律既沒有要求挪用公款要達到多長時間,也不要求行為人營利的目的要真正達到。但如果行為人在案發(fā)前已部分或者全部歸還本息的,可以分別情節(jié),從輕處罰,情節(jié)輕微的,可以免除處罰。法 律教育網
    三是挪用公款歸個人用于上述非法活動、營利活動以外的用途,并且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如挪用公款用于建造私房、購置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辦理婚喪、支付醫(yī)療費或者償還家庭、個人債務等。這種情況既要求挪用公款要達到一定數(shù)額。也要求挪用公款要達到一定時間。這里的數(shù)額較大也是以一萬元至三萬元為起點,以15萬元至20萬元為數(shù)額巨大的數(shù)額起點。未還是指案發(fā)前(被司法機關、主管部門或者有關單位發(fā)現(xiàn)前)未還。如果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在案發(fā)前已全部歸還本金的,可以從輕處罰或減輕處罰。給國家、集體造成的利益損失應予追繳。挪用公款數(shù)額巨大,超過三個月,雖在案發(fā)前已全部歸還本息的,從輕處罰。在實踐中,也有這樣的情形,行為人多次挪用公款,用后次挪用的公款歸還前次挪用的公款,而每次挪用的間隔時間都不超過三個月,對此,應從第一次挪用公款的時間算起。法 律教育網。連續(xù)累計至挪用行為終止。在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時,挪用公款的數(shù)額按最后未歸還的金額認定。
    挪用公款給他人使用,不知道使用人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或者用于非法活動,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構成挪用公款罪,明知使用人用于營利活動或者非法活動的,應當認定為挪用人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或者非法活動。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恃殊主體,即國家工作人員,這里所說的國家工作人員與前述貪污罪中國家工作人員的內涵、外延基本相同。同樣具有特定性和公務(職務)性。構成挪用公款罪的國家工作人員包括:
    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國家工作人員。在國有公司、企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受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行為人明知是公款而故意挪作他用,其犯罪目的是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權。但其主觀特征,只是暫時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權,打算以后予以歸還。至于行為人挪用公款的動機則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為了營利,有的出于一時的家庭困難,有的為了贊助他人,有的為了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動機如何不影響本罪成立。
    具體言之,挪用公款罪在主觀方面有以下特點:
    1、挪用公款具有非法性。即行為人未經批準或許可(包括直接明示的許可或間接明示的默許),違反規(guī)章制度私自動用公款。其中,規(guī)章制度具有廣泛性,因此,挪用的非法性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故意違反有關公款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二是故意違反有關公款使用的規(guī)章制度,未經合法批準、許可。
    2、挪用的本意,是指公款私用、移用、占用、借用。行為目的是為了使用,而非占有公款。其中,行為的目的包括:
    (1)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
    (2)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
    (3)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
    3、挪用并不侵吞公款,而是準備歸還,具有擅自借用的特性。即便挪用后而不能歸還,也不是出于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占有,而是出于行為人意志之外的客觀原因造成的。
    因此,司法實踐中,在認定挪用公款罪的主觀方面時,可把握以下幾點:是否明知是公款;是否故意非法使用;是否只是想暫時挪用;是否準備以后歸還。法律 教育網。當挪用人與使用人不一致時,如果挪用人不知使用人利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時,只能根據挪用人的明知內容,按照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或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處罰。如果挪用人知道使用人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的,則按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處罰;如果挪用人開始作案后,主觀故意由暫時挪用發(fā)展為非法永久占為己有時,無論行為人主觀上是否真的具有非法永久占有公款的目的,也無論這種占有是否已客觀存在,只要超過三個月未還的,就按挪用公款罪論處,而不按貪污罪或侵占罪處罰。因此,挪用公款罪與貪污罪、侵占罪在行為人犯意發(fā)展過程中是不同的:挪用公款罪開始為使用公款,后來可能發(fā)展為占有:而貪污罪、侵占罪卻始終貫穿占有公款的目的。
    認定
    (一)區(qū)分挪用公款罪與非罪的界限
    首先,并非所有的挪用公款行為都構成犯罪。因此,認定挪用公款罪與非罪界限的關鍵,是看該挪用公款行為,是否屬于法定的挪用公款罪范圍。具體來說,是看該行為是否屬于下列法定的挪用公款而構成犯罪的行為范圍,除此范圍之外的其他挪用公款行為,應視為挪用公款的一般違法行為。下列挪用公款行為屬于構成挪用公款罪的行為:
    1、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工作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或者挪用本單位資金數(shù)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本單位資金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行為。
    2、國有公司、企業(yè)或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yè)或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yè)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shù)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
    3、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行為。
    4、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用于救災、搶險、防汛優(yōu)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歸個人使用的行為。
    (二)在認定某一挪用公款行為,是否構成挪用公款罪時,要把握以下幾點:
    1、考察行為人是否屬于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本法第93條所規(guī)定的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員范圍。如果缺少上述三個條件之一,該行為人也不能成為挪用公款罪的主體。至于國家工作人員的范圍,要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確認。
    2、考察行為人是否實施了挪用公款行為,挪用公款的行為是否屬于依法從事公務過程中實施的。
    3、考察挪用公款的行為,是否具有三性。即從事非法活動性、進行營利活動性和超過三個月未還性。
    4、考察所挪用的款項是否屬于公款范圍。這里的公款作廣義解釋,既包括貨幣,也包括有價證券和特定款物。
    5、對于營利型、未退還型的挪用行為而言,還要考察被挪用的公款數(shù)額是否屬于數(shù)額較大,即一萬元至三萬元范圍。其中,公款數(shù)額不包括挪用時至案發(fā)前所生的利息;營利的多少并不影響對營利目的的認定;案發(fā)后行為人是否積極退還公款,并不影響對挪用公款罪的認定,但退贓行為可作為量刑情節(jié)考慮。法律 教育網
    6、對于非法活動型挪用公款行為而言,沒有數(shù)額、時間上的限制。同時,非法活動泛指一切違反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命令和規(guī)章的活動,不管該非法活動是否完成,只要行為人把所挪用的公款用于從事非法活動時,即視為非法活動型挪用公款行為。
    7、挪用公款罪的挪用人與使用人,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但并不影響對挪用人犯罪的認定。
    總之,在認定挪用公款罪與非罪時,一看該行為是否屬于法定挪用公款罪范圍;二看該行為是否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構成要件。
    附:
    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1998〕9號
    (1998年4月6日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72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5月9日起施行)
    為依法懲處挪用公款犯罪,根據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現(xiàn)對辦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規(guī)定的“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或者給他人使用。
    挪用公款給私有公司、私有企業(yè)使用的,屬于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
    第二條 對挪用公款罪,應區(qū)分三種不同情況予以認定:
    (一)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構成挪用公款罪。
    挪用正在生息或者需要支付利息的公款歸個人使用,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但在案發(fā)前全部歸還本金的,可以從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給國家、集體造成的利息損失應予追繳。挪用公款數(shù)額巨大,超過三個月,案發(fā)前全部歸還的,可以酌情從輕處罰。
    (二)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歸個人進行營利活動的,構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時間和是否歸還的限制。在案發(fā)前部分或者全部歸還本息的,可以從輕處罰;情節(jié)輕微的,可以免除處罰。
    挪用公款存入銀行、用于集資、購買股票、國債等,屬于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所獲取的利息、收益等違法所得,應當追繳,但不計入挪用公款的數(shù)額。
    (三)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賭博、走私等非法活動的,構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數(shù)額較大”和挪用時間的限制。
    挪用公款給他人使用,不知道使用人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或者用于非法活動,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構成挪用公款罪;明知使用人用于營利活動或者非法活動的,應當認定為挪用人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或者非法活動。
    第三條 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數(shù)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以挪用公款一萬元至三萬元為“數(shù)額較大”的起點,以挪用公款十五萬元至二十萬元為“數(shù)額巨大”的起點。挪用公款“情節(jié)嚴重”,是指挪用公款數(shù)額巨大,或者數(shù)額雖未達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惡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嚴重影響生產、經營,造成嚴重損失等情形。
    “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以挪用公款五千元至一萬元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數(shù)額起點。挪用公款五萬元至十萬元以上的,屬于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之一。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情節(jié)嚴重的其他情形,按照本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執(zhí)行。
    各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按照本解釋規(guī)定的數(shù)額幅度,確定本地區(qū)執(zhí)行的具體數(shù)額標準,并報人民法院備案。
    挪用救災、搶險、防汛、優(yōu)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歸個人使用的數(shù)額標準,參照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數(shù)額標準。
    第四條 多次挪用公款不還,挪用公款數(shù)額累計計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歸還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數(shù)額以案發(fā)時未還的實際數(shù)額認定。
    第五條 “挪用公款數(shù)額巨大不退還的”,是指挪用公款數(shù)額巨大,因客觀原因在一審宣判前不能退還的。
    第六條 攜帶挪用的公款潛逃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
    第七條 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賄賂構成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罰。
    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罰。
    第八條 挪用公款給他人使用,使用人與挪用人共謀,指使或者參與策劃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處罰。
    〖法律教育網www.chinalawedu.com版權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法律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