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地殼中積蓄千年的力量突然迸發(fā)。那一刻,日月無光,山崩地裂,房屋傾覆,數(shù)萬同胞的生命戛然而止,中華民族再次經(jīng)受嚴峻考驗!
疾風知勁草,危難見英雄。在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災斗爭中,有一個群體英勇非凡——他們以血肉之軀承受千鈞橫梁,保護孩子們花朵般的生命;他們顧不上廢墟下的至愛親人,卻從死神手中搶救了無數(shù)的孩子;他們把深的傷痛埋藏在心里,以更加堅定的身姿傳遞著生生不息的教育圣火。
這個群體擁有一個樸素的稱謂——人民教師。
生死關頭,師魂絢麗如虹
【當巨大的混凝土樓板、橫梁、墻體,紛落的磚石無情地砸下來時,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姿勢:護住學生。】
這是讓人不忍的一幕:巨大的混凝土樓板、橫梁、墻體,紛落的磚石無情地砸向正在上課的師生。我們無法得知那一刻究竟發(fā)生了多少悲壯的故事,但有一種不屈的姿勢讓我們記住了他們:
——吳忠紅,崇州市懷遠鎮(zhèn)中學老師,當搜救人員從教學樓的廢墟中找到他的遺體時,這位45歲的英語老師背部向上弓曲,雙手撐地,身下是兩名學生。
——譚千秋,德陽市漢旺鎮(zhèn)東汽中學教導主任,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他的后腦被樓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身下護著的學生卻安然無恙。
——湯鴻,什邡市紅白鎮(zhèn)中心學校老師,兩只胳膊下各夾著一個孩子,身子下還護著幾個。她的身體早已冰冷,但被她護住的幾個孩子卻幸運地活了下來。
——杜正香,綿陽市平武縣南壩小學老師,趴在塌下的一根鋼筋水泥橫梁下的瓦礫里,頭朝著門的方向,一手拉著一個孩子,胸前還護著3個孩子。
——張米亞,汶川縣映秀鎮(zhèn)小學老師,跪撲在廢墟中,雙臂緊緊摟著兩個依然存活的學生。他緊抱著孩子的手臂已經(jīng)僵硬。
——向倩,什邡市前底鎮(zhèn)龍居中心小學老師,遺體被發(fā)現(xiàn)時,幾乎斷為三截,張開的雙臂下,緊緊摟著3個已經(jīng)隨她而去的孩子。
……
災難降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的老師還有很多很多,在這里,我們無法一一寫出英雄們的名字,但他們定格的身姿卻永遠刻在我們心中。
災難中,他們是英雄。那一瞬間,他們被定格為大寫的人、崇高的人。但是在平時,他們都是些極為普通的老師,都是些非常平凡的人。他們同樣在為人生的理想抑或夢想傾注熱情,同樣在為自己的職業(yè)角色和崗位盡心盡責,同樣在為他們所愛的人默默操勞,同樣還會為一些不順心的事兒發(fā)幾句牢騷。
循著那些讓人落淚的名字,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富有生命質感的人——
在親人們的眼中,吳忠紅是一個少言寡語的老實人,對名利看得很淡,對工作和家庭卻極富責任心。
在北川中學,張家春是一個很受學生歡迎的物理老師。他喜歡和學生打籃球,球技不佳,但從來不服輸。
聚源中學的何智霞是一個多才多藝、很注重服飾的語文老師。地震前,她所在的組還奪得了學校健美操比賽第一名。
張米亞是一個喜歡“親切地撫摸每個孩子的頭”,又喜歡演講的數(shù)學老師。
他們對生活有著諸多的期待,有著諸多的牽掛,有著諸多的憧憬。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都會本能地選擇逃離。
當時,老師們所處的講臺位置,離生的門檻近,他們完全有機會逃生。如果說這樣的逃生是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本能,那么,在生死瞬間,我們的老師卻表現(xiàn)了一種職業(yè)本能——救護那些在驚恐中不知所措的孩子們。
這樣的選擇正是無愧于教師職業(yè)和教師身份的本能選擇!
正是這種本能的驅使,當?shù)卣饋砼R的時候,正在上課的老師們幾乎在同一時間呼喊著相同的話語:“孩子們,快跑,快下樓!”幾乎在同一時間用雙手或身體死死扳(頂)住教室的門框,讓孩子們撤離;那些犧牲了的英雄教師們,有很多都是重新跑回教室救學生時被埋在廢墟中的。
吳忠紅已經(jīng)帶孩子們從四樓撤離到了三樓,當他聽到學生的呼救聲時,又跑上了樓,終……
向倩在不到20秒的時間里讓37名孩子撤離,為了拉出后3個孩子,被坍塌的樓板砸倒……
張輝兵和蒲斌是在指揮學生逃生時,被水泥橫梁壓倒的。當救援人員刨開廢墟時,看到他們的手還指著教室門的方向。
那些凝固在廢墟中的姿勢,記錄了老師們在生命盡處的信心——一定要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為此,他們拼出全身之力,用血肉之軀為孩子們支起了一個生命通道。
這是看似文弱的書生們不曾有過的一種力量!在生死一線間,他們挺身而起,頂天立地,以一種不朽的姿勢詮釋了生命的平凡與偉大。那一刻,我們看到人性綻放如花,師魂絢麗如虹。
周昱銘是被張家春老師一掌推出教室的。“我身后的廖三三跌倒了,張老師轉身去拉,這時,一塊巨大的水泥板當頭砸了下來。張老師奮力一推,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們倆推了4米遠。張老師卻被壓在水泥板下面了?!?BR> “那天,我剛把遲到的孫子送到教室,地震就來了?!眹烂骶先诉吙捱呎f,“杜正香老師把我和孫子推出了教學樓,她再也沒有出來?!?BR> 在汶川,在都江堰,在北川,在江油,在青川……太多的老師,太多的事跡,太多的感動。
老師們啊,你們的血肉之軀怎能擋得住千鈞橫梁?但是你們義無反顧,為了一分希望,你們盡了百倍的努力!
這絕非情急之下的沖動之舉,而是一種師德的升華。
……
定格的姿勢,驚人的力量,讓我們看到一份舍棄,更看到一份擔當——他們是大勇者,災難中奮不顧身;他們是大智者,生死間舍生取義;他們是大愛者,用行動表達了對學生的摯愛,用生命書寫了對教育的忠誠。
危難時刻,師愛感天動地
【在救援部隊到來之前,在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里,他們在廢墟中近乎瘋狂地刨……】
廢墟上粉塵彌漫,大地還在劇烈顫抖。家園破碎了,校園消失了,成群的孩子被壓在殘垣斷壁之下,陣陣哭喊,聲聲呼救……
面對這般景象,所有幸存者的內心都是一道汩汩流血的傷口。然而,那一刻,老師們沒有驚恐,沒有悲傷,沒有猶疑,他們只有一個念頭——快救孩子!
“男老師廢墟救人,女老師包扎傷員?!北贝ㄖ袑W校長劉亞春幾近狂吼。1000多名學生被埋在廢墟下,一秒鐘都不容耽誤。
沒有救援工具,老師們就用雙手刨,用肩扛??v然是堆積如山的廢墟,他們也要為孩子們打開一條生的通道。廢墟下的孩子,此刻一定聽到了老師的心聲——孩子,別怕!天塌了,有老師為你們撐著!
汗如雨下,渾身是血跡和塵土,注重師表的他們肯定不愿意這樣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可是,在學生眼中,此刻的老師是世界上美麗、勇敢、可愛、值得信任的人。有老師在,就有生的希望。
在綿竹市漢旺鎮(zhèn)中心小學,兩個樓梯垮了,三、四樓的孩子無法下樓。老師們急中生智,將旗桿伸到教學樓上,把宣傳標語的橫幅擰成繩索,50多名孩子通過這樣的救生繩,順利逃生。
在北川職業(yè)中學,為了搭救被困在四樓的學生,老師們搭起人梯,體育老師奉斌率先攀上四樓,用床單結成繩子,讓孩子們一個個下樓。
地震可以讓山川變形,江河改道,卻絲毫不能撼動老師們心中的信念——平時,他們是知識和道德的傳播者,但此刻,他們是學生生命的捍衛(wèi)者。
震中汶川縣映秀鎮(zhèn)小學,教學樓、綜合樓、教師宿舍樓全部倒塌,整個學校只剩下一根高高挺立的旗桿。整整兩天兩夜,20多名幸存下來的老師們在廢墟上瘋狂地刨……聞訊趕來的鄉(xiāng)親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救援部隊到來之前,在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里,他們救出了50名學生。
在江油市太平二中,震后10分鐘內,老師們用血淋淋的雙手,從廢墟中刨出8個學生。
在彭州市紅巖小學,周汝蘭老師連續(xù)4次沖進教室,抱起孩子們往外跑,校長陳顯斌和幾個同事也緊跟著沖進教室……52名孩子就這樣被搶救了出來。
在都江堰市新建小學,高小英、賈益輝、程丹、張志、高永紅老師在瓦片紛紛墜落中,將學前班的64名孩子搶了出來。
“親愛的孩子,如果你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位母親臨終時的手機留言,曾讓多少國人落淚。如果說母愛是偉大無私的,那么還有一種愛,更能感天動地,因為它超越了無血緣之親。
救援人員來了,校長劉亞春不停地給他們指明救援位置:“這里有我的娃,你們快來啊!”“這里還有我的娃!”“這里……”
“你怎么有這么多娃?”救援人員不解地問。
“學生都是我的娃啊!”
這一刻,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愛生如子”。廢墟上,老師們含悲的呼喚和帶血的雙手,為師愛提供了永恒的注腳。
我們不能忘記這樣一些鏡頭,當老師們在廢墟中拼命搶救學生的時候,近在咫尺的廢墟下也有他們命懸一線的親人。但他們卻在第一時間趕去搶救學生,搶救別人家的孩子。
在汶川縣映秀鎮(zhèn)小學,倒塌的教學樓里埋著300多名學生,老師宿舍樓的廢墟中同時也埋著30多名老師的家屬。兩邊的人都需要救援,可是,救援的老師們沒有一個人走向宿舍的廢墟……
映秀鎮(zhèn)幼兒園老師聶曉燕,在災難來臨的那一瞬,一手抱一個孩子往外沖,而同在一個班的親生兒子卻被轟然倒塌的房子掩埋。當她再次趕回教室時,只能面對廢墟呼喊:“娃啊……媽媽……來不及啊……”
“老肖,救命啊……”當都江堰市龍池鎮(zhèn)中心小學校長肖明清背著學生經(jīng)過自家的廢墟旁時,聽到了妻子的呼喊,但他沒顧得上去救妻子。
請不要責怪老師們狠心,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呀!一邊是自己的一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學生,一邊是自己摯愛的親人,天平的兩端孰輕孰重?兩邊都是他們的愛呀!哪一邊他們都不想失去。但是,面對這個兩難選擇,他們心中的天平還是傾向了重的那一端。
北川中學高三英語教師鄧家軍,和同事一起救出了100多名學生,他的女兒當時也被埋在坍塌的二樓下。在次運送被救學生的過程中,在一趟趟往返廢墟的途中,他都大聲喊女兒的名字。聽到女兒答應了,他就放心地繼續(xù)去救學生。
可是,100多名學生都救出來了,他的女兒卻……
6月3日,坐在長虹培訓中心的草地上,鄧家軍老師淚流縱橫,一遍遍地自責:“對不起,真的對不起啊,如果……”
是的,如果他不是先去救別人,如果他先將救援部隊引向自己女兒的教室……
太多的“如果”,可是鄧家軍當時只有一個選擇——“1000多個娃娃??!”生死時刻,他要救更多的娃娃。
他的同事周福勇也被這樣的“如果”深深地折磨著:“如果第一時間去救女兒……但是,學生,第一時間肯定還是要救學生。”他堅定地說,“在那樣的場合,任何老師都會這樣做的!”
在災區(qū)采訪,面對鄧家軍們的選擇,面對依然在痛苦中自責的周福勇們,聽著一個個讓人落淚的故事,我們心情沉重。
是什么讓我們的老師們在危難時刻作出那樣的抉擇?
是名利?
不是,當然不是!與寶貴的生命相比,名利何足掛齒?
那又是什么呢?
是職業(yè)精神使然——教師這個神圣的職業(yè)賦予了他們一種精神和力量,使他們在生死瞬間選擇了學生,“遺忘”了親人。
保護學生的生命是老師的天職!“老師,孩子就交給你了。”每天,當老師從家長手中接過孩子的時候,聽到的是這樣一句再平常不過的囑托?!胺判?!”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這樣說。
短短兩個字,不是隨意的應答,而是一種包含著千鈞責任的。
在關鍵時刻,這樣的是要以生命為代價的!
一諾千金,師者別無選擇!
5月12日夜,四川省阿壩州金川中學教師為露宿學生撐起遮雨篷。劉洪文 攝
絕境之中,師德更顯風采
【撤離生命的孤島,他們爭相走在學生前面。道路被阻,他們就用雙手在亂石中扒出一條通道;巨石擋道,他們就從巨石的縫隙中爬過;遇到裂縫,他們就把孩子一個個背過去?!?BR> 在地震的野性面前,就連高聳的大山也脆弱不堪。大震后,群山依然在吼叫,在痙攣,亂石橫飛,塵煙滾滾。老天偏偏在這個時候下起了瓢潑大雨……
操場上,驚魂未定的孩子們緊緊地聚攏在老師們身邊。老師們清楚此時的處境:飛石,滑坡,塌方,山洪……死神依然窺伺著死里逃生的孩子們。
坐等救援吧,可是,道路沒有了,通訊中斷了,山里的信息一點也傳遞不出去。況且,沒有食品,沒有水,沒有避雨場所,沒有衣被,孩子們能熬多久?
不行!必須立即把孩子們帶走,哪怕是背,也要把他們背出大山!
震后不久,在彭州龍門山,在崇州雞冠山,在北川陳家壩……在一個個生命的“孤島”上,幸存的師生們幾乎在同一時間作出了一個同樣的決定——撤離,撤離時刻威脅著孩子生命的大山,撤向平原,撤向城市。
沒有約定,沒有商量,在四川震區(qū)的不同地點、不同學校,一場和時間賽跑的師生大撤離、大行軍開始了。
一路風雨,一路艱險,一路都是愛的故事。
北川縣陳家壩鄉(xiāng)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的千余生從操場出發(fā),向20公里外的桂溪鄉(xiāng)進軍。途中,他們必須翻越兩座大山。
幼兒園的孩子們太小,一會兒就走不動了?!安荒軄G下一個孩子!”男老師彎下腰,背上背一個,懷里再抱一個;女老師背上一個,手上再牽一個。
布滿裂縫的大山、亂石紛落的山谷、斷裂的道路……這是艱難的行軍。絕境中,勇往直前的老師是探尋生路的前鋒——
他們爭相走在學生前面,爭相面對那些潛在的危險。道路被阻,他們就用雙手在亂石中扒出一條通道;巨石擋道,他們就從巨石的縫隙中爬過;遇到裂縫,他們就把孩子一個個背過去。
孩子們被雨水淋透,凍得瑟瑟發(fā)抖。已經(jīng)有20個小時沒有進食了,許多孩子步履蹣跚,搖搖晃晃,行進的速度慢了下來。
如果不盡快撤離“死亡山谷”,他們隨時都有被泥石流或塌方掩埋的可能。為了鼓舞士氣,各班帶隊老師不停地給學生打氣:“解放軍的直升機正在全力救助災區(qū),只要我們堅持,就能活下去!”
走到底,就是成功;活下去,就是勝利!這種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師生們終抵達了生的彼岸。
而那些背著孩子走了幾十公里山路的老師,腳底早已被呲牙裂嘴的山石磨破,血水浸紅的襪子和皮肉緊緊粘在一起……
如果說每一種職業(yè)都有與之對應的角色和行為,那么,在災難中的教師群體,他們的行為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教師的職責范圍。
事實上,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甚至根本無暇去想那些范疇內外之事,此時的他們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盡大努力保護學生。
孩子們連續(xù)兩天沒有進食了,彭州白鹿學校的老師們冒著生命危險渡河到鎮(zhèn)上搜尋食物,為饑腸轆轆的孩子們找來了一些餅干和方便面。
“老師,你們怎么不吃呀?”
“你們吃,老師不餓?!泵鎸ι俚每蓱z的食物,忍著饑餓的老師對學生撒了謊。
劉漢希望小學的老師從廢墟里找來幾塊餅干,給了餓得厲害的學生。結果,這幾塊餅干如同上甘嶺上的蘋果一樣,被孩子們轉來轉去,后轉到老師手中,老師又轉給了學生……
恐懼、饑餓、疲憊是每一個身處絕境的人直接、強烈的感受。但在老師們身上,卻始終張揚著一股不折不撓的精氣神,這種氣勢能夠壓倒一切,哪怕是面對千難萬險,哪怕是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這種氣勢支撐著老師們堅強地挺立著,因為他們身后的孩子們更需要這種氣勢鼓舞!
大震中的龍門山脈幾乎沒有一塊安全的避難場所,龍門山鎮(zhèn)九年制學校的68名老師帶著932名學生連續(xù)換了4處地方,到處都是危機四伏。
傍晚,他們來到一個集鎮(zhèn),菜市場的大棚成為他們臨時的庇護所。
夜,出奇地長;雨,越下越大。孩子們又餓又冷。女老師拉著孩子,男老師去廢墟中搜尋柴火和食物,給孩子們做飯取暖。
不斷的余震讓孩子們膽戰(zhàn)心驚。有的拽著老師的手不放,有的抱著老師哭個不停。老師們緊緊拉著他們的手,除了安慰,還是安慰。
孩子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校園已經(jīng)沒了,驚恐中,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忽然想起今天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還沒有落實,“老師,你還沒布置今天的作業(yè)呢?”“孩子,睡吧,老師今天不布置作業(yè)了?!标愋≠灰贿吇卮?,一邊擦掉孩子臉頰的淚水。老師的輕聲細語像一支貼心的搖籃曲,孩子們帶著淚痕入睡了。
那一夜,老師們如同雕像一般守護在孩子們身邊,沒有一個人敢合眼。
盡管余震不斷,盡管風吹雨打,孩子們安然入睡,因為他們知道,黑暗中有老師靜靜地守著他們。
同一個夜晚,還有23根“擎天柱”高高聳立在雞冠山上——
雞冠山學校的師生們在撤退途中被大雨困住。老師們從菜地里找來幾塊塑料薄膜,然后拼接起來,一個老師拽一個點,23雙手為孩子們撐起了一個遮風擋雨的避難所。
“孩子們,我們明天還要趕路,你們趕緊睡一會!”
篷布下,孩子們擠在一起,抱著互相取暖,有的已經(jīng)靜靜入睡了。
午夜,雨越下越大。23名老師在暴雨中紋絲不動,左手酸了,就換右手,兩只手臂都酸痛了,就用牙齒咬著。
我們的老師也是知冷知熱的普通人呀!在肆虐的冷風中,在大雨的沖刷下,他們也在哆嗦,也在顫抖。但是為了學生,他們甘愿忍受饑寒,甘愿迎風擋雨。
……
這是沒有任何準備的行軍,面對滿目瘡痍的廢墟,甚至連行軍者們都不知道他們的終點在何方,只知道朝廢墟少的地方前進。
這也許是此次行軍隊伍中孱弱的一支小分隊了:12名隊員全是二年級的小孩子,隊長是班主任王曉平老師。他們從山上的廢墟中走來,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挪,整整一天,他們走了20多公里,終于走到通濟鎮(zhèn)。
記住我們的老師吧,是他們給了這支隊伍一種摧不垮的精神,是他們讓每一個柔弱的孩子充滿了力量,是他們在死亡之谷踏出了一條條生命的通途!
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zhèn)漩口中學教師張麗為學生輔導功課。 本報記者 樊世剛 攝
重建課堂,師責重于泰山
【他們只能把深的傷痛埋藏在心底,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災后復課工作,照顧學生、維護秩序、分發(fā)物資、備課、上課……整天忙個不停。】
家園被毀了,校園不在了,甚至親人也遽然而去……老師們的心也在流血!
可是,他們沒有絕望,沒有消沉,面對孩子們求知的目光,一種責任感壓倒了他們心中所有的傷痛——不能讓學生失去課堂!
5月19日,災難過后僅僅7天,余震依然頻繁,在沉痛哀悼遇難親人和同胞的悲情氣氛中,一些受災嚴重的學校就傳來了孩子們清朗的讀書聲。
這是悲痛時刻鼓舞人心的號角——
在都江堰市聚源鎮(zhèn)中心小學操場,70多名聚源中學學生開始了震后的第一堂課。同一天,都江堰市有26個教學點同時復課。
在成都市青羊區(qū)體育場,來自災區(qū)的97個孩子在臨時教室里復課。這是設在成都市的12個安置點中,第一個復課的地方。
在綿陽市長虹培訓中心,北川中學幸存的1500多生在帳篷和板房教室里異地復課了。
在綿陽市九洲體育館,來自綿陽市屬災區(qū)縣的2000多名學生重新走進了課堂。
……
多難興邦!災區(qū)老師們以實際行動為這句話提供了有力的注解——他們化悲痛為力量,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災后復課工作。沒有教室不要緊,沒有書本不要緊,只要有人在,課堂就不會寂寞,書聲就不會斷絕。
震后第二天,都江堰市向峨鄉(xiāng)海虹小學的4位老師自己墊資8000元,依靠兩口鐵鍋、3頂帳篷,辦起了災后“學習班”,這是都江堰市第一所復課的學校。由于學生來去不定,年級差異也較大,他們采取“復式教學法”授課。
在崇州市懷遠鎮(zhèn)中學,外援的板房教室還在緊張搭建中,老師們就想方設法給學生們復課。他們深入各村,就地給三五成群的孩子上課;有的通過電話,對學生進行“函授教學”……
在教材缺乏的情況下,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們從容地走上了講臺。55歲的北川中學老師諶能禮兩手空空地去上高二化學課:“沒有教材,我憑記憶給學生上課。”然而,在記取知識點的同時,他又要努力忘記一個殘酷的事實——老伴已經(jīng)離他而去了。
經(jīng)歷劫難的學校,不僅是播撒知識和希望的場所,更是忍痛含悲的老師們抗擊災難的戰(zhàn)場——他們要用知識撫慰孩子們受傷的心靈,他們要以加倍的努力告慰故去的同事和親人,他們要用雙手托起災區(qū)的未來。
地震奪去了北川中學1200多生的生命,校長劉亞春也失去了妻子和兒子。5月14日深夜,當救援基本無望的時候,劉校長說:“我一個人出去走走。”這一走就是兩個多小時。
第二天,所有師生都看見劉校長紅腫的雙眼,但他依然一刻不停地忙碌著。他還拍著失去愛女的周福勇老師的肩膀說:“兄弟,要振作起來……”
老師也有悲傷,也需要流淚。但是,為了搶救學生,為了撤離險地,為了盡快復課,為了災后重建……我們的老師甚至來不及痛哭一場。他們只能把深的傷痛埋藏在心底,讓時間去沖淡那些痛苦的記憶。
北川中學語文老師王方斌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子和6歲的女兒,十幾年積蓄買的房子也毀于一旦。多處受傷的他被轉移到綿陽市療傷,當他聽說北川的學生也在綿陽的時候,像失散的戰(zhàn)士尋找隊伍一樣急切地找到了帳篷學校,接受了高一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
都江堰市教研室主任王兵在地震中失去母親。匆匆處理完母親的后事,他就來到臨時復課點,為都江堰市7所中學的復課工作晝夜不停地忙碌著。他說:“為了學生們能順利復課,我現(xiàn)在根本來不及悲傷?!?BR> 在這個高三復課點,老師們立下了“軍令狀”:盡量不出校區(qū),一直陪學生到高考。他們還準備了兩套教學應急方案,一套按原定的全國高考時間進行教學,一套是在高考時間可能調整的情況下保證教學。
在每一個復課點,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默默而又堅強的老師。
龍門山學校老師們的背上都背著一個雙肩包,里面裝著他們的全部“家當”——幾件換洗衣服。地震使老師們一無所有。
然而,無論損失多大,無論傷痛多深,老師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所肩負的職責。他們依然堅守在學校,照顧學生、維護秩序、分發(fā)物資、備課、上課……每個老師都身兼數(shù)職,整天忙個不停,晚上和學生們一樣睡帳篷。
親人不在了,他們把學生看作自己的親人,無私地給他們關愛,給他們安慰,給他們溫暖,教他們在災難中學會堅強,在困境中迎難而上。
沒有說教和渲染,這是比言語更有力的行動,這是比言傳更有效的身教!
“孩子們,不要害怕,老師永遠跟你們在一起,災難已經(jīng)遠去,我們已經(jīng)安全了,一切都在慢慢變好……”東汽中學校長周德祥在德陽三中的臨時教學點這樣鼓勵他的100多名高三學生。
成都醫(yī)學院博愛學校語文特級老師龔信勇,走進了安置在這里的汶川縣映秀鎮(zhèn)漩口中學的學生房間,與孩子們談人生,談未來:
“我的兒子死了,妻子、侄子到現(xiàn)在還沒有消息。我也怕,我也想他們。
但我不會放棄,更不能倒下。因為你們都是我的娃,我要看著你們好好地過每一天?!?BR> 龔老師流著淚說,學生們流著淚聽。在老師的鼓舞和感染下,他們看到了一個閃耀著希望的明天!
這就是汶川大地震中的老師們——
平凡是他們,偉大也是他們!
他們平凡如同大海之中的水滴!
他們偉大如同高山之巔的豐碑!
共1頁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尾頁 轉到第頁
疾風知勁草,危難見英雄。在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災斗爭中,有一個群體英勇非凡——他們以血肉之軀承受千鈞橫梁,保護孩子們花朵般的生命;他們顧不上廢墟下的至愛親人,卻從死神手中搶救了無數(shù)的孩子;他們把深的傷痛埋藏在心里,以更加堅定的身姿傳遞著生生不息的教育圣火。
這個群體擁有一個樸素的稱謂——人民教師。
生死關頭,師魂絢麗如虹
【當巨大的混凝土樓板、橫梁、墻體,紛落的磚石無情地砸下來時,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姿勢:護住學生。】
這是讓人不忍的一幕:巨大的混凝土樓板、橫梁、墻體,紛落的磚石無情地砸向正在上課的師生。我們無法得知那一刻究竟發(fā)生了多少悲壯的故事,但有一種不屈的姿勢讓我們記住了他們:
——吳忠紅,崇州市懷遠鎮(zhèn)中學老師,當搜救人員從教學樓的廢墟中找到他的遺體時,這位45歲的英語老師背部向上弓曲,雙手撐地,身下是兩名學生。
——譚千秋,德陽市漢旺鎮(zhèn)東汽中學教導主任,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他的后腦被樓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身下護著的學生卻安然無恙。
——湯鴻,什邡市紅白鎮(zhèn)中心學校老師,兩只胳膊下各夾著一個孩子,身子下還護著幾個。她的身體早已冰冷,但被她護住的幾個孩子卻幸運地活了下來。
——杜正香,綿陽市平武縣南壩小學老師,趴在塌下的一根鋼筋水泥橫梁下的瓦礫里,頭朝著門的方向,一手拉著一個孩子,胸前還護著3個孩子。
——張米亞,汶川縣映秀鎮(zhèn)小學老師,跪撲在廢墟中,雙臂緊緊摟著兩個依然存活的學生。他緊抱著孩子的手臂已經(jīng)僵硬。
——向倩,什邡市前底鎮(zhèn)龍居中心小學老師,遺體被發(fā)現(xiàn)時,幾乎斷為三截,張開的雙臂下,緊緊摟著3個已經(jīng)隨她而去的孩子。
……
災難降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的老師還有很多很多,在這里,我們無法一一寫出英雄們的名字,但他們定格的身姿卻永遠刻在我們心中。
災難中,他們是英雄。那一瞬間,他們被定格為大寫的人、崇高的人。但是在平時,他們都是些極為普通的老師,都是些非常平凡的人。他們同樣在為人生的理想抑或夢想傾注熱情,同樣在為自己的職業(yè)角色和崗位盡心盡責,同樣在為他們所愛的人默默操勞,同樣還會為一些不順心的事兒發(fā)幾句牢騷。
循著那些讓人落淚的名字,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富有生命質感的人——
在親人們的眼中,吳忠紅是一個少言寡語的老實人,對名利看得很淡,對工作和家庭卻極富責任心。
在北川中學,張家春是一個很受學生歡迎的物理老師。他喜歡和學生打籃球,球技不佳,但從來不服輸。
聚源中學的何智霞是一個多才多藝、很注重服飾的語文老師。地震前,她所在的組還奪得了學校健美操比賽第一名。
張米亞是一個喜歡“親切地撫摸每個孩子的頭”,又喜歡演講的數(shù)學老師。
他們對生活有著諸多的期待,有著諸多的牽掛,有著諸多的憧憬。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都會本能地選擇逃離。
當時,老師們所處的講臺位置,離生的門檻近,他們完全有機會逃生。如果說這樣的逃生是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本能,那么,在生死瞬間,我們的老師卻表現(xiàn)了一種職業(yè)本能——救護那些在驚恐中不知所措的孩子們。
這樣的選擇正是無愧于教師職業(yè)和教師身份的本能選擇!
正是這種本能的驅使,當?shù)卣饋砼R的時候,正在上課的老師們幾乎在同一時間呼喊著相同的話語:“孩子們,快跑,快下樓!”幾乎在同一時間用雙手或身體死死扳(頂)住教室的門框,讓孩子們撤離;那些犧牲了的英雄教師們,有很多都是重新跑回教室救學生時被埋在廢墟中的。
吳忠紅已經(jīng)帶孩子們從四樓撤離到了三樓,當他聽到學生的呼救聲時,又跑上了樓,終……
向倩在不到20秒的時間里讓37名孩子撤離,為了拉出后3個孩子,被坍塌的樓板砸倒……
張輝兵和蒲斌是在指揮學生逃生時,被水泥橫梁壓倒的。當救援人員刨開廢墟時,看到他們的手還指著教室門的方向。
那些凝固在廢墟中的姿勢,記錄了老師們在生命盡處的信心——一定要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為此,他們拼出全身之力,用血肉之軀為孩子們支起了一個生命通道。
這是看似文弱的書生們不曾有過的一種力量!在生死一線間,他們挺身而起,頂天立地,以一種不朽的姿勢詮釋了生命的平凡與偉大。那一刻,我們看到人性綻放如花,師魂絢麗如虹。
周昱銘是被張家春老師一掌推出教室的。“我身后的廖三三跌倒了,張老師轉身去拉,這時,一塊巨大的水泥板當頭砸了下來。張老師奮力一推,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們倆推了4米遠。張老師卻被壓在水泥板下面了?!?BR> “那天,我剛把遲到的孫子送到教室,地震就來了?!眹烂骶先诉吙捱呎f,“杜正香老師把我和孫子推出了教學樓,她再也沒有出來?!?BR> 在汶川,在都江堰,在北川,在江油,在青川……太多的老師,太多的事跡,太多的感動。
老師們啊,你們的血肉之軀怎能擋得住千鈞橫梁?但是你們義無反顧,為了一分希望,你們盡了百倍的努力!
這絕非情急之下的沖動之舉,而是一種師德的升華。
……
定格的姿勢,驚人的力量,讓我們看到一份舍棄,更看到一份擔當——他們是大勇者,災難中奮不顧身;他們是大智者,生死間舍生取義;他們是大愛者,用行動表達了對學生的摯愛,用生命書寫了對教育的忠誠。
危難時刻,師愛感天動地
【在救援部隊到來之前,在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里,他們在廢墟中近乎瘋狂地刨……】
廢墟上粉塵彌漫,大地還在劇烈顫抖。家園破碎了,校園消失了,成群的孩子被壓在殘垣斷壁之下,陣陣哭喊,聲聲呼救……
面對這般景象,所有幸存者的內心都是一道汩汩流血的傷口。然而,那一刻,老師們沒有驚恐,沒有悲傷,沒有猶疑,他們只有一個念頭——快救孩子!
“男老師廢墟救人,女老師包扎傷員?!北贝ㄖ袑W校長劉亞春幾近狂吼。1000多名學生被埋在廢墟下,一秒鐘都不容耽誤。
沒有救援工具,老師們就用雙手刨,用肩扛??v然是堆積如山的廢墟,他們也要為孩子們打開一條生的通道。廢墟下的孩子,此刻一定聽到了老師的心聲——孩子,別怕!天塌了,有老師為你們撐著!
汗如雨下,渾身是血跡和塵土,注重師表的他們肯定不愿意這樣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可是,在學生眼中,此刻的老師是世界上美麗、勇敢、可愛、值得信任的人。有老師在,就有生的希望。
在綿竹市漢旺鎮(zhèn)中心小學,兩個樓梯垮了,三、四樓的孩子無法下樓。老師們急中生智,將旗桿伸到教學樓上,把宣傳標語的橫幅擰成繩索,50多名孩子通過這樣的救生繩,順利逃生。
在北川職業(yè)中學,為了搭救被困在四樓的學生,老師們搭起人梯,體育老師奉斌率先攀上四樓,用床單結成繩子,讓孩子們一個個下樓。
地震可以讓山川變形,江河改道,卻絲毫不能撼動老師們心中的信念——平時,他們是知識和道德的傳播者,但此刻,他們是學生生命的捍衛(wèi)者。
震中汶川縣映秀鎮(zhèn)小學,教學樓、綜合樓、教師宿舍樓全部倒塌,整個學校只剩下一根高高挺立的旗桿。整整兩天兩夜,20多名幸存下來的老師們在廢墟上瘋狂地刨……聞訊趕來的鄉(xiāng)親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救援部隊到來之前,在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里,他們救出了50名學生。
在江油市太平二中,震后10分鐘內,老師們用血淋淋的雙手,從廢墟中刨出8個學生。
在彭州市紅巖小學,周汝蘭老師連續(xù)4次沖進教室,抱起孩子們往外跑,校長陳顯斌和幾個同事也緊跟著沖進教室……52名孩子就這樣被搶救了出來。
在都江堰市新建小學,高小英、賈益輝、程丹、張志、高永紅老師在瓦片紛紛墜落中,將學前班的64名孩子搶了出來。
“親愛的孩子,如果你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位母親臨終時的手機留言,曾讓多少國人落淚。如果說母愛是偉大無私的,那么還有一種愛,更能感天動地,因為它超越了無血緣之親。
救援人員來了,校長劉亞春不停地給他們指明救援位置:“這里有我的娃,你們快來啊!”“這里還有我的娃!”“這里……”
“你怎么有這么多娃?”救援人員不解地問。
“學生都是我的娃啊!”
這一刻,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愛生如子”。廢墟上,老師們含悲的呼喚和帶血的雙手,為師愛提供了永恒的注腳。
我們不能忘記這樣一些鏡頭,當老師們在廢墟中拼命搶救學生的時候,近在咫尺的廢墟下也有他們命懸一線的親人。但他們卻在第一時間趕去搶救學生,搶救別人家的孩子。
在汶川縣映秀鎮(zhèn)小學,倒塌的教學樓里埋著300多名學生,老師宿舍樓的廢墟中同時也埋著30多名老師的家屬。兩邊的人都需要救援,可是,救援的老師們沒有一個人走向宿舍的廢墟……
映秀鎮(zhèn)幼兒園老師聶曉燕,在災難來臨的那一瞬,一手抱一個孩子往外沖,而同在一個班的親生兒子卻被轟然倒塌的房子掩埋。當她再次趕回教室時,只能面對廢墟呼喊:“娃啊……媽媽……來不及啊……”
“老肖,救命啊……”當都江堰市龍池鎮(zhèn)中心小學校長肖明清背著學生經(jīng)過自家的廢墟旁時,聽到了妻子的呼喊,但他沒顧得上去救妻子。
請不要責怪老師們狠心,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呀!一邊是自己的一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學生,一邊是自己摯愛的親人,天平的兩端孰輕孰重?兩邊都是他們的愛呀!哪一邊他們都不想失去。但是,面對這個兩難選擇,他們心中的天平還是傾向了重的那一端。
北川中學高三英語教師鄧家軍,和同事一起救出了100多名學生,他的女兒當時也被埋在坍塌的二樓下。在次運送被救學生的過程中,在一趟趟往返廢墟的途中,他都大聲喊女兒的名字。聽到女兒答應了,他就放心地繼續(xù)去救學生。
可是,100多名學生都救出來了,他的女兒卻……
6月3日,坐在長虹培訓中心的草地上,鄧家軍老師淚流縱橫,一遍遍地自責:“對不起,真的對不起啊,如果……”
是的,如果他不是先去救別人,如果他先將救援部隊引向自己女兒的教室……
太多的“如果”,可是鄧家軍當時只有一個選擇——“1000多個娃娃??!”生死時刻,他要救更多的娃娃。
他的同事周福勇也被這樣的“如果”深深地折磨著:“如果第一時間去救女兒……但是,學生,第一時間肯定還是要救學生。”他堅定地說,“在那樣的場合,任何老師都會這樣做的!”
在災區(qū)采訪,面對鄧家軍們的選擇,面對依然在痛苦中自責的周福勇們,聽著一個個讓人落淚的故事,我們心情沉重。
是什么讓我們的老師們在危難時刻作出那樣的抉擇?
是名利?
不是,當然不是!與寶貴的生命相比,名利何足掛齒?
那又是什么呢?
是職業(yè)精神使然——教師這個神圣的職業(yè)賦予了他們一種精神和力量,使他們在生死瞬間選擇了學生,“遺忘”了親人。
保護學生的生命是老師的天職!“老師,孩子就交給你了。”每天,當老師從家長手中接過孩子的時候,聽到的是這樣一句再平常不過的囑托?!胺判?!”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這樣說。
短短兩個字,不是隨意的應答,而是一種包含著千鈞責任的。
在關鍵時刻,這樣的是要以生命為代價的!
一諾千金,師者別無選擇!
5月12日夜,四川省阿壩州金川中學教師為露宿學生撐起遮雨篷。劉洪文 攝
絕境之中,師德更顯風采
【撤離生命的孤島,他們爭相走在學生前面。道路被阻,他們就用雙手在亂石中扒出一條通道;巨石擋道,他們就從巨石的縫隙中爬過;遇到裂縫,他們就把孩子一個個背過去?!?BR> 在地震的野性面前,就連高聳的大山也脆弱不堪。大震后,群山依然在吼叫,在痙攣,亂石橫飛,塵煙滾滾。老天偏偏在這個時候下起了瓢潑大雨……
操場上,驚魂未定的孩子們緊緊地聚攏在老師們身邊。老師們清楚此時的處境:飛石,滑坡,塌方,山洪……死神依然窺伺著死里逃生的孩子們。
坐等救援吧,可是,道路沒有了,通訊中斷了,山里的信息一點也傳遞不出去。況且,沒有食品,沒有水,沒有避雨場所,沒有衣被,孩子們能熬多久?
不行!必須立即把孩子們帶走,哪怕是背,也要把他們背出大山!
震后不久,在彭州龍門山,在崇州雞冠山,在北川陳家壩……在一個個生命的“孤島”上,幸存的師生們幾乎在同一時間作出了一個同樣的決定——撤離,撤離時刻威脅著孩子生命的大山,撤向平原,撤向城市。
沒有約定,沒有商量,在四川震區(qū)的不同地點、不同學校,一場和時間賽跑的師生大撤離、大行軍開始了。
一路風雨,一路艱險,一路都是愛的故事。
北川縣陳家壩鄉(xiāng)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的千余生從操場出發(fā),向20公里外的桂溪鄉(xiāng)進軍。途中,他們必須翻越兩座大山。
幼兒園的孩子們太小,一會兒就走不動了?!安荒軄G下一個孩子!”男老師彎下腰,背上背一個,懷里再抱一個;女老師背上一個,手上再牽一個。
布滿裂縫的大山、亂石紛落的山谷、斷裂的道路……這是艱難的行軍。絕境中,勇往直前的老師是探尋生路的前鋒——
他們爭相走在學生前面,爭相面對那些潛在的危險。道路被阻,他們就用雙手在亂石中扒出一條通道;巨石擋道,他們就從巨石的縫隙中爬過;遇到裂縫,他們就把孩子一個個背過去。
孩子們被雨水淋透,凍得瑟瑟發(fā)抖。已經(jīng)有20個小時沒有進食了,許多孩子步履蹣跚,搖搖晃晃,行進的速度慢了下來。
如果不盡快撤離“死亡山谷”,他們隨時都有被泥石流或塌方掩埋的可能。為了鼓舞士氣,各班帶隊老師不停地給學生打氣:“解放軍的直升機正在全力救助災區(qū),只要我們堅持,就能活下去!”
走到底,就是成功;活下去,就是勝利!這種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師生們終抵達了生的彼岸。
而那些背著孩子走了幾十公里山路的老師,腳底早已被呲牙裂嘴的山石磨破,血水浸紅的襪子和皮肉緊緊粘在一起……
如果說每一種職業(yè)都有與之對應的角色和行為,那么,在災難中的教師群體,他們的行為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教師的職責范圍。
事實上,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甚至根本無暇去想那些范疇內外之事,此時的他們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盡大努力保護學生。
孩子們連續(xù)兩天沒有進食了,彭州白鹿學校的老師們冒著生命危險渡河到鎮(zhèn)上搜尋食物,為饑腸轆轆的孩子們找來了一些餅干和方便面。
“老師,你們怎么不吃呀?”
“你們吃,老師不餓?!泵鎸ι俚每蓱z的食物,忍著饑餓的老師對學生撒了謊。
劉漢希望小學的老師從廢墟里找來幾塊餅干,給了餓得厲害的學生。結果,這幾塊餅干如同上甘嶺上的蘋果一樣,被孩子們轉來轉去,后轉到老師手中,老師又轉給了學生……
恐懼、饑餓、疲憊是每一個身處絕境的人直接、強烈的感受。但在老師們身上,卻始終張揚著一股不折不撓的精氣神,這種氣勢能夠壓倒一切,哪怕是面對千難萬險,哪怕是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這種氣勢支撐著老師們堅強地挺立著,因為他們身后的孩子們更需要這種氣勢鼓舞!
大震中的龍門山脈幾乎沒有一塊安全的避難場所,龍門山鎮(zhèn)九年制學校的68名老師帶著932名學生連續(xù)換了4處地方,到處都是危機四伏。
傍晚,他們來到一個集鎮(zhèn),菜市場的大棚成為他們臨時的庇護所。
夜,出奇地長;雨,越下越大。孩子們又餓又冷。女老師拉著孩子,男老師去廢墟中搜尋柴火和食物,給孩子們做飯取暖。
不斷的余震讓孩子們膽戰(zhàn)心驚。有的拽著老師的手不放,有的抱著老師哭個不停。老師們緊緊拉著他們的手,除了安慰,還是安慰。
孩子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校園已經(jīng)沒了,驚恐中,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忽然想起今天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還沒有落實,“老師,你還沒布置今天的作業(yè)呢?”“孩子,睡吧,老師今天不布置作業(yè)了?!标愋≠灰贿吇卮?,一邊擦掉孩子臉頰的淚水。老師的輕聲細語像一支貼心的搖籃曲,孩子們帶著淚痕入睡了。
那一夜,老師們如同雕像一般守護在孩子們身邊,沒有一個人敢合眼。
盡管余震不斷,盡管風吹雨打,孩子們安然入睡,因為他們知道,黑暗中有老師靜靜地守著他們。
同一個夜晚,還有23根“擎天柱”高高聳立在雞冠山上——
雞冠山學校的師生們在撤退途中被大雨困住。老師們從菜地里找來幾塊塑料薄膜,然后拼接起來,一個老師拽一個點,23雙手為孩子們撐起了一個遮風擋雨的避難所。
“孩子們,我們明天還要趕路,你們趕緊睡一會!”
篷布下,孩子們擠在一起,抱著互相取暖,有的已經(jīng)靜靜入睡了。
午夜,雨越下越大。23名老師在暴雨中紋絲不動,左手酸了,就換右手,兩只手臂都酸痛了,就用牙齒咬著。
我們的老師也是知冷知熱的普通人呀!在肆虐的冷風中,在大雨的沖刷下,他們也在哆嗦,也在顫抖。但是為了學生,他們甘愿忍受饑寒,甘愿迎風擋雨。
……
這是沒有任何準備的行軍,面對滿目瘡痍的廢墟,甚至連行軍者們都不知道他們的終點在何方,只知道朝廢墟少的地方前進。
這也許是此次行軍隊伍中孱弱的一支小分隊了:12名隊員全是二年級的小孩子,隊長是班主任王曉平老師。他們從山上的廢墟中走來,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挪,整整一天,他們走了20多公里,終于走到通濟鎮(zhèn)。
記住我們的老師吧,是他們給了這支隊伍一種摧不垮的精神,是他們讓每一個柔弱的孩子充滿了力量,是他們在死亡之谷踏出了一條條生命的通途!
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zhèn)漩口中學教師張麗為學生輔導功課。 本報記者 樊世剛 攝
重建課堂,師責重于泰山
【他們只能把深的傷痛埋藏在心底,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災后復課工作,照顧學生、維護秩序、分發(fā)物資、備課、上課……整天忙個不停。】
家園被毀了,校園不在了,甚至親人也遽然而去……老師們的心也在流血!
可是,他們沒有絕望,沒有消沉,面對孩子們求知的目光,一種責任感壓倒了他們心中所有的傷痛——不能讓學生失去課堂!
5月19日,災難過后僅僅7天,余震依然頻繁,在沉痛哀悼遇難親人和同胞的悲情氣氛中,一些受災嚴重的學校就傳來了孩子們清朗的讀書聲。
這是悲痛時刻鼓舞人心的號角——
在都江堰市聚源鎮(zhèn)中心小學操場,70多名聚源中學學生開始了震后的第一堂課。同一天,都江堰市有26個教學點同時復課。
在成都市青羊區(qū)體育場,來自災區(qū)的97個孩子在臨時教室里復課。這是設在成都市的12個安置點中,第一個復課的地方。
在綿陽市長虹培訓中心,北川中學幸存的1500多生在帳篷和板房教室里異地復課了。
在綿陽市九洲體育館,來自綿陽市屬災區(qū)縣的2000多名學生重新走進了課堂。
……
多難興邦!災區(qū)老師們以實際行動為這句話提供了有力的注解——他們化悲痛為力量,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災后復課工作。沒有教室不要緊,沒有書本不要緊,只要有人在,課堂就不會寂寞,書聲就不會斷絕。
震后第二天,都江堰市向峨鄉(xiāng)海虹小學的4位老師自己墊資8000元,依靠兩口鐵鍋、3頂帳篷,辦起了災后“學習班”,這是都江堰市第一所復課的學校。由于學生來去不定,年級差異也較大,他們采取“復式教學法”授課。
在崇州市懷遠鎮(zhèn)中學,外援的板房教室還在緊張搭建中,老師們就想方設法給學生們復課。他們深入各村,就地給三五成群的孩子上課;有的通過電話,對學生進行“函授教學”……
在教材缺乏的情況下,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們從容地走上了講臺。55歲的北川中學老師諶能禮兩手空空地去上高二化學課:“沒有教材,我憑記憶給學生上課。”然而,在記取知識點的同時,他又要努力忘記一個殘酷的事實——老伴已經(jīng)離他而去了。
經(jīng)歷劫難的學校,不僅是播撒知識和希望的場所,更是忍痛含悲的老師們抗擊災難的戰(zhàn)場——他們要用知識撫慰孩子們受傷的心靈,他們要以加倍的努力告慰故去的同事和親人,他們要用雙手托起災區(qū)的未來。
地震奪去了北川中學1200多生的生命,校長劉亞春也失去了妻子和兒子。5月14日深夜,當救援基本無望的時候,劉校長說:“我一個人出去走走。”這一走就是兩個多小時。
第二天,所有師生都看見劉校長紅腫的雙眼,但他依然一刻不停地忙碌著。他還拍著失去愛女的周福勇老師的肩膀說:“兄弟,要振作起來……”
老師也有悲傷,也需要流淚。但是,為了搶救學生,為了撤離險地,為了盡快復課,為了災后重建……我們的老師甚至來不及痛哭一場。他們只能把深的傷痛埋藏在心底,讓時間去沖淡那些痛苦的記憶。
北川中學語文老師王方斌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子和6歲的女兒,十幾年積蓄買的房子也毀于一旦。多處受傷的他被轉移到綿陽市療傷,當他聽說北川的學生也在綿陽的時候,像失散的戰(zhàn)士尋找隊伍一樣急切地找到了帳篷學校,接受了高一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
都江堰市教研室主任王兵在地震中失去母親。匆匆處理完母親的后事,他就來到臨時復課點,為都江堰市7所中學的復課工作晝夜不停地忙碌著。他說:“為了學生們能順利復課,我現(xiàn)在根本來不及悲傷?!?BR> 在這個高三復課點,老師們立下了“軍令狀”:盡量不出校區(qū),一直陪學生到高考。他們還準備了兩套教學應急方案,一套按原定的全國高考時間進行教學,一套是在高考時間可能調整的情況下保證教學。
在每一個復課點,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默默而又堅強的老師。
龍門山學校老師們的背上都背著一個雙肩包,里面裝著他們的全部“家當”——幾件換洗衣服。地震使老師們一無所有。
然而,無論損失多大,無論傷痛多深,老師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所肩負的職責。他們依然堅守在學校,照顧學生、維護秩序、分發(fā)物資、備課、上課……每個老師都身兼數(shù)職,整天忙個不停,晚上和學生們一樣睡帳篷。
親人不在了,他們把學生看作自己的親人,無私地給他們關愛,給他們安慰,給他們溫暖,教他們在災難中學會堅強,在困境中迎難而上。
沒有說教和渲染,這是比言語更有力的行動,這是比言傳更有效的身教!
“孩子們,不要害怕,老師永遠跟你們在一起,災難已經(jīng)遠去,我們已經(jīng)安全了,一切都在慢慢變好……”東汽中學校長周德祥在德陽三中的臨時教學點這樣鼓勵他的100多名高三學生。
成都醫(yī)學院博愛學校語文特級老師龔信勇,走進了安置在這里的汶川縣映秀鎮(zhèn)漩口中學的學生房間,與孩子們談人生,談未來:
“我的兒子死了,妻子、侄子到現(xiàn)在還沒有消息。我也怕,我也想他們。
但我不會放棄,更不能倒下。因為你們都是我的娃,我要看著你們好好地過每一天?!?BR> 龔老師流著淚說,學生們流著淚聽。在老師的鼓舞和感染下,他們看到了一個閃耀著希望的明天!
這就是汶川大地震中的老師們——
平凡是他們,偉大也是他們!
他們平凡如同大海之中的水滴!
他們偉大如同高山之巔的豐碑!
共1頁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尾頁 轉到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