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在建筑材料中,水泥按功能分類屬于()。
A.結構材料 B.防水材料 C.膠凝材料 D.防護材料。
2.水泥按其物化性質屬于()。
A.無機非金屬材料 B.有機質材料 C.天然建筑材料 D.金屬材料
3.鋼筋混凝土屬于()。
A.無機非金屬材料 B.金屬材料 C.復合材料 D.有機質材料
4.下面巖石不屬于變質巖的是()。
A.大理巖 B.石英巖 C.砂巖 D.片麻巖
5.水位變化區(qū)域的外部混凝土、建筑物的溢流面和經(jīng)常遭受水流沖刷的混凝土,避免采用()。
A.硅酸鹽水泥 B.普通硅酸鹽水泥
C.硅酸鹽大壩水泥 D.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
6.均質土壩的土料是砂質粘土和壤土,要求其應具有一定的抗?jié)B性和強度,其粘粒含量一般為()。
A.10%~30%
B.10%~30%
C.20%~40%
D.20%~40%
7.均質土壩的土料是砂質粘土和壤土,要求其應具有一定的抗?jié)B性和強度,其滲透系數(shù)不宜大于()。
A.10-4cm/s B.10-3cm/s C.10-4cm/s D.10-3cm/s
8.排水設施和砌石護坡用石料,可采用塊石,其飽和抗壓強度不小于()MPa.
A.30~50 B.30~60 C.40~50 D.10~30
9.有抗凍要求的混凝土且當環(huán)境水兼硫酸鹽侵蝕時,應優(yōu)先選用的水泥品種是()。
A.普通硅酸鹽水泥 B.硅酸鹽大壩水泥
C.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 D.硅酸鹽水泥
10.沉入度大的砂漿,流動性好。通常情況下,砌磚用的砂漿沉入度可為()cm.
A.7~10 B.5~7 C.6~8 D.7~9
11.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一般約為抗壓強度的()。
A.7%~10% B.8%~10% C.8%~14% D.7%~14%
12.新拌砂漿的和易性包括()等幾個方面。
A.流動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B.流動性和保水性
C.流動性和粘聚性 D.粘聚性和保水性
13.新拌砂漿的流動性用()表示,保水性用()表示。
A.沉入度,分層度 B.坍落度、分層度
C.坍落度、沉入度 D.沉入度,坍落度
14.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包括()等幾個方面。
A.流動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B.流動性和保水性
C.流動性和粘聚性 D.粘聚性和保水性
15.硅酸鹽水泥密度一般為3100~3200kg/m3.標準稠度用水量,一般為()。
A.18~24% B.24~30% C.30~36% D.36~42%
二多項選擇題
1.建筑材料按其物化性質一般可分為()。
A.無機非金屬材料 B.有機非金屬材料 C.金屬材料
D.無機質材料 E.有機質材料
2.天然建筑材料的主要組成有()。
A.土料 B.砂石料 C.石棉
D.木材 E.金屬材料
3.下列選項中按建筑材料的功能分類包括()。
A.強度材料 B.防水材料 C.膠凝材料
D.防護材料 E.隔熱保溫材料
4.膠凝材料主要有()等。
A.水玻璃 B.混凝土 C.水泥
D.石灰 E.混凝土
5.均質土壩最常用的土料是(),要求其應具有一定的抗?jié)B性和強度。
A.砂質粘土 B.粘土 C.細砂
D.砂礫石 E.壤土
6.影響混凝土強度的因素主要有()。
A.施工方法 B.水泥強度 C.澆筑強度
D.養(yǎng)護條件 E.水灰比
7.混凝土耐久性主要包括()等幾個方面。
A.抗?jié)B性 B.強度 C.抗凍性
D.抗沖耐磨性 E.抗侵蝕性
8.石灰屬于()。
A.結構材料 B.防水材料 C.膠凝材料
D.天然建筑材料 E.人工材料
9.()屬于火成巖。
A.花崗巖 B.閃長巖 C.輝綠巖
D.玄武巖 E.片麻巖
10.()為按其成因而分的類型。
A.火成巖 B.巖漿巖 C.水成巖
D.變質巖 E.灰?guī)r
11.為適應低熱性的要求,建筑物內(nèi)部的大體積混凝土,應優(yōu)先選用()。
A.礦渣硅酸鹽大壩水泥 B.礦渣硅酸鹽水泥 C.粉煤灰硅酸鹽水泥
D.硅酸鹽水泥 E.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
12.有抗凍要求的混凝土應優(yōu)先采用()。
A.硅酸鹽水泥 B.普通硅酸鹽水泥 C.硅酸鹽大壩水泥
D.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 E.礦渣硅酸鹽水泥
13.大體積建筑物內(nèi)部的混凝土應優(yōu)先選擇的有()。
A.礦渣硅酸鹽大壩水泥 B.礦渣硅酸鹽水泥 C.粉煤灰硅酸鹽水泥
D.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 E.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
14.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主要包括()。
A.流動性 B.黏聚性 C.保水性
D.滲透性 E.吸水性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2.A;3.C;4.C;5.D;6.A;7.A;8.C;9.C;10.A;
11.D;12.B;13.B;14.A;15.B
二多項選擇題
1.ACE;2.ABCD3.BCDE;4.ACDE;5.AE;
6.ABDE;7.ACDE;8.CE;9.ABCD;10.ABCD;
11.ABCE;12.ABCD;13.ABCD;14.ABC
1.在建筑材料中,水泥按功能分類屬于()。
A.結構材料 B.防水材料 C.膠凝材料 D.防護材料。
2.水泥按其物化性質屬于()。
A.無機非金屬材料 B.有機質材料 C.天然建筑材料 D.金屬材料
3.鋼筋混凝土屬于()。
A.無機非金屬材料 B.金屬材料 C.復合材料 D.有機質材料
4.下面巖石不屬于變質巖的是()。
A.大理巖 B.石英巖 C.砂巖 D.片麻巖
5.水位變化區(qū)域的外部混凝土、建筑物的溢流面和經(jīng)常遭受水流沖刷的混凝土,避免采用()。
A.硅酸鹽水泥 B.普通硅酸鹽水泥
C.硅酸鹽大壩水泥 D.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
6.均質土壩的土料是砂質粘土和壤土,要求其應具有一定的抗?jié)B性和強度,其粘粒含量一般為()。
A.10%~30%
B.10%~30%
C.20%~40%
D.20%~40%
7.均質土壩的土料是砂質粘土和壤土,要求其應具有一定的抗?jié)B性和強度,其滲透系數(shù)不宜大于()。
A.10-4cm/s B.10-3cm/s C.10-4cm/s D.10-3cm/s
8.排水設施和砌石護坡用石料,可采用塊石,其飽和抗壓強度不小于()MPa.
A.30~50 B.30~60 C.40~50 D.10~30
9.有抗凍要求的混凝土且當環(huán)境水兼硫酸鹽侵蝕時,應優(yōu)先選用的水泥品種是()。
A.普通硅酸鹽水泥 B.硅酸鹽大壩水泥
C.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 D.硅酸鹽水泥
10.沉入度大的砂漿,流動性好。通常情況下,砌磚用的砂漿沉入度可為()cm.
A.7~10 B.5~7 C.6~8 D.7~9
11.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一般約為抗壓強度的()。
A.7%~10% B.8%~10% C.8%~14% D.7%~14%
12.新拌砂漿的和易性包括()等幾個方面。
A.流動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B.流動性和保水性
C.流動性和粘聚性 D.粘聚性和保水性
13.新拌砂漿的流動性用()表示,保水性用()表示。
A.沉入度,分層度 B.坍落度、分層度
C.坍落度、沉入度 D.沉入度,坍落度
14.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包括()等幾個方面。
A.流動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B.流動性和保水性
C.流動性和粘聚性 D.粘聚性和保水性
15.硅酸鹽水泥密度一般為3100~3200kg/m3.標準稠度用水量,一般為()。
A.18~24% B.24~30% C.30~36% D.36~42%
二多項選擇題
1.建筑材料按其物化性質一般可分為()。
A.無機非金屬材料 B.有機非金屬材料 C.金屬材料
D.無機質材料 E.有機質材料
2.天然建筑材料的主要組成有()。
A.土料 B.砂石料 C.石棉
D.木材 E.金屬材料
3.下列選項中按建筑材料的功能分類包括()。
A.強度材料 B.防水材料 C.膠凝材料
D.防護材料 E.隔熱保溫材料
4.膠凝材料主要有()等。
A.水玻璃 B.混凝土 C.水泥
D.石灰 E.混凝土
5.均質土壩最常用的土料是(),要求其應具有一定的抗?jié)B性和強度。
A.砂質粘土 B.粘土 C.細砂
D.砂礫石 E.壤土
6.影響混凝土強度的因素主要有()。
A.施工方法 B.水泥強度 C.澆筑強度
D.養(yǎng)護條件 E.水灰比
7.混凝土耐久性主要包括()等幾個方面。
A.抗?jié)B性 B.強度 C.抗凍性
D.抗沖耐磨性 E.抗侵蝕性
8.石灰屬于()。
A.結構材料 B.防水材料 C.膠凝材料
D.天然建筑材料 E.人工材料
9.()屬于火成巖。
A.花崗巖 B.閃長巖 C.輝綠巖
D.玄武巖 E.片麻巖
10.()為按其成因而分的類型。
A.火成巖 B.巖漿巖 C.水成巖
D.變質巖 E.灰?guī)r
11.為適應低熱性的要求,建筑物內(nèi)部的大體積混凝土,應優(yōu)先選用()。
A.礦渣硅酸鹽大壩水泥 B.礦渣硅酸鹽水泥 C.粉煤灰硅酸鹽水泥
D.硅酸鹽水泥 E.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
12.有抗凍要求的混凝土應優(yōu)先采用()。
A.硅酸鹽水泥 B.普通硅酸鹽水泥 C.硅酸鹽大壩水泥
D.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 E.礦渣硅酸鹽水泥
13.大體積建筑物內(nèi)部的混凝土應優(yōu)先選擇的有()。
A.礦渣硅酸鹽大壩水泥 B.礦渣硅酸鹽水泥 C.粉煤灰硅酸鹽水泥
D.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 E.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
14.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主要包括()。
A.流動性 B.黏聚性 C.保水性
D.滲透性 E.吸水性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2.A;3.C;4.C;5.D;6.A;7.A;8.C;9.C;10.A;
11.D;12.B;13.B;14.A;15.B
二多項選擇題
1.ACE;2.ABCD3.BCDE;4.ACDE;5.AE;
6.ABDE;7.ACDE;8.CE;9.ABCD;10.ABCD;
11.ABCE;12.ABCD;13.ABCD;14.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