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考試民族風(fēng)情:傣族風(fēng)俗

字號:

串姑娘
    傣族小伙子“串姑娘”,傣語稱為“約騷”,必帶手電、竹笛,披個毯子。到姑娘家竹樓下,吹竹笛表述心意,姑娘有意,則會等阿爸阿媽睡去悄悄下樓,與小伙子談悄悄話。夜深漸涼,小伙子便會用毯子把姑娘一裹,帶到寨邊林中,徹夜密談;有的姑娘在紡線場上紡線,小伙子用手電一個個照,找著合意的就會在她身邊吹笛、拉琴,姑娘有意則會把藏在裙子下的小竹凳抽出來給他坐,談至夜深,小伙子也就敝開披毯,把姑娘擁入懷抱。若姑娘無意,那么,小竹凳就不會抽出給他,小伙子也就白費精神了。
    丟包
    丟包是傣族青年男女戀愛的一種方式。潑水節(jié)期間,男女青年相距二、三十米各站一邊,姑娘先把手中的小香包丟到男方一邊,男方接到了又回擲過來,接不著的一方要認輸送禮物給對方。實際上,姑娘都是有目的地甩給意中人,對方又甩過來,幾次之后,姑娘把香包甩得又高又遠,會心的小伙了也假裝接不著認輸,走到姑娘面前把事先備好的禮物送給她,于是雙雙離開丟包場,到河邊林中談情說愛去了。近年,這種方式被引伸為一種象征性的集體游戲,表達對遠方客人的熱情歡迎。
    潑水節(jié)的起源
    潑水節(jié)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jīng)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qū)。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qū)影響的加深,潑水節(jié)成為一種民族習(xí)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shù)百年。在潑水節(jié)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jié)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jié)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