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的設計方法及啟示(二)

字號:

建筑師全面的業(yè)務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過程中,建筑師承擔的是“設總”的角色,他們的業(yè)務非常全面。美國建筑師學會(A.I.A.)將建筑設計過程分成八個主要階段,建筑師的正常業(yè)務包括方案設計、設計發(fā)展或詳細設計(DesignDevelop)、施工文件(Construction)、招投標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個階段。 在施工圖階段,建筑師對所有的細節(jié)都要進行深入的推敲、比較。在施工過程中對選材極其嚴格,要實地考察生產(chǎn)廠家的設備、能力,以確保設計意圖的完美實現(xiàn),不輕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所有非承重墻采用的是混凝土砌塊輕墻,美國的做法與中國的大不一樣。在美國,標準做法是砌完砌塊之后直接做噴涂,而不用作抹灰層。這是因為在美國,廠家生產(chǎn)出來的混凝土砌塊尺寸非常精確一致,而且施工精度很高,并且用一種專門的封條把砌塊之間的縫隙填上。這樣,在上面直接做噴涂,也可以保證表面的平整。而國內(nèi)的砌塊,經(jīng)貝氏考察之后,認為是非常粗糙、并且尺寸不規(guī)則的。所以砌筑完成之后,必須進行抹灰。這樣一來,對砌筑時的施工精度要求也就不用很高。為了確保墻面的平整度、光滑度同樣達到要求,貝氏要用中國的實際材料做足尺的模型,來研究具體的做法。在施工的選材中,貝氏要求進行國際招標。每一項招標要至少允許三個以上廠家進行投標,以形成競爭的環(huán)境。而且參加投標的廠家要遞交由實際材料制作的大比尺模型,以便貝氏進行比較、研究。
    對于許多應交由廠家去完成的地方,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慮。比如電梯,為了體現(xiàn)建筑師的意圖,貝氏為此繪制了許多詳圖。對于人們接觸最多的按鈕,甚至作了1:1的詳圖。為了消除電梯外表鏡面不銹鋼板轉角處的園角,獲得挺直的效果,不銹鋼板的厚度是一般電梯的十倍。這樣一來,電梯兩扇門可以做到嚴絲合縫,它們之間的黑縫就消除了。 對于施工中的細節(jié)情況,貝氏都做了詳考慮到旗桿的長度,應用什么樣的交通工具運輸;在運輸中應做怎樣的包裝;到工地后如不能馬上施工,應怎樣安放;在工地放置超過多少天之后,包裝有可能損壞,又要如何處理……
    中銀大廈的暖通、給排水、以及電器、消防等設備比較復雜,而且貝氏對工程要求很高,所有的洞一律預留,不能出現(xiàn)結構、建筑施工完畢,再鑿洞的現(xiàn)象。建筑師為了協(xié)調(diào)同其它專業(yè)的關系,所有的設備留洞都要親手畫一遍,出一套專門的留洞圖,以避免建筑和設備以及設備各專業(yè)之間發(fā)生沖突。
    建筑師對待結構也一樣,他們常常把應該在結構圖中表達的東西畫到建筑圖中,以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并確保它們的一致。建筑師對結構工程師的積極配合,換來的是結構對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夠確保建筑師意圖的完美實現(xiàn)。
    建筑與結構
    在貝氏的設計中,結構技術的含量一貫極高。以中銀大廈為例,無論是面闊54米的入口,十一層的空中接待大廳,還是錐形逐漸向上收分的銀行營業(yè)大廳,都是借助結構的非凡表現(xiàn)來達到撼人的藝術效果。貝氏在設計時,常常是在方案構思階段,就把與他合作的結構工程師找來,與他們討論構思的可能性。結構工程師從它的方案中尋求靈感,新型的結構體系往往在這一階段產(chǎn)生;同時,他也為建筑師提供結構上的可能性,挖掘結構上的潛力。所以,貝氏的設計總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結構、表現(xiàn)結構。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貝氏采用了嚴格的模數(shù)制,所有的模數(shù)都基于裝修,所以在設計中采用了以建筑面作為設計面,結構后退這樣一個方式:主要空間的軸線都與裝修線對齊,而與結構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