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建筑從開始決策直至拆除的整個過程是由決策過程、設計過程、建造過程、使用過程和拆除過程等子過程組成的。一方面,由于人類的積極影響,建筑形態(tài)在這個過程表現出像生命體那樣的產生、成長、成熟和衰亡的過程,我們稱其為“類似生命現象”;另一方面,由于這種類似生命現象的存在,我們在研究建筑過程時可以通過與真正生命現象的比較得出建筑所應具備的一些特質。將建筑與大樹在庇護人類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及其不同方式進行比較,以期對建筑所應具有的一些品質進行深層探討。
在原始人還沒有學會建造房子之前,大樹庇護著人類,人類和其他生物和諧共處(為生存而競爭)于大樹之下;從構木為巢到建筑科技空前發(fā)達的今天,人類越來越依賴于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建筑產品,現代人可以舒舒服服地生活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現代建筑里而不再需要大樹的直接庇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的建筑已經取代了原始時期直接庇護人類的大樹的位置而成為現代人類生活的庇護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的建筑起著同原始的大樹同樣的作用——庇護著現代人的生活。原始人生活在由大樹組成的森林里,現代人生活在由建筑組成的“鋼筋水泥的叢林”——城市中,兩者有相當的可比性??上У氖?,在現實生活中,建筑這個現代人生活的庇護者卻似乎扮演著相反的角色,其“樹”的含義已經變了許多:它可以為人類遮風避雨和阻擋烈日,卻不能為人類提供清新的空氣;它所產生的諸多建筑垃圾污染著整個環(huán)境;它所耗費的大量能源加重了人類所面臨的能源危機。
建筑的這種狀況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建筑所處的地位和應起的作用,既然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的建筑已經取代了原始的大樹而成為現代生活中人類生活的庇護者,那么,建筑也應該具有某些像大樹一樣的特點,人類在建構建筑的“類似生命”過程時應該向大樹的真正生命過程學習,從與大樹的比較中獲得靈感來研究建筑應該具有的一些深層特征。
建筑應該像一棵大樹。
一、應像大樹那樣促進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和諧共存
原始時期的大樹庇護著人類的生存,也養(yǎng)育著自然界里的其他生物,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循環(huán)流動的整體。到了現代,人類在自然界中雖然已擁有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但仍然應該認識到: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中每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人類只是這個循環(huán)流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類應該從自然界的動態(tài)循環(huán)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在人、建筑與自然界的關系中,不僅有人,有建筑,有樹木花草,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種生物。建筑不僅僅應該是供人生活的空間,更應該是促進人與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和諧共存的媒介和載體。在中國的老房子中,喜鵲、燕子等鳥類在房檐下安家落戶,它們是蒼蠅和蚊子等害蟲的天敵,也不怕人,與人們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在現代化“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人們的生活確實是更舒適了,鳥兒們卻難以找到棲身之所。于是,提起殺滅蚊蠅,大城市里的小孩子都會想到“全無敵”或是“飛毛腿”之類的殺蟲劑。人們一方面擔心這些化學殺蟲劑會給生活環(huán)境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卻將自然界里這些害蟲的天敵統(tǒng)統(tǒng)忘卻……
位于日本大阪的NEXT 21實驗住宅在此方面進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其設計者很注意讓這個實驗項目成為人類和其他許多生物共同的家園,體現對21世紀建筑應起作用的關注。
在這個實驗項目中,綠環(huán)境和水環(huán)境的設計不僅可以供人觀賞,更使這個鋼筋混凝土的龐然大物有了大樹一樣的吸引力。由底層的生態(tài)花園、頂層的屋頂花園和各層的平臺綠化構成一個立體的空間綠化系統(tǒng),作為一個21世紀住宅的實驗項目,這些綠化的意義遠不只供人觀賞和改善環(huán)境,其最終目的在于促進人與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和諧共存:綠樹花草可以引來各種昆蟲,較大的樹木還可以成為鳥類棲息的場所,底層的生態(tài)花園中的水池以及池中的植物可以養(yǎng)育各種水生昆蟲……這些設計使這棟建筑和綠化整合成為一棵名副其實的大樹,人類和其他生物在“這棵大樹”的庇護下和諧地生活在一起,生物間物質、能量的循環(huán)反過來又使綠環(huán)境和水環(huán)境更加蔥籠碧綠、富有生氣。NEXT21的用后調查和測算證實了建筑師的設想,該項目中測得的室外溫度比周圍住宅區(qū)中低2℃~3℃,而且一段時間以后,鳥飛來了,蝴蝶也有了,于是身處鬧市的居民生活中不僅有了綠樹紅花的幽雅,更增添了鳥語蟬鳴的生氣,似世外桃源一般。
由此看出,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共存應在人與其他生物的和諧共存中展開,建筑可以像大樹那樣為這種和諧共存提供場所。可以想像,如果城市中的每棟建筑都能成為這樣的大樹,那么現代人該是多么幸福,既可以享受現代生活的種種便利,又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延續(xù)大森林生活中與花鳥為伴、與動物為鄰的神奇生活。一棟棟建筑成為自然環(huán)境的載體,人和其他生物在建筑這棵大樹的庇護下和諧生存,這棵大樹也養(yǎng)育著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再推而廣之,城市應該像由這些大樹所組成的森林一樣,不僅有人、有建筑、有對人類有好處的植物,還有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和諧共存,建筑師可以通過設計為這種人與自然界的真正和諧創(chuàng)造條件。
二、應像大樹那樣調節(jié)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小氣候
樹木本身可以促進空氣蒸騰、流通來降低周圍空氣溫度,進而調節(jié)小氣候,這是自然界中樸素的自然原理。在現代生活中,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建筑雖然在某種意義上取代了大樹而成為人類生活的庇護者,但從調節(jié)小氣候的角度講,建筑卻似乎仍在扮演著相反的角色:大量混凝土外墻反射著太陽的輻射熱,提高了建筑周圍城市環(huán)境的溫度;聚集在建筑里的人所產生的大量CO2和其他廢氣聚集在城市周圍,導致城市空氣質量下降……以現代化設備和技術措施為支撐的現代建筑從技術角度來說無疑是先進的,但從調節(jié)小氣候的角度講,卻遠不如原生的大樹那樣自然和純粹。
建筑還將不斷地興建,新建建筑也不可避免地會對原有自然環(huán)境造成影響,無論是鋼筋混凝土建筑還是木構建筑,其本身不可能進行像樹木那樣的新陳代謝而釋放出O2或是凈化空氣,但是通過借助于植物,通過建筑和植物的一體化設計,建筑可以起到小氣候調節(jié)者的作用。
種植植物有助于減少建筑對環(huán)境的影響并調節(jié)小氣候,因此被廣泛地應用于世界各國的民居中,諸多有遠見的建筑師也在此方面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美國建筑師威廉。麥克多諾獲得由《室內》(Interiors)雜志評選的1999年度設計之星的殊榮,他在此方面的探索頗有深度。在位于波蘭華沙的一棟高層建筑的設計競賽中獲勝之后,他和合作者對該建筑在建造及使用過程中所耗費的能源進行了測算,得出這樣一條結論:為了抵消建筑物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的不利影響,需要種植25.6km2的樹林。進而要求業(yè)主種植這片樹林,最后業(yè)主終于同意了他們的要求。在這個例子中,樹木已成為建筑的“生命”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庇護著人類的生活,樹木消除著人類生活和建筑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人和樹木的互補生存使建筑這個類似生命體有了大樹一樣的特點,樹木與建筑和人共同構成完整的建筑環(huán)境,實現著自然界中物質和能量的大循環(huán)。
在原始人還沒有學會建造房子之前,大樹庇護著人類,人類和其他生物和諧共處(為生存而競爭)于大樹之下;從構木為巢到建筑科技空前發(fā)達的今天,人類越來越依賴于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建筑產品,現代人可以舒舒服服地生活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現代建筑里而不再需要大樹的直接庇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的建筑已經取代了原始時期直接庇護人類的大樹的位置而成為現代人類生活的庇護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的建筑起著同原始的大樹同樣的作用——庇護著現代人的生活。原始人生活在由大樹組成的森林里,現代人生活在由建筑組成的“鋼筋水泥的叢林”——城市中,兩者有相當的可比性??上У氖?,在現實生活中,建筑這個現代人生活的庇護者卻似乎扮演著相反的角色,其“樹”的含義已經變了許多:它可以為人類遮風避雨和阻擋烈日,卻不能為人類提供清新的空氣;它所產生的諸多建筑垃圾污染著整個環(huán)境;它所耗費的大量能源加重了人類所面臨的能源危機。
建筑的這種狀況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建筑所處的地位和應起的作用,既然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的建筑已經取代了原始的大樹而成為現代生活中人類生活的庇護者,那么,建筑也應該具有某些像大樹一樣的特點,人類在建構建筑的“類似生命”過程時應該向大樹的真正生命過程學習,從與大樹的比較中獲得靈感來研究建筑應該具有的一些深層特征。
建筑應該像一棵大樹。
一、應像大樹那樣促進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和諧共存
原始時期的大樹庇護著人類的生存,也養(yǎng)育著自然界里的其他生物,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循環(huán)流動的整體。到了現代,人類在自然界中雖然已擁有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但仍然應該認識到: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中每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人類只是這個循環(huán)流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類應該從自然界的動態(tài)循環(huán)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在人、建筑與自然界的關系中,不僅有人,有建筑,有樹木花草,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種生物。建筑不僅僅應該是供人生活的空間,更應該是促進人與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和諧共存的媒介和載體。在中國的老房子中,喜鵲、燕子等鳥類在房檐下安家落戶,它們是蒼蠅和蚊子等害蟲的天敵,也不怕人,與人們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在現代化“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人們的生活確實是更舒適了,鳥兒們卻難以找到棲身之所。于是,提起殺滅蚊蠅,大城市里的小孩子都會想到“全無敵”或是“飛毛腿”之類的殺蟲劑。人們一方面擔心這些化學殺蟲劑會給生活環(huán)境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卻將自然界里這些害蟲的天敵統(tǒng)統(tǒng)忘卻……
位于日本大阪的NEXT 21實驗住宅在此方面進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其設計者很注意讓這個實驗項目成為人類和其他許多生物共同的家園,體現對21世紀建筑應起作用的關注。
在這個實驗項目中,綠環(huán)境和水環(huán)境的設計不僅可以供人觀賞,更使這個鋼筋混凝土的龐然大物有了大樹一樣的吸引力。由底層的生態(tài)花園、頂層的屋頂花園和各層的平臺綠化構成一個立體的空間綠化系統(tǒng),作為一個21世紀住宅的實驗項目,這些綠化的意義遠不只供人觀賞和改善環(huán)境,其最終目的在于促進人與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和諧共存:綠樹花草可以引來各種昆蟲,較大的樹木還可以成為鳥類棲息的場所,底層的生態(tài)花園中的水池以及池中的植物可以養(yǎng)育各種水生昆蟲……這些設計使這棟建筑和綠化整合成為一棵名副其實的大樹,人類和其他生物在“這棵大樹”的庇護下和諧地生活在一起,生物間物質、能量的循環(huán)反過來又使綠環(huán)境和水環(huán)境更加蔥籠碧綠、富有生氣。NEXT21的用后調查和測算證實了建筑師的設想,該項目中測得的室外溫度比周圍住宅區(qū)中低2℃~3℃,而且一段時間以后,鳥飛來了,蝴蝶也有了,于是身處鬧市的居民生活中不僅有了綠樹紅花的幽雅,更增添了鳥語蟬鳴的生氣,似世外桃源一般。
由此看出,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共存應在人與其他生物的和諧共存中展開,建筑可以像大樹那樣為這種和諧共存提供場所。可以想像,如果城市中的每棟建筑都能成為這樣的大樹,那么現代人該是多么幸福,既可以享受現代生活的種種便利,又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延續(xù)大森林生活中與花鳥為伴、與動物為鄰的神奇生活。一棟棟建筑成為自然環(huán)境的載體,人和其他生物在建筑這棵大樹的庇護下和諧生存,這棵大樹也養(yǎng)育著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再推而廣之,城市應該像由這些大樹所組成的森林一樣,不僅有人、有建筑、有對人類有好處的植物,還有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和諧共存,建筑師可以通過設計為這種人與自然界的真正和諧創(chuàng)造條件。
二、應像大樹那樣調節(jié)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小氣候
樹木本身可以促進空氣蒸騰、流通來降低周圍空氣溫度,進而調節(jié)小氣候,這是自然界中樸素的自然原理。在現代生活中,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建筑雖然在某種意義上取代了大樹而成為人類生活的庇護者,但從調節(jié)小氣候的角度講,建筑卻似乎仍在扮演著相反的角色:大量混凝土外墻反射著太陽的輻射熱,提高了建筑周圍城市環(huán)境的溫度;聚集在建筑里的人所產生的大量CO2和其他廢氣聚集在城市周圍,導致城市空氣質量下降……以現代化設備和技術措施為支撐的現代建筑從技術角度來說無疑是先進的,但從調節(jié)小氣候的角度講,卻遠不如原生的大樹那樣自然和純粹。
建筑還將不斷地興建,新建建筑也不可避免地會對原有自然環(huán)境造成影響,無論是鋼筋混凝土建筑還是木構建筑,其本身不可能進行像樹木那樣的新陳代謝而釋放出O2或是凈化空氣,但是通過借助于植物,通過建筑和植物的一體化設計,建筑可以起到小氣候調節(jié)者的作用。
種植植物有助于減少建筑對環(huán)境的影響并調節(jié)小氣候,因此被廣泛地應用于世界各國的民居中,諸多有遠見的建筑師也在此方面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美國建筑師威廉。麥克多諾獲得由《室內》(Interiors)雜志評選的1999年度設計之星的殊榮,他在此方面的探索頗有深度。在位于波蘭華沙的一棟高層建筑的設計競賽中獲勝之后,他和合作者對該建筑在建造及使用過程中所耗費的能源進行了測算,得出這樣一條結論:為了抵消建筑物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的不利影響,需要種植25.6km2的樹林。進而要求業(yè)主種植這片樹林,最后業(yè)主終于同意了他們的要求。在這個例子中,樹木已成為建筑的“生命”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庇護著人類的生活,樹木消除著人類生活和建筑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人和樹木的互補生存使建筑這個類似生命體有了大樹一樣的特點,樹木與建筑和人共同構成完整的建筑環(huán)境,實現著自然界中物質和能量的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