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經(jīng)》里有一句話:“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闭沁@個:“永遠”,讓人們不斷地尋找,“直到找到主,才得永遠的安息和喜樂?!?BR> 自從宗教誕生以來,世界就被分為有神論和無神論兩大板塊,人們生活在兩個世界里。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大支柱。一方面,有神論的宗教與科學互不相容。另一方面,西方社會又少不了用宗教作為它的精神支柱與道德基礎。這正是西方文化思想的特點與包袱。
華人、特別是大陸移民過來的華人,經(jīng)過多年無神論的洗禮后,萬里迢迢來到基督和天主的國度,面對宗教的誘惑,很多人不免驚喜、惶恐、困惑,似乎沒有人逼著你去做什么,因為這不是單純的是和非的選擇,也不是善和惡的甄別,而完全決定于你是否需要。
尋找心靈的家園
記者不久前的一個周末來到位于溫哥華東區(qū)菲莎街6858號的信友堂,這里聚集了來自兩岸三地的眾多的基督教信眾。這個叫做海外中國人查經(jīng)班的團體已經(jīng)在溫哥華東區(qū)活躍了18多年,每個月的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星期五晚上六點半從不間斷地活動,主辦者是來自臺灣的一對夫婦。
當天晚上在唱詩和禱告之后,照例都會有新人自我介紹的內容,記者發(fā)現(xiàn)共有11位第一次參加教會活動的新人,他們分別來自北京、上海、貴州和遼寧,其中有兩個家庭。他們幾乎都是來到溫哥華不到一年的大陸新移民,在歡聲笑語中,大家紛紛上前和他們握手,查經(jīng)班的負責人美林女士還給每一位新朋友贈送了紀念品。記者發(fā)現(xiàn),有位貴州來的中年婦女眼里閃著淚光。
溫哥華怡富地產公司的經(jīng)紀人胡建周信教已經(jīng)16年,非常了解中國查經(jīng)班的狀況,他也一直參加這里的查經(jīng)活動。他說,這兩年新移民信教越來越多,這反映了華人精神的追求,這是件非??上驳默F(xiàn)象。老胡說像這種以普通話為主的教會活動在大溫各市都有,而且新移民的加入比例很大,光他自己介紹來參加的新移民每年就有20多個。
加拿大主要宗教派別達30多個。加拿大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口超過80%,其余的人信奉路德教、浸禮會教、希臘東正教、*教、烏克蘭天主教等。加拿大統(tǒng)計局日曾經(jīng)做過一次調查,加人每周上教堂做禮拜或到廟里燒香拜佛的熱衷程度在不斷下降。1946年時,有67%加拿大人每周定時參加宗教崇拜儀式,到了2003年,已降到只有20%。但從上世紀1990年代,多倫多和溫哥華成人每周定期參加宗教儀式的比例大有增加,主要是因為大量移民定居所致。
有趣的是,溫哥華是全國都市地區(qū)中參加宗教儀式者比例增加最多的城市,上升幅度為4%。一份非正式的調查顯示,在近三年進入溫哥華的華人移民中,有41.13%曾經(jīng)參加過各類宗教團體舉辦的活動,而絕大部分都是參加的基督教會的活動,這些人中有超過10%的人已經(jīng)受洗。隨著華人移民特別是團聚類移民的不斷涌入,這個比例還會逐步增加。
信仰從“免費晚餐”開始
在菲莎街的信友堂,記者認識了一位叫王巖的小伙子,他是西門菲莎大學傳播學的三年級學生,他說來到溫哥華不到半年就信了教,不過這不算太快,他認識的一個女孩到了溫哥華不到一個星期就受洗了。過去他參加本拿比一個教會的活動,最近常來信友堂,因為他的女朋友就住在附近。
王巖說,開頭的時候其實就屬于帶了點“邪念”去的,聽說教會管吃管喝。后來去教堂次數(shù)多了,確實也撈到不少好處。首先是免費晚餐,平均每個月都要搞幾次。大家自己做好飯拿來一起吃,一般來說是教堂組織大家庭做,而留學生因為是單身,可以空手來,吃完抹嘴就走,因此沾了不少便宜。到了圣誕、感恩節(jié)之類的日子還有點兒節(jié)目,菜也比較豐盛,各民族風味都有。這里還有免費的英語家教,教堂組織志愿者給留學生教英語,都很負責任。
到了圣誕前后,各地教堂更是大顯身手:各種各樣的音樂會、音樂劇、慶?;顒拥教幎际?,而且這些活動不僅分文不收,還提供交通方便。這些小事情對生活和學習都很緊張的留學生活來說,絕對算得上是荒漠甘泉。不過,教堂的目的也很明顯,就是拉你入會。中國人一般都好面子,占了人家一點兒便宜覺得不好意思,所以吃完飯基本上還都留在座位上聽教。偶爾有個別人要走,教堂組織者也不會耷拉下臉。
王巖說,總的來說,加拿大的宗教滲透是潛移默化、花樣繁多,中國留學生很少能跟它完全絕緣,我就這樣稀里糊涂信了教,不過,我是非常虔誠的。我的女朋友受了我影響也入了教。不過,王巖說,這些事情到現(xiàn)在都沒有和在大陸的父母講過。他補充說,因為,父母都信佛。
紅色家庭的精神歸宿
在UBC學區(qū)一所公寓樓的頂層,記者見到了來溫哥華兩年多的詹先生,這位來自江蘇新化的投資移民一家三口全部信了基督,特別是據(jù)說他不到7歲的孩子在獨自睡覺感到害怕時能自己說出“上帝與我同在”的話。
老詹告訴記者,本來想做點生意,結果這兩年的收獲就是全家都受洗為基督徒了。他說,他們夫婦都是一個有近1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不過自己早就不相信共產主義了。過去,精神上一直比較痛苦,自從認識了基督一切都改變了。
老詹說,來溫哥華不久的一次朋友聚會上,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朋友極其虔誠的向我們全家傳福音。使我們感慨的是,她的確是靠她的信仰戰(zhàn)勝了不治之癥,重返健康。精神因素在她的治療過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我們都感到,人還是應該有點精神寄托的,不管是信教還是不信教,生活有目標,人生有信仰,總歸是比沒有強。
人生磋砣,命運突兀,在人的一生中我們都曾感嘆過生命的飄渺,世事的惶惑,我們都曾問過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人生的意義何在,這些都是我們問過不止一次的問題。人只要還有精神,這些問題就不可能不問。而缺乏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人生就不可能不恍惚,不彷徨。
老詹說,全家人都信教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不過,我們都很振奮。雖然,自己的生意還沒有起步,但我堅信神的力量會讓我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華人信教原因種種
時事評論員丁果曾經(jīng)在加拿大攻讀過神學,他認為新移民信教有三點不容忽視的原因。首先中國人確實曾經(jīng)為信仰奮斗過,比如*,盡管是一種信仰的極端表現(xiàn)。隨著個人崇拜的破滅,大陸的信仰危機使幾代中國人的心靈蒙上了陰影,他們特別追求平安和福氣。到了海外,這種心靈的空虛會凸顯出來。因為加拿大沒有大陸這么熱鬧,心靈的需求就會更大。
其次,不可否認,新移民在融入加拿大社會的過程中,教會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幫助和愛心,令新移民非常感動和投入,因為華人相信“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第三是涉及到孩子的培養(yǎng)。新移民的孩子來到加拿大,面臨西方教育制度和中國傳統(tǒng)習慣的沖突,青少年的性關系、吸毒等問題嚴重困擾著華人家庭。而信教成為父母純潔孩子心靈的一種方式。
自稱信佛不拜佛的時事評論員陶士興認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許多華人到加拿大以后熱衷于宗教活動,絕不僅僅是追求一種信仰,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教堂是人們互相交往的一個重要場所,是他們獲得族群歸屬與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宗教讓人感到你的心聲被人聽到。人生有很多的壓力,中國人不愿意去找心理醫(yī)生,于是,教會為人們承載很多情緒上的不解和困惑。這里面沒有好壞沒有對錯。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前會長劉慧琴在教會學校長大,家庭中的父母兄長都是基督徒,她把自己到現(xiàn)在還沒有信教稱之為“比較叛逆”。她告訴記者,當年教會學校經(jīng)常搞“布道大會”,要求大家都閉上眼睛,但劉惠琴卻偷偷睜開眼睛。當老師要求那些感到自己有罪孽的學生能夠自己站起來時,她也感到震撼。她說,那是如同氣功在發(fā)功的氣氛。以后,在熟讀了圣經(jīng)之后,她經(jīng)常在考慮這樣幾個問題:人死了,靈魂上哪里去?人人上天國,天國擠不下怎么辦?劉慧琴表示,她把宗教當成哲學。比如圣經(jīng)上說“施比受更有福”,佛教上講“施舍給別人是有福氣的”,其實都是個意思。劉惠琴表示,沒有宗教信仰并不是做人就失去原則,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巨大。
拷問華人的虔誠度
加拿大統(tǒng)計局日前發(fā)表的一份報告顯示,來自中國、日本等地的“東亞地區(qū)”移民,在各族裔群體中宗教虔誠度最低,甚至比一般人眼中相當世俗化的土生加拿大人及西歐、北歐移民,要更遜一籌。報告直言不諱指稱,卑詩省宗教虔誠度在全國各省中敬陪末座,可能正是因為卑省人口中有不少中國移民。這項研究的“宗教虔誠度指數(shù)”,是根據(jù)調查訪問中的四大指標計算出來:(一)是否有特定宗教信仰;(二)參與宗教崇拜活動的情況;(三)個人宗教信仰修練;(四)宗教在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前會長劉慧琴表示,華人信教是需要打折扣的,有人把教會當成人力資源部,那些做地產的、保險的華人,本來不信教,現(xiàn)在都打入教會,是不是為了找生意、找門路,這些都要打個問號。
在京士威街從事電腦生意的唐先生對華人信基督不以為然,他認為,華人實際上就是愛搞迷信活動。好好個基督教,被華人教徒搞得和一些功法沒什么區(qū)別了。記得本來準備參加一次教會的活動,等車的時候,一個教徒哥們開始給我吹,信教好啊,主會保佑你的。上次大陸的某某考GRE,根本就沒復習,就是天天祈禱,就考了滿分。整個瞎掰。
福元眼鏡店的驗光師陳女士認為,信教可以作為一種修養(yǎng),不能作為一種使命。但華人信教的老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好事變壞事。
曾經(jīng)在江蘇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的郝清對華人信教一直非常關注,他認為,中國尤其是當一個教徒搬遷到一個新的地方,他會千方百計地去尋找華人教堂,這絕對不是因為宗教方面的原因,而是在尋找“文化”的根。
在一個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中,如何去建構中國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這是每一個旅美中國人都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問題。而教堂在這里就起到了重要的“架構”關系的作用。所以,對許多華人基督教徒來說,教堂不僅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而且還是教育、文化和社交中心。
可見,從社會功能上看,宗教不僅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和連接人類社會的重要紐帶,而且在嫁接社會關系方面起著不可取代的社會補償作用。郝先生表示,在加拿大的新移民對宗教的熱情,也許主要不是因為人生觀、價值觀的突然改變,更重要的是它成了自己社會參與的標志與象征,也是重塑個人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主要途徑。
華人、特別是大陸移民過來的華人,經(jīng)過多年無神論的洗禮后,萬里迢迢來到基督和天主的國度,面對宗教的誘惑,很多人不免驚喜、惶恐、困惑,似乎沒有人逼著你去做什么,因為這不是單純的是和非的選擇,也不是善和惡的甄別,而完全決定于你是否需要。
尋找心靈的家園
記者不久前的一個周末來到位于溫哥華東區(qū)菲莎街6858號的信友堂,這里聚集了來自兩岸三地的眾多的基督教信眾。這個叫做海外中國人查經(jīng)班的團體已經(jīng)在溫哥華東區(qū)活躍了18多年,每個月的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星期五晚上六點半從不間斷地活動,主辦者是來自臺灣的一對夫婦。
當天晚上在唱詩和禱告之后,照例都會有新人自我介紹的內容,記者發(fā)現(xiàn)共有11位第一次參加教會活動的新人,他們分別來自北京、上海、貴州和遼寧,其中有兩個家庭。他們幾乎都是來到溫哥華不到一年的大陸新移民,在歡聲笑語中,大家紛紛上前和他們握手,查經(jīng)班的負責人美林女士還給每一位新朋友贈送了紀念品。記者發(fā)現(xiàn),有位貴州來的中年婦女眼里閃著淚光。
溫哥華怡富地產公司的經(jīng)紀人胡建周信教已經(jīng)16年,非常了解中國查經(jīng)班的狀況,他也一直參加這里的查經(jīng)活動。他說,這兩年新移民信教越來越多,這反映了華人精神的追求,這是件非??上驳默F(xiàn)象。老胡說像這種以普通話為主的教會活動在大溫各市都有,而且新移民的加入比例很大,光他自己介紹來參加的新移民每年就有20多個。
加拿大主要宗教派別達30多個。加拿大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口超過80%,其余的人信奉路德教、浸禮會教、希臘東正教、*教、烏克蘭天主教等。加拿大統(tǒng)計局日曾經(jīng)做過一次調查,加人每周上教堂做禮拜或到廟里燒香拜佛的熱衷程度在不斷下降。1946年時,有67%加拿大人每周定時參加宗教崇拜儀式,到了2003年,已降到只有20%。但從上世紀1990年代,多倫多和溫哥華成人每周定期參加宗教儀式的比例大有增加,主要是因為大量移民定居所致。
有趣的是,溫哥華是全國都市地區(qū)中參加宗教儀式者比例增加最多的城市,上升幅度為4%。一份非正式的調查顯示,在近三年進入溫哥華的華人移民中,有41.13%曾經(jīng)參加過各類宗教團體舉辦的活動,而絕大部分都是參加的基督教會的活動,這些人中有超過10%的人已經(jīng)受洗。隨著華人移民特別是團聚類移民的不斷涌入,這個比例還會逐步增加。
信仰從“免費晚餐”開始
在菲莎街的信友堂,記者認識了一位叫王巖的小伙子,他是西門菲莎大學傳播學的三年級學生,他說來到溫哥華不到半年就信了教,不過這不算太快,他認識的一個女孩到了溫哥華不到一個星期就受洗了。過去他參加本拿比一個教會的活動,最近常來信友堂,因為他的女朋友就住在附近。
王巖說,開頭的時候其實就屬于帶了點“邪念”去的,聽說教會管吃管喝。后來去教堂次數(shù)多了,確實也撈到不少好處。首先是免費晚餐,平均每個月都要搞幾次。大家自己做好飯拿來一起吃,一般來說是教堂組織大家庭做,而留學生因為是單身,可以空手來,吃完抹嘴就走,因此沾了不少便宜。到了圣誕、感恩節(jié)之類的日子還有點兒節(jié)目,菜也比較豐盛,各民族風味都有。這里還有免費的英語家教,教堂組織志愿者給留學生教英語,都很負責任。
到了圣誕前后,各地教堂更是大顯身手:各種各樣的音樂會、音樂劇、慶?;顒拥教幎际?,而且這些活動不僅分文不收,還提供交通方便。這些小事情對生活和學習都很緊張的留學生活來說,絕對算得上是荒漠甘泉。不過,教堂的目的也很明顯,就是拉你入會。中國人一般都好面子,占了人家一點兒便宜覺得不好意思,所以吃完飯基本上還都留在座位上聽教。偶爾有個別人要走,教堂組織者也不會耷拉下臉。
王巖說,總的來說,加拿大的宗教滲透是潛移默化、花樣繁多,中國留學生很少能跟它完全絕緣,我就這樣稀里糊涂信了教,不過,我是非常虔誠的。我的女朋友受了我影響也入了教。不過,王巖說,這些事情到現(xiàn)在都沒有和在大陸的父母講過。他補充說,因為,父母都信佛。
紅色家庭的精神歸宿
在UBC學區(qū)一所公寓樓的頂層,記者見到了來溫哥華兩年多的詹先生,這位來自江蘇新化的投資移民一家三口全部信了基督,特別是據(jù)說他不到7歲的孩子在獨自睡覺感到害怕時能自己說出“上帝與我同在”的話。
老詹告訴記者,本來想做點生意,結果這兩年的收獲就是全家都受洗為基督徒了。他說,他們夫婦都是一個有近1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不過自己早就不相信共產主義了。過去,精神上一直比較痛苦,自從認識了基督一切都改變了。
老詹說,來溫哥華不久的一次朋友聚會上,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朋友極其虔誠的向我們全家傳福音。使我們感慨的是,她的確是靠她的信仰戰(zhàn)勝了不治之癥,重返健康。精神因素在她的治療過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我們都感到,人還是應該有點精神寄托的,不管是信教還是不信教,生活有目標,人生有信仰,總歸是比沒有強。
人生磋砣,命運突兀,在人的一生中我們都曾感嘆過生命的飄渺,世事的惶惑,我們都曾問過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人生的意義何在,這些都是我們問過不止一次的問題。人只要還有精神,這些問題就不可能不問。而缺乏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人生就不可能不恍惚,不彷徨。
老詹說,全家人都信教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不過,我們都很振奮。雖然,自己的生意還沒有起步,但我堅信神的力量會讓我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華人信教原因種種
時事評論員丁果曾經(jīng)在加拿大攻讀過神學,他認為新移民信教有三點不容忽視的原因。首先中國人確實曾經(jīng)為信仰奮斗過,比如*,盡管是一種信仰的極端表現(xiàn)。隨著個人崇拜的破滅,大陸的信仰危機使幾代中國人的心靈蒙上了陰影,他們特別追求平安和福氣。到了海外,這種心靈的空虛會凸顯出來。因為加拿大沒有大陸這么熱鬧,心靈的需求就會更大。
其次,不可否認,新移民在融入加拿大社會的過程中,教會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幫助和愛心,令新移民非常感動和投入,因為華人相信“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第三是涉及到孩子的培養(yǎng)。新移民的孩子來到加拿大,面臨西方教育制度和中國傳統(tǒng)習慣的沖突,青少年的性關系、吸毒等問題嚴重困擾著華人家庭。而信教成為父母純潔孩子心靈的一種方式。
自稱信佛不拜佛的時事評論員陶士興認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許多華人到加拿大以后熱衷于宗教活動,絕不僅僅是追求一種信仰,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教堂是人們互相交往的一個重要場所,是他們獲得族群歸屬與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宗教讓人感到你的心聲被人聽到。人生有很多的壓力,中國人不愿意去找心理醫(yī)生,于是,教會為人們承載很多情緒上的不解和困惑。這里面沒有好壞沒有對錯。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前會長劉慧琴在教會學校長大,家庭中的父母兄長都是基督徒,她把自己到現(xiàn)在還沒有信教稱之為“比較叛逆”。她告訴記者,當年教會學校經(jīng)常搞“布道大會”,要求大家都閉上眼睛,但劉惠琴卻偷偷睜開眼睛。當老師要求那些感到自己有罪孽的學生能夠自己站起來時,她也感到震撼。她說,那是如同氣功在發(fā)功的氣氛。以后,在熟讀了圣經(jīng)之后,她經(jīng)常在考慮這樣幾個問題:人死了,靈魂上哪里去?人人上天國,天國擠不下怎么辦?劉慧琴表示,她把宗教當成哲學。比如圣經(jīng)上說“施比受更有福”,佛教上講“施舍給別人是有福氣的”,其實都是個意思。劉惠琴表示,沒有宗教信仰并不是做人就失去原則,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巨大。
拷問華人的虔誠度
加拿大統(tǒng)計局日前發(fā)表的一份報告顯示,來自中國、日本等地的“東亞地區(qū)”移民,在各族裔群體中宗教虔誠度最低,甚至比一般人眼中相當世俗化的土生加拿大人及西歐、北歐移民,要更遜一籌。報告直言不諱指稱,卑詩省宗教虔誠度在全國各省中敬陪末座,可能正是因為卑省人口中有不少中國移民。這項研究的“宗教虔誠度指數(shù)”,是根據(jù)調查訪問中的四大指標計算出來:(一)是否有特定宗教信仰;(二)參與宗教崇拜活動的情況;(三)個人宗教信仰修練;(四)宗教在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前會長劉慧琴表示,華人信教是需要打折扣的,有人把教會當成人力資源部,那些做地產的、保險的華人,本來不信教,現(xiàn)在都打入教會,是不是為了找生意、找門路,這些都要打個問號。
在京士威街從事電腦生意的唐先生對華人信基督不以為然,他認為,華人實際上就是愛搞迷信活動。好好個基督教,被華人教徒搞得和一些功法沒什么區(qū)別了。記得本來準備參加一次教會的活動,等車的時候,一個教徒哥們開始給我吹,信教好啊,主會保佑你的。上次大陸的某某考GRE,根本就沒復習,就是天天祈禱,就考了滿分。整個瞎掰。
福元眼鏡店的驗光師陳女士認為,信教可以作為一種修養(yǎng),不能作為一種使命。但華人信教的老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好事變壞事。
曾經(jīng)在江蘇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的郝清對華人信教一直非常關注,他認為,中國尤其是當一個教徒搬遷到一個新的地方,他會千方百計地去尋找華人教堂,這絕對不是因為宗教方面的原因,而是在尋找“文化”的根。
在一個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中,如何去建構中國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這是每一個旅美中國人都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問題。而教堂在這里就起到了重要的“架構”關系的作用。所以,對許多華人基督教徒來說,教堂不僅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而且還是教育、文化和社交中心。
可見,從社會功能上看,宗教不僅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和連接人類社會的重要紐帶,而且在嫁接社會關系方面起著不可取代的社會補償作用。郝先生表示,在加拿大的新移民對宗教的熱情,也許主要不是因為人生觀、價值觀的突然改變,更重要的是它成了自己社會參與的標志與象征,也是重塑個人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