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網(wǎng)-武漢晚報8月20日報道 昨日,第十九屆全國中學生生物競賽在武漢二中舉行。來自全國29個省市的120名選手將參與角逐一、二、三等獎。
按照慣例,只要獲獎,這些學生就將獲得高考保送資格,且一等獎獲得者基本都可被北大、清華提前錄取。
因為與高考掛上了鉤,全國參加該項競賽的中學生達幾十萬之眾。今年這120名選手,就是從全國30多萬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
對此,全國中學生生物競賽委員會主任、北大生命科學院副院長許崇仁教授介紹說,目前參加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科學等五門學科競賽并獲獎者,都可獲得高考加分或保送資格,這種政策導向使學科競賽帶有極強的功利性,導致全國參與競賽的學生人數(shù)眾多。
許崇仁說,學科競賽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才,并不是參加的人數(shù)越多越好,競賽應該讓考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進行交流,找到學習那門學科的興趣和動力。如僅僅為了獲取加分或保送資格而參賽,就失去了競賽本身的意義。
如果競賽不與高考掛鉤,會不會沒有學生參賽了呢?對此許崇仁顯得很樂觀:競賽去功利化后,參賽人數(shù)可能會減少,但感興趣的學生還是會參加,這才會真正達到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的目的。
據(jù)許教授透露,目前教育部和中國科協(xié)正在為學科競賽的去功利化作努力。
按照慣例,只要獲獎,這些學生就將獲得高考保送資格,且一等獎獲得者基本都可被北大、清華提前錄取。
因為與高考掛上了鉤,全國參加該項競賽的中學生達幾十萬之眾。今年這120名選手,就是從全國30多萬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
對此,全國中學生生物競賽委員會主任、北大生命科學院副院長許崇仁教授介紹說,目前參加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科學等五門學科競賽并獲獎者,都可獲得高考加分或保送資格,這種政策導向使學科競賽帶有極強的功利性,導致全國參與競賽的學生人數(shù)眾多。
許崇仁說,學科競賽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才,并不是參加的人數(shù)越多越好,競賽應該讓考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進行交流,找到學習那門學科的興趣和動力。如僅僅為了獲取加分或保送資格而參賽,就失去了競賽本身的意義。
如果競賽不與高考掛鉤,會不會沒有學生參賽了呢?對此許崇仁顯得很樂觀:競賽去功利化后,參賽人數(shù)可能會減少,但感興趣的學生還是會參加,這才會真正達到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的目的。
據(jù)許教授透露,目前教育部和中國科協(xié)正在為學科競賽的去功利化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