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而考試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雖然每年有多次考公務員的機會(包括國家和地方的公務員招考),但是許多考生即使有多次的考試經(jīng)歷,但考試成績卻很難有大的突破,想要取得高分并不容易。
就拿2005年的廣州公務員的招考為例(不含地稅、公檢法司),根據(jù)我們收集的信息,實際報考人數(shù)是13137人,高分是75.8分,其中75分以上(含75分)只有5名考生達到這一分數(shù)段,具體各分數(shù)段人數(shù)如下: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有高達16.8%的考生終放棄考試,這反映出近年來公務員考試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相當部分考生準備不夠充分,或是本來就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去報考的,在錄取幾率不大的情況下終選擇了放棄考試。當然也有部分考生是因為市內(nèi)交通堵塞而遲到超過規(guī)定時間,無法參加考試,因此考生在考前必須充分考慮交通因素,提前一些出發(fā),以避免因遲到而失去寶貴的考試機會。
而從參加了考試的考生成績來看,只有3%的考生在50分以下,而70分以上的考生也只占1.3%的比例,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絕大部分考生得分集中在55~65分之間,這個分數(shù)段占了考生人數(shù)的56.6%,呈現(xiàn)出一種“兩頭小,中間大”的分布趨勢。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發(fā)現(xiàn)得分偏低或偏高的考生人數(shù)其實很少,因此在公務員考試中得分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取得較高的分數(shù)。就像有考生反映的是,有些考生考了很多次公務員考試,但無論發(fā)揮好壞都是維持在六十多分,從未考過70 分以上,而有些考生幾乎每考都在七十分左右,但也超不過75分這條線。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
筆者認為在這項考試中,每位應考者都有自己的一個瓶頸分數(shù),就是很難在考試中突破的一個分數(shù)點。不同的人由于知識結構、性格、成長經(jīng)歷、個人興趣等差異,可能在這項考試的適應程度上有所差異,所以每個人的瓶頸分數(shù)都有所不同。原來的傳統(tǒng)的公務員考試培訓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傳授考試相關的考試技巧,但忽視了公務員考試本身就是一項素質(zhì)測試,如果不把考試所需的相關素質(zhì)提高的話,即使考生把技巧練得爐火純青,也只能把自己的分數(shù)接近瓶頸分數(shù),而無法突破瓶頸分數(shù)。打個比方,有名考生的瓶頸分數(shù)是70分,那么在考試中假設他的考試方法技巧得當,使其發(fā)揮了90%的能力,考出的分數(shù)將是63分。而如果他通過一些考試所需的素質(zhì)訓練,把瓶頸分數(shù)提高到了80分,即使發(fā)揮得一般,只考出了80%的能力,但他的分數(shù)仍然可以達到64分。當然,筆者并不否認考試技巧的重要性,技巧提高和考試素質(zhì)的提高都是分數(shù)提高的兩大絕技,技巧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招式,而考試素質(zhì)就像是內(nèi)功修為,武功招式可以立竿見影,但內(nèi)功修為卻是成為武林高手的關鍵所在。所以考生要做的是“內(nèi)外兼修”,只有這樣才可能獨步武林。
那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礙考生突破自身的瓶頸分數(shù)呢?筆者將分別從行政能力測試卷和申論卷進行分析。首先對于行政能力測試,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阻礙考生突破自身的瓶頸分數(shù):
一、 閱讀速度不夠“快”
說到這里,要聲明的是,并不是考生的實際閱讀速度太慢,而是閱讀速度跟公務員考試所需要的速度有大的差距。因為公務員考試的試卷的閱讀量很大,就拿行政能力測試來說,全卷的總字數(shù)都在兩三萬字左右。筆者做過統(tǒng)計:2000年中央公務員考試的行政能力測試卷的全卷總字數(shù)是20081字,2001年是22073字,2002年A卷是28087字,2003年A卷是29300字,2004年A卷是24453字,2005年A卷是30553字。從總體上看閱讀量有逐步上升的趨勢。請大家試想一下,在兩個小時內(nèi)要看完近三萬字,還得理解內(nèi)容然后再選出正確答案,對考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很多考生考完后出來說題目太多做不完,實際上應該說是“讀”都“讀”不完,怎可能“做”得完?而“可惡”的是行政能力測試卷的后一個題型恰恰是簡單的也易得分的材料分析題。所以考生如果按從頭做到尾的常規(guī)習慣,做不完的題目實際是自己有把握得分的題目,這當然會成為出題者期望拉大分差的好方式,同時卻也成為阻礙考生成績提高的一個瓶頸因素。而對于這方面瓶頸因素的解決,一方面考生可以采取倒序法,先做完自己有把握得分的那部分題目,把難度較大,即使時間較充分也未必能獲高分的那部分題型放到后面,此舉目的在于能把就較寬松的做題環(huán)境交給較有把握的部分,盡可能得在該部分得分。把沒有太大把握的題目留到后面時間較緊迫的做題環(huán)境去完成,盡可能減少分數(shù)損失,這是技巧方面的解決對策。而另一方面,從素質(zhì)的提高來說,考生在平時的備考中,應有意識得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速度,在絕對閱讀速度提升的前提下,即閱讀題目所需的時間減少的前提下,留給我們的對題目的思考時間就會相應地增加,那么在考慮較充分的條件下,題目的命中率一定會比匆忙下判斷要高得多。
二、 知識面不夠“廣”
筆者認為除了閱讀速度之外,另一個拉大分差的方式就是知識面。這主要出現(xiàn)在常識題的考察上,常識題的特點是幾乎沒有技巧可言,考生會則得分,不會要“蒙”中還真不容易。這時候平時知識面不夠“廣”,考生在這部分題目的分數(shù)就會一直上不去,當然就無法突破自身的瓶頸分數(shù)了。但筆者要強調(diào)一點的是,并不是能力強素質(zhì)高的考生一定知識面“廣”,一定能在常識題中得高分。因為所謂知識面“廣”,其實跟人的個性很有關系,一個人如果興趣廣泛,涉獵的方面較多,自然就能知識面“廣”,有的考生可能自身能力很強,但其對常識題主要考察的政治、法律等方面毫無興趣,自然也會考不好常識題,但其并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面不廣。因此筆者談的知識面不夠“廣”只是相對考試要求的知識內(nèi)容而言,不夠“廣”而已。這一點希望考生要弄清楚。那么考生要在常識題上有所突破,解決知識面不夠“廣”的問題,則要要針對性地對常識題主要考察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復習,復習時要把“面”鋪開就可以了,不必對這些學科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地研究。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自己對時事政治、法律等方面的興趣,畢竟考生一旦通過了公務員考試,將來要從事的機關工作必定是與政治、法律密切相關,所以培養(yǎng)這方面的興趣既是備考的需要,也是未來工作的需要。
三、 無法快速尋找題干重點
在行政測試的考題中,題量大是一個難點所在,但與此同時,就單個題目而言,其內(nèi)容的復雜性和較強的干擾性也是一大難點,因為考生在緊張的做題時限內(nèi)很容易被題目中的干擾信息所影響,因為在題目選項中可能每一個選項都沒有錯誤,但題目中有其題干重點,而題干重點才是正確答案。就舉2001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語言理解題的34題為例子:
34.如果從倫理的角度著眼,兩極分化是一種悲劇性的社會現(xiàn)實。面對落入破產(chǎn)者行列的許多小生產(chǎn)者和勞動者,我們不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是從生產(chǎn)力的角度著眼,兩極分化是商品經(jīng)濟的價值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后的必然經(jīng)濟結果,它發(fā)揮著約束和激勵的功能,使人力資源和物質(zhì)資源都趨于更合理的配置。
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
A.從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的角度看,兩極分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轉折性字眼后面的原文內(nèi)容相符,應選擇)
B.我們應該對落入破產(chǎn)者行列的小生產(chǎn)者和勞動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對轉折性字眼前面的內(nèi)容的描述,應排除)
C.我們不應該對落入破產(chǎn)者行列的小生產(chǎn)者和勞動者寄予太多的同情(對轉折性字眼前面的內(nèi)容的描述,應排除)
D.我們應該首先從經(jīng)濟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應該過多地從倫理的角度考慮問題(對轉折性字眼前面的內(nèi)容的描述,應排除)
從上題我們可以看到,B、C、D都與原文相符,但本題題干的重點落在轉折處“但是”這個字眼之后,因此,正確的選項應該是A選項。而考生一旦不能找到題干的重點所在,很可能就選擇了錯誤的答案。
四、 估算技巧不足
近年來,行政能力測試的數(shù)量關系題的難度越來越大,由于時間通常是在1分鐘/題,這不僅讓廣大的考生感到這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就連許多數(shù)學系的考生也無法突破這一題型。為什么會這樣?筆者在這里要說明的是,公務員考試中的數(shù)量關系題考察的不是考生的計算能力,而是考生的估算能力。因為在考試中,數(shù)量關系題用的是選擇題的考察方式,而且四個選項的干擾性較之其他數(shù)學考試來說,已經(jīng)很低了。所以考生通過合理的推斷計算,是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從干擾性不強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的。另外,大家如果拿這兩年的全國真題的答案來看一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某些甚至是相當部分的數(shù)量關系題的答案幾乎是用十分鐘以上的時間都很難想出來的,要在一分鐘內(nèi)完全解出?幾乎不可能。因此考生如果寄望每道數(shù)量關系題都在解出答案后再選出與之相符的選項,那么必定是費力而不討好地白白失去自己寶貴的做題時間。以下我們舉一道真題來做一個示范:
33.1,10,31,70,133,( X )。
A.136 B.186 C.226 D.256
正確答案:C
【估算法】相鄰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差是9,21,39,63,其差值是不斷遞增的,那么我們可以推斷下一個差值一定大于63,即未知數(shù)X一定大于133+63,即X>196,則馬上排除A、B選項,在C、D 選項中,C選項接近196,則選擇C選項。
【傳統(tǒng)解法】相鄰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差是9,21,39,63,而9=3×3,21=3×7,39=3×13,63=3×21,而3,7,13,21是一個以4位首項,2為公差的等差數(shù)列,由此可見,所填的數(shù)字是(21+10)×3+133=226。
從上面可以看出,相對于傳統(tǒng)解法來說,估算法在邏輯思維上更加直觀,思維過程要更加簡單,一方面可以節(jié)省寶貴的做題時間,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考生的思維疲勞,有利于后面的題目解答。因為據(jù)許多有公務員考試經(jīng)歷的考生的反映,數(shù)量關系題是全卷費時且是勞神的題型,考生切不可在這類題型上“吃力而不討好”。
五、 在高強度的考試中容易出現(xiàn)局部的“腦部疲勞”
說到這里,筆者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在行政能力測試中讓考生感覺到疲勞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一百多道選擇題的“題量”,因為如果讓大家考的是小學難度的題目,大家做三百道也不會覺得累,所以“題量大”并不是考生疲勞的主要因素,重點其實是在考試的“難度”上。或許有些考生會告訴筆者行政能力的題目難度并不大,那么為什么考試中會“腦部疲勞”?其實“難度”是在需要反復推敲的題型上,因為這類題型費時且非常容易讓人疲勞。在所有的題型中,需要反復推敲才能得出佳答案的題型是語言理解題和邏輯推理題。其中語言理解題主要是讓考生看一段文章再推出文章主旨或作者意圖,而中國的語言文字含義很廣,且常常存在“字面含義”和“潛臺詞”,同時因為每個人的語言習慣并不同,要很好地理解別人的語言并不容易,這就是為什么需要反復推敲的原因,而且語言理解題的選項干擾性非常得強,幾乎沒有錯誤的答案,只有不適合題干的答案而已。而邏輯推理題更是需要反復推敲的題型,,如果考生在做題不把題干中復雜的邏輯關系理清,反復得進行推敲,而僅僅憑“直覺”去選,那錯誤率必定很高。因此,考生在做這兩類題型時,大腦需要反復“運作”,工作強度之大可想而知(這兩類題型占了至少2/5的總題量),而且還是在一個非常緊張的做題環(huán)境中(做題時間很緊)。大腦在緊張和高強度的工作下,非常容易出現(xiàn)“疲勞”現(xiàn)象,甚至有些考生會有“不想再考下去”的想法。大腦的“疲勞”的直接影響就是做題命中率的下降,本來能得分的題目卻容易造成失分,從而成為制約成績上升的瓶頸。說到這里,需要告訴大家這樣一個現(xiàn)象:有相當部分考生報考公務員都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考前也不怎么復習,到了考試的日子就去碰一下運氣。在不做系統(tǒng)復習的狀態(tài)下,考生的解題技巧和考試實力當然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但這些考生中有些人隨著考試經(jīng)歷的增加,成績通常會有不同幅度的上升。為什么會這樣?究其原因只有一個,成績的高低除了實力外,還看發(fā)揮的好壞。這類考生隨著公務員考試經(jīng)驗的增加,對高強度的考試的適應性在不斷得增加,也就可以更好得發(fā)揮自己的考試實力。所以在實力不增長的前提下,發(fā)揮得好了,成績同樣可以有所提高。但對于這個現(xiàn)象,筆者要強調(diào)的是,這種方式的成績增長,其幅度不可能很大??忌绻枰休^大的把握去通過公務員考試,還是需要在平時保持一定強度的行政能力測試的模擬練習,提升對考試的適應度,否則僅僅是“以考代練”,則很難有大的提高。
六、 觀察類比的技巧需要提高
考生在這方面的不足體現(xiàn)在圖形推理題中,其實這種題型早不是用來做公務員考試的題型,而是用在智力測試中的。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做不好這類題目的人就意味著智力(IQ)比別人低嗎?答案是否定的。誠然,觀察類比能力確實能從某一方面反映人的智力情況,但每個人的特點并不一樣,有些人對圖形比較敏感,有些對文字比較敏感,還有些人對顏色比較敏感……
諸如此類。而公務員考試只是從圖形方面去考察考生的觀察類比的能力,讓考生找出規(guī)律而已。同時我們也要從出題者的因素去考慮,因為出題者也是要按照自己的思維規(guī)律去編寫題目,出題者不可能編寫出超越他自己智力范圍的題目,而且出題者往往不可能全都擁有超人一等的智力,所以這類題目的難度還是在普通人的智力范圍之內(nèi)。那題目不難,為什么這類題目也不容易得分?關鍵在于沒有統(tǒng)一的解題技巧。因為解題時間很緊,通常一道題多只有一分鐘的解題時間,而圖形的結構都是很復雜的,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容易思維混亂,在這時考生很容易就憑直覺去選了,結果就是命中率的下降,成為制約成績上升的瓶頸。
就拿2005年的廣州公務員的招考為例(不含地稅、公檢法司),根據(jù)我們收集的信息,實際報考人數(shù)是13137人,高分是75.8分,其中75分以上(含75分)只有5名考生達到這一分數(shù)段,具體各分數(shù)段人數(shù)如下: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有高達16.8%的考生終放棄考試,這反映出近年來公務員考試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相當部分考生準備不夠充分,或是本來就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去報考的,在錄取幾率不大的情況下終選擇了放棄考試。當然也有部分考生是因為市內(nèi)交通堵塞而遲到超過規(guī)定時間,無法參加考試,因此考生在考前必須充分考慮交通因素,提前一些出發(fā),以避免因遲到而失去寶貴的考試機會。
而從參加了考試的考生成績來看,只有3%的考生在50分以下,而70分以上的考生也只占1.3%的比例,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絕大部分考生得分集中在55~65分之間,這個分數(shù)段占了考生人數(shù)的56.6%,呈現(xiàn)出一種“兩頭小,中間大”的分布趨勢。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發(fā)現(xiàn)得分偏低或偏高的考生人數(shù)其實很少,因此在公務員考試中得分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取得較高的分數(shù)。就像有考生反映的是,有些考生考了很多次公務員考試,但無論發(fā)揮好壞都是維持在六十多分,從未考過70 分以上,而有些考生幾乎每考都在七十分左右,但也超不過75分這條線。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
筆者認為在這項考試中,每位應考者都有自己的一個瓶頸分數(shù),就是很難在考試中突破的一個分數(shù)點。不同的人由于知識結構、性格、成長經(jīng)歷、個人興趣等差異,可能在這項考試的適應程度上有所差異,所以每個人的瓶頸分數(shù)都有所不同。原來的傳統(tǒng)的公務員考試培訓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傳授考試相關的考試技巧,但忽視了公務員考試本身就是一項素質(zhì)測試,如果不把考試所需的相關素質(zhì)提高的話,即使考生把技巧練得爐火純青,也只能把自己的分數(shù)接近瓶頸分數(shù),而無法突破瓶頸分數(shù)。打個比方,有名考生的瓶頸分數(shù)是70分,那么在考試中假設他的考試方法技巧得當,使其發(fā)揮了90%的能力,考出的分數(shù)將是63分。而如果他通過一些考試所需的素質(zhì)訓練,把瓶頸分數(shù)提高到了80分,即使發(fā)揮得一般,只考出了80%的能力,但他的分數(shù)仍然可以達到64分。當然,筆者并不否認考試技巧的重要性,技巧提高和考試素質(zhì)的提高都是分數(shù)提高的兩大絕技,技巧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招式,而考試素質(zhì)就像是內(nèi)功修為,武功招式可以立竿見影,但內(nèi)功修為卻是成為武林高手的關鍵所在。所以考生要做的是“內(nèi)外兼修”,只有這樣才可能獨步武林。
那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礙考生突破自身的瓶頸分數(shù)呢?筆者將分別從行政能力測試卷和申論卷進行分析。首先對于行政能力測試,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阻礙考生突破自身的瓶頸分數(shù):
一、 閱讀速度不夠“快”
說到這里,要聲明的是,并不是考生的實際閱讀速度太慢,而是閱讀速度跟公務員考試所需要的速度有大的差距。因為公務員考試的試卷的閱讀量很大,就拿行政能力測試來說,全卷的總字數(shù)都在兩三萬字左右。筆者做過統(tǒng)計:2000年中央公務員考試的行政能力測試卷的全卷總字數(shù)是20081字,2001年是22073字,2002年A卷是28087字,2003年A卷是29300字,2004年A卷是24453字,2005年A卷是30553字。從總體上看閱讀量有逐步上升的趨勢。請大家試想一下,在兩個小時內(nèi)要看完近三萬字,還得理解內(nèi)容然后再選出正確答案,對考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很多考生考完后出來說題目太多做不完,實際上應該說是“讀”都“讀”不完,怎可能“做”得完?而“可惡”的是行政能力測試卷的后一個題型恰恰是簡單的也易得分的材料分析題。所以考生如果按從頭做到尾的常規(guī)習慣,做不完的題目實際是自己有把握得分的題目,這當然會成為出題者期望拉大分差的好方式,同時卻也成為阻礙考生成績提高的一個瓶頸因素。而對于這方面瓶頸因素的解決,一方面考生可以采取倒序法,先做完自己有把握得分的那部分題目,把難度較大,即使時間較充分也未必能獲高分的那部分題型放到后面,此舉目的在于能把就較寬松的做題環(huán)境交給較有把握的部分,盡可能得在該部分得分。把沒有太大把握的題目留到后面時間較緊迫的做題環(huán)境去完成,盡可能減少分數(shù)損失,這是技巧方面的解決對策。而另一方面,從素質(zhì)的提高來說,考生在平時的備考中,應有意識得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速度,在絕對閱讀速度提升的前提下,即閱讀題目所需的時間減少的前提下,留給我們的對題目的思考時間就會相應地增加,那么在考慮較充分的條件下,題目的命中率一定會比匆忙下判斷要高得多。
二、 知識面不夠“廣”
筆者認為除了閱讀速度之外,另一個拉大分差的方式就是知識面。這主要出現(xiàn)在常識題的考察上,常識題的特點是幾乎沒有技巧可言,考生會則得分,不會要“蒙”中還真不容易。這時候平時知識面不夠“廣”,考生在這部分題目的分數(shù)就會一直上不去,當然就無法突破自身的瓶頸分數(shù)了。但筆者要強調(diào)一點的是,并不是能力強素質(zhì)高的考生一定知識面“廣”,一定能在常識題中得高分。因為所謂知識面“廣”,其實跟人的個性很有關系,一個人如果興趣廣泛,涉獵的方面較多,自然就能知識面“廣”,有的考生可能自身能力很強,但其對常識題主要考察的政治、法律等方面毫無興趣,自然也會考不好常識題,但其并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面不廣。因此筆者談的知識面不夠“廣”只是相對考試要求的知識內(nèi)容而言,不夠“廣”而已。這一點希望考生要弄清楚。那么考生要在常識題上有所突破,解決知識面不夠“廣”的問題,則要要針對性地對常識題主要考察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復習,復習時要把“面”鋪開就可以了,不必對這些學科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地研究。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自己對時事政治、法律等方面的興趣,畢竟考生一旦通過了公務員考試,將來要從事的機關工作必定是與政治、法律密切相關,所以培養(yǎng)這方面的興趣既是備考的需要,也是未來工作的需要。
三、 無法快速尋找題干重點
在行政測試的考題中,題量大是一個難點所在,但與此同時,就單個題目而言,其內(nèi)容的復雜性和較強的干擾性也是一大難點,因為考生在緊張的做題時限內(nèi)很容易被題目中的干擾信息所影響,因為在題目選項中可能每一個選項都沒有錯誤,但題目中有其題干重點,而題干重點才是正確答案。就舉2001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語言理解題的34題為例子:
34.如果從倫理的角度著眼,兩極分化是一種悲劇性的社會現(xiàn)實。面對落入破產(chǎn)者行列的許多小生產(chǎn)者和勞動者,我們不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是從生產(chǎn)力的角度著眼,兩極分化是商品經(jīng)濟的價值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后的必然經(jīng)濟結果,它發(fā)揮著約束和激勵的功能,使人力資源和物質(zhì)資源都趨于更合理的配置。
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
A.從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的角度看,兩極分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轉折性字眼后面的原文內(nèi)容相符,應選擇)
B.我們應該對落入破產(chǎn)者行列的小生產(chǎn)者和勞動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對轉折性字眼前面的內(nèi)容的描述,應排除)
C.我們不應該對落入破產(chǎn)者行列的小生產(chǎn)者和勞動者寄予太多的同情(對轉折性字眼前面的內(nèi)容的描述,應排除)
D.我們應該首先從經(jīng)濟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應該過多地從倫理的角度考慮問題(對轉折性字眼前面的內(nèi)容的描述,應排除)
從上題我們可以看到,B、C、D都與原文相符,但本題題干的重點落在轉折處“但是”這個字眼之后,因此,正確的選項應該是A選項。而考生一旦不能找到題干的重點所在,很可能就選擇了錯誤的答案。
四、 估算技巧不足
近年來,行政能力測試的數(shù)量關系題的難度越來越大,由于時間通常是在1分鐘/題,這不僅讓廣大的考生感到這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就連許多數(shù)學系的考生也無法突破這一題型。為什么會這樣?筆者在這里要說明的是,公務員考試中的數(shù)量關系題考察的不是考生的計算能力,而是考生的估算能力。因為在考試中,數(shù)量關系題用的是選擇題的考察方式,而且四個選項的干擾性較之其他數(shù)學考試來說,已經(jīng)很低了。所以考生通過合理的推斷計算,是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從干擾性不強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的。另外,大家如果拿這兩年的全國真題的答案來看一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某些甚至是相當部分的數(shù)量關系題的答案幾乎是用十分鐘以上的時間都很難想出來的,要在一分鐘內(nèi)完全解出?幾乎不可能。因此考生如果寄望每道數(shù)量關系題都在解出答案后再選出與之相符的選項,那么必定是費力而不討好地白白失去自己寶貴的做題時間。以下我們舉一道真題來做一個示范:
33.1,10,31,70,133,( X )。
A.136 B.186 C.226 D.256
正確答案:C
【估算法】相鄰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差是9,21,39,63,其差值是不斷遞增的,那么我們可以推斷下一個差值一定大于63,即未知數(shù)X一定大于133+63,即X>196,則馬上排除A、B選項,在C、D 選項中,C選項接近196,則選擇C選項。
【傳統(tǒng)解法】相鄰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差是9,21,39,63,而9=3×3,21=3×7,39=3×13,63=3×21,而3,7,13,21是一個以4位首項,2為公差的等差數(shù)列,由此可見,所填的數(shù)字是(21+10)×3+133=226。
從上面可以看出,相對于傳統(tǒng)解法來說,估算法在邏輯思維上更加直觀,思維過程要更加簡單,一方面可以節(jié)省寶貴的做題時間,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考生的思維疲勞,有利于后面的題目解答。因為據(jù)許多有公務員考試經(jīng)歷的考生的反映,數(shù)量關系題是全卷費時且是勞神的題型,考生切不可在這類題型上“吃力而不討好”。
五、 在高強度的考試中容易出現(xiàn)局部的“腦部疲勞”
說到這里,筆者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在行政能力測試中讓考生感覺到疲勞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一百多道選擇題的“題量”,因為如果讓大家考的是小學難度的題目,大家做三百道也不會覺得累,所以“題量大”并不是考生疲勞的主要因素,重點其實是在考試的“難度”上。或許有些考生會告訴筆者行政能力的題目難度并不大,那么為什么考試中會“腦部疲勞”?其實“難度”是在需要反復推敲的題型上,因為這類題型費時且非常容易讓人疲勞。在所有的題型中,需要反復推敲才能得出佳答案的題型是語言理解題和邏輯推理題。其中語言理解題主要是讓考生看一段文章再推出文章主旨或作者意圖,而中國的語言文字含義很廣,且常常存在“字面含義”和“潛臺詞”,同時因為每個人的語言習慣并不同,要很好地理解別人的語言并不容易,這就是為什么需要反復推敲的原因,而且語言理解題的選項干擾性非常得強,幾乎沒有錯誤的答案,只有不適合題干的答案而已。而邏輯推理題更是需要反復推敲的題型,,如果考生在做題不把題干中復雜的邏輯關系理清,反復得進行推敲,而僅僅憑“直覺”去選,那錯誤率必定很高。因此,考生在做這兩類題型時,大腦需要反復“運作”,工作強度之大可想而知(這兩類題型占了至少2/5的總題量),而且還是在一個非常緊張的做題環(huán)境中(做題時間很緊)。大腦在緊張和高強度的工作下,非常容易出現(xiàn)“疲勞”現(xiàn)象,甚至有些考生會有“不想再考下去”的想法。大腦的“疲勞”的直接影響就是做題命中率的下降,本來能得分的題目卻容易造成失分,從而成為制約成績上升的瓶頸。說到這里,需要告訴大家這樣一個現(xiàn)象:有相當部分考生報考公務員都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考前也不怎么復習,到了考試的日子就去碰一下運氣。在不做系統(tǒng)復習的狀態(tài)下,考生的解題技巧和考試實力當然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但這些考生中有些人隨著考試經(jīng)歷的增加,成績通常會有不同幅度的上升。為什么會這樣?究其原因只有一個,成績的高低除了實力外,還看發(fā)揮的好壞。這類考生隨著公務員考試經(jīng)驗的增加,對高強度的考試的適應性在不斷得增加,也就可以更好得發(fā)揮自己的考試實力。所以在實力不增長的前提下,發(fā)揮得好了,成績同樣可以有所提高。但對于這個現(xiàn)象,筆者要強調(diào)的是,這種方式的成績增長,其幅度不可能很大??忌绻枰休^大的把握去通過公務員考試,還是需要在平時保持一定強度的行政能力測試的模擬練習,提升對考試的適應度,否則僅僅是“以考代練”,則很難有大的提高。
六、 觀察類比的技巧需要提高
考生在這方面的不足體現(xiàn)在圖形推理題中,其實這種題型早不是用來做公務員考試的題型,而是用在智力測試中的。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做不好這類題目的人就意味著智力(IQ)比別人低嗎?答案是否定的。誠然,觀察類比能力確實能從某一方面反映人的智力情況,但每個人的特點并不一樣,有些人對圖形比較敏感,有些對文字比較敏感,還有些人對顏色比較敏感……
諸如此類。而公務員考試只是從圖形方面去考察考生的觀察類比的能力,讓考生找出規(guī)律而已。同時我們也要從出題者的因素去考慮,因為出題者也是要按照自己的思維規(guī)律去編寫題目,出題者不可能編寫出超越他自己智力范圍的題目,而且出題者往往不可能全都擁有超人一等的智力,所以這類題目的難度還是在普通人的智力范圍之內(nèi)。那題目不難,為什么這類題目也不容易得分?關鍵在于沒有統(tǒng)一的解題技巧。因為解題時間很緊,通常一道題多只有一分鐘的解題時間,而圖形的結構都是很復雜的,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容易思維混亂,在這時考生很容易就憑直覺去選了,結果就是命中率的下降,成為制約成績上升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