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算法的4個特性是:確定性,可行性,有窮性,擁有足夠的情報
2. 一個算法通常由兩種基本要素組成:一是對數據對象的運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結構。
3. 算法設計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列舉法,歸納法,遞推,遞歸和減半遞推技術
4. 常用的存儲結構有:順序,鏈接,索引
5. 堆排序:nlog2(n)
快速排序:n(n-1)/2 最壞
6. 數據流程圖中:箭頭 數據流
程序流程圖中:箭頭 事物流
7. 數據庫系統(tǒng)在其內部三級模式:概念模式,內部模式,外部模式;
8. 過程設計語言(PDL)是結構化的英語和偽碼,是一種混合語言
9. 用戶參與物理設計的內容有索引設計,集簇設計和分區(qū)設計等三種
10. 衡量模塊獨立程度的度量標準:耦合和內聚
11. 程序設計主要經過了結構化的程序設計和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
12. 數據庫設計包括:概念設計和邏輯設計
13. 數據庫的物理結構主要指數據庫的存儲記錄格式,存儲記錄安排和存取方法
14. 數據庫的建立包括數據模式的建立與數據加載
15. 數據庫設計一般采用生命周期法
16. 源程序文檔化時程序應加注釋。注釋一般分為序言性注釋和功能性注釋
17. 結構化程序設計的主要特點是每個控制結構只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出口
18. 結構化程序設計的主要方法是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模塊化,限制使用GOTO語句
19. 在面向對象的方法中,類的實例成為對象
20. 在面向對象的方法中,直接反映了用戶對目標系統(tǒng)的要求的模型是功能模型
21. 對象有三種成分:標識,屬性和方法
22. 軟件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軟件開發(fā)技術和軟件工程管理
23. 軟件工程的三要素:方法,工具和過程
24. 軟件是程序,數據和文檔的集合
25. 軟件工程的原則包括:抽象,信息隱蔽,模塊化,局部化,確定性,一致性,完備性和可驗證性
26. 結構化方法的核心和基礎是結構化程序設計理論
27. 軟件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需求獲取,需求分析,編寫需求規(guī)格說明書,需求評審
28. 在結構化分析方法中,用于描述系統(tǒng)中所用到的全部數據和文件的文檔稱為數據字典
29. 軟件需求規(guī)格說明書是需求分析階段的最后成果
30. 軟件設計的基本原則:抽象,模塊化,信息隱蔽,模塊獨立性
31. 數據流程圖的類型:變換型和事務型
32. 好的軟件設計結構通常頂層高扇出,中間扇出較少,底層高扇出
33. 詳細設計的方法主要是結構化程序設計
34. 常用圖形描述工具有程序流程圖,盒圖盒問題分析圖
35. 詳細設計的典型語言描述工具是PDL
36. 結構化程序設計主要強調的是程序的易讀性
37. 在軟件生命周期中,能準確的確定軟件系統(tǒng)必須做什么和必須具備哪些功能的階段是需求分析
38. 關系表中每一個橫行稱為一個元組
39. 對象是屬性和方法的封裝體,操作是對象的動態(tài)性屬性
40. 在數據管理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tǒng)階段和數據庫系統(tǒng)階段,其中數據獨立性的是數據庫系統(tǒng)
41. 用樹形結構來表示實體之間聯(lián)系的模型成為層次模型
42. 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能使現的專門關系運算包括選擇,投影,連接
43. 數據的存儲結構是指數據的邏輯結構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44. 檢查軟件產品是否符合需求定義的過程稱為確認測試
45. 需求分析常用工具DFD
46. 索引屬于內模式
47. 在關系數據庫中,用來表示實體之間關系的是二維表
48. 將E-R圖轉換到關系模式時,實體與聯(lián)系都可以表示成關系
49. 希爾排序法屬于插入類排序法
50. 診斷和改正程序中錯誤的工作通常稱為程序調試
51. 問題處理方案的正確而完整的描述稱為算法
52. 白盒測試一般適用于單元測試
53. 數據就是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
54. 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由數據庫系統(tǒng),應用軟件和應用界面組成
55. 數據模型所描述的內容:數據結構,數據操作,數據約束。
2. 一個算法通常由兩種基本要素組成:一是對數據對象的運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結構。
3. 算法設計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列舉法,歸納法,遞推,遞歸和減半遞推技術
4. 常用的存儲結構有:順序,鏈接,索引
5. 堆排序:nlog2(n)
快速排序:n(n-1)/2 最壞
6. 數據流程圖中:箭頭 數據流
程序流程圖中:箭頭 事物流
7. 數據庫系統(tǒng)在其內部三級模式:概念模式,內部模式,外部模式;
8. 過程設計語言(PDL)是結構化的英語和偽碼,是一種混合語言
9. 用戶參與物理設計的內容有索引設計,集簇設計和分區(qū)設計等三種
10. 衡量模塊獨立程度的度量標準:耦合和內聚
11. 程序設計主要經過了結構化的程序設計和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
12. 數據庫設計包括:概念設計和邏輯設計
13. 數據庫的物理結構主要指數據庫的存儲記錄格式,存儲記錄安排和存取方法
14. 數據庫的建立包括數據模式的建立與數據加載
15. 數據庫設計一般采用生命周期法
16. 源程序文檔化時程序應加注釋。注釋一般分為序言性注釋和功能性注釋
17. 結構化程序設計的主要特點是每個控制結構只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出口
18. 結構化程序設計的主要方法是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模塊化,限制使用GOTO語句
19. 在面向對象的方法中,類的實例成為對象
20. 在面向對象的方法中,直接反映了用戶對目標系統(tǒng)的要求的模型是功能模型
21. 對象有三種成分:標識,屬性和方法
22. 軟件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軟件開發(fā)技術和軟件工程管理
23. 軟件工程的三要素:方法,工具和過程
24. 軟件是程序,數據和文檔的集合
25. 軟件工程的原則包括:抽象,信息隱蔽,模塊化,局部化,確定性,一致性,完備性和可驗證性
26. 結構化方法的核心和基礎是結構化程序設計理論
27. 軟件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需求獲取,需求分析,編寫需求規(guī)格說明書,需求評審
28. 在結構化分析方法中,用于描述系統(tǒng)中所用到的全部數據和文件的文檔稱為數據字典
29. 軟件需求規(guī)格說明書是需求分析階段的最后成果
30. 軟件設計的基本原則:抽象,模塊化,信息隱蔽,模塊獨立性
31. 數據流程圖的類型:變換型和事務型
32. 好的軟件設計結構通常頂層高扇出,中間扇出較少,底層高扇出
33. 詳細設計的方法主要是結構化程序設計
34. 常用圖形描述工具有程序流程圖,盒圖盒問題分析圖
35. 詳細設計的典型語言描述工具是PDL
36. 結構化程序設計主要強調的是程序的易讀性
37. 在軟件生命周期中,能準確的確定軟件系統(tǒng)必須做什么和必須具備哪些功能的階段是需求分析
38. 關系表中每一個橫行稱為一個元組
39. 對象是屬性和方法的封裝體,操作是對象的動態(tài)性屬性
40. 在數據管理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tǒng)階段和數據庫系統(tǒng)階段,其中數據獨立性的是數據庫系統(tǒng)
41. 用樹形結構來表示實體之間聯(lián)系的模型成為層次模型
42. 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能使現的專門關系運算包括選擇,投影,連接
43. 數據的存儲結構是指數據的邏輯結構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44. 檢查軟件產品是否符合需求定義的過程稱為確認測試
45. 需求分析常用工具DFD
46. 索引屬于內模式
47. 在關系數據庫中,用來表示實體之間關系的是二維表
48. 將E-R圖轉換到關系模式時,實體與聯(lián)系都可以表示成關系
49. 希爾排序法屬于插入類排序法
50. 診斷和改正程序中錯誤的工作通常稱為程序調試
51. 問題處理方案的正確而完整的描述稱為算法
52. 白盒測試一般適用于單元測試
53. 數據就是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
54. 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由數據庫系統(tǒng),應用軟件和應用界面組成
55. 數據模型所描述的內容:數據結構,數據操作,數據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