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聽力考試背景知識綜合輔導(十六)

字號:

抽象派(Abstractism)
    定義:
    20世紀以來西方興起的美術思潮和流派,它否定描繪具體物象,主張抽象表現(xiàn)。一般所謂抽象主義,抽象藝術,和抽象派是同義語。它包含兩種類型:以自然現(xiàn)象出發(fā),加以簡約,或抽取其富有表現(xiàn)特徵的因素,形成簡單的、極其概括的形象;不以自然物象為基礎的幾何構成。
    抽象派繪畫興起的原因:
    按照德國藝術史家沃林格(W.Wörringer1881~1965)在《抽象與移情》一書中所言,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移情衝動外,還有一種相反的衝動──抽象,它將客觀物象從變化無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來,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遠的價值。(移情衝動在希臘、羅馬等地中海地區(qū)及溫帶的中國盛行,而抽象衝動在歐亞北方祖先是遊牧民族的地方較盛行。)
    受到工業(yè)﹑科技推動的影響?,F(xiàn)代化的建築和環(huán)境,要求更為概括、精鍊和簡化的藝術形式與之相應;機器運轉的速度、力量、效率,這些對視覺來說是比較抽象的觀念,刺激藝術家去做抽象美創(chuàng)造的嘗試,抽象藝術的產(chǎn)生是對寫實藝術的補充。
    抽象繪畫的原理:
    不以描繪具體物象為目標的抽象畫,通過點、線、色彩、塊面、形體、構圖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fā)人們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
    從原始藝術、中世紀宗教藝術、非洲和大洋洲藝術、東方的書法中吸取養(yǎng)料,也從老莊哲學、佛教禪宗中擇取了適應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和人們心理狀態(tài)的觀念。
    不少抽象派作品表現(xiàn)逃避現(xiàn)實、社會虛無主義的傾向,但也有作品反映了人們未來的憧憬。大多數(shù)的抽象派作品的著眼點在於創(chuàng)造獨特的藝術形式。
    代表畫家:
     康丁斯基(W.Kandinsky,1866~94),抒情抽象派代表畫家,曾是德國表現(xiàn)主義團體「藍騎士」的領導者。代表作《構成第四號(戰(zhàn)爭)》(1911,杜塞爾夫萊茵河西發(fā)里亞藝品收藏室)、《構成第七號習作》(1913,莫斯科Tretyakov畫廊)。
     蒙德里安(P.Mondrian, 1872~1944),幾何抽象派代表畫家,在平面上把橫線和豎線加以結合,形成直角或長方形,並在其中安排紅、黃、藍三原色,但有時也用灰色,是荷蘭風格派(de Stijl)的主將,代表作《黃與藍的構成》(1929)、《百老匯爵士樂》(1942~43,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
     馬列維奇(K.C.Malevich, 1878~1935),俄國構成主義倡導者,也是幾何抽象派畫家,代表作《飛機起飛》(1915,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青色三角形與黑色長方形》(1915)。
     庫波卡(F.Kupka 1871~1957),捷克畫家。運用色彩理論和音樂式和諧造成獨特的幾何風格,例如《繪圖構成主題二》(1911~12,華盛頓國家畫廊)、《垂直線語系習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畫家。運用色彩調和及抽象的手法,創(chuàng)作了許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魚》(1925,油彩加水彩,紙裱在卡紙板上,48.5×68.5cm,漢堡美術館)、《幹道與支道》(1929,油畫,布,83×76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死與火》(1940,油畫,83×67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