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獨具的格薩拉野餐

字號:

陽春三月,我同幾個攝影朋友去格薩拉采風。沿著兩鹽路西行。我們穿行在海拔2000米的山路上。一路上草綠山青,我們的心情被綠意點染,特別舒暢。在彎彎的山路上,人們正在忙碌著著修路。汽車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行駛,四個多小時后,到達巖口鄉(xiāng)政府。鄉(xiāng)黨委謝書記向我們表示歡迎。他簡單地給我們介紹了巖口鄉(xiāng)的概況,說你們今天累了,先休息,明天我給你們當導游,讓你們感受一下彝家的生活和彝鄉(xiāng)的美景。遠離喧囂的城市,寧靜的山鄉(xiāng)之夜催人入夢。一夜好睡。醒時天已大亮。謝書記已在等我們了。
    從住地出發(fā),車行十幾里,到了母山石一個村寨。謝書記說,這個山寨是巖口鄉(xiāng)保存比較好的村寨。汽車到了村頭,太陽從東方升起,天空湛藍,白云飄浮。牛羊從柵欄趕出來,橫板房坐落在村寨里,與紅土地構(gòu)成一幅生動的彝鄉(xiāng)畫卷。我們被彝鄉(xiāng)的美景吸引,拍下了不少照片。
    時近中午,謝書記安排午餐:就地野炊。只見兩個彝族小伙子牽來一只百多斤重的肥大黑山羊,后面跟著一群鄉(xiāng)親,有的背著水,有的背著柴,從坡上走下來,其中一個阿媽手里抱著兩只大紅公雞。在謝書記的吩咐下幾名壯漢抱起幾個大石頭,在一背風無草木處搭起爐灶,架起一口大鐵鍋,當即搬柴點火。一個彝族青年手拿一把牛耳尖刀,在兩個小伙子的幫助下,利索地將羊殺翻,技術之嫻熟,令人驚嘆。不到十幾分鐘,剝皮、開膛破肚便全部收拾利索。彝族同胞按漢族的習慣,用鄉(xiāng)親從村里背來的水,把羊肚羊肉洗得干干凈凈、再用砍柴的斧子將羊肉砍成小塊放入大鐵鍋中。旁邊的老阿媽也把雞收拾得干干凈凈。
    一壯漢用樹枝把雞串起,架起柴,燃起熊熊大火,不一會兒,樹枝串上的雞便在火中烤得吱吱作響??倦u的香味頓時彌漫開來。此時鍋中的全羊湯開始翻滾,鐵鍋邊又貼上了蕎麥粑。于是,羊肉湯的香味,蕎麥粑的清香味,烤雞的香味便飄散開來。熱情的彝族大伯、大媽邀我們“入席”。美麗的阿咪子立即端著彝家人釀造的蕎子酒,唱著祝酒歌,給我們一個個敬酒。雖然我不勝酒力,但盛情難卻,也喝了一大杯。格薩拉野餐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煽诘难蛉鉁?,香酥的烤雞,清香的彝家美酒,好客的彝鄉(xiāng)主人,還有格薩拉的風光都永久地定格在我的鏡頭里,留在我記憶的膠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