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自學考試指定教材沖刺馬哲模擬試卷

字號: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 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哲學傳統(tǒng)是 ( )
    A.中國哲學、埃及哲學、德國哲學 B.中國哲學、希臘哲學、印度哲學
    C.中國哲學、英國哲學、法國哲學 D.中國哲學、俄國哲學、日本哲學
    2.時間的一維性是指它的 ( )
    A.可逆性 B.不可逆性 C.無限性 D.持續(xù)性
    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依據的辯證法原理是 (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爭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4.“激變論”的錯誤在于 ( )
    A.否認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B.否認質變中有量的擴張
    C.否認量變中有部分質變 D.只承認量變不承認質變
    5.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一觀點表明 ( )
    A.只有通過直接經驗才能獲得知識 B.每個人的知識都來自直接經驗
    C.一切知識歸根到底來自直接經驗 D.學習間接經驗是得不到真知的
    6.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包括 ( )
    A.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兩個方面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C.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兩個方面 D.生產關系和生產資料兩個方面
    7.判斷一種生產關系是否先進的根本標志是 ( )
    A.生產資料公有制還是生產資料私有制 B.社會化大生產還是個體小生產
    C.封閉的自然經濟還是開放的市場經濟 D.促進生產力發(fā)展還是阻礙生產力發(fā)展
    8.歷史人物分為杰出人物和反動人物。其中杰出人物 ( )
    A.專指無產階級的偉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專指歷被壓迫階級的政治代表
    C.專指杰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 D.是對歷史發(fā)展起促進作用的偉大人物
    9.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在于 ( )
    A.人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B.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
    C.人有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D.人有意識和抽象思維能力
    10.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確人生意義的關鍵是 ( )
    A.處理好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關系
    B.處理好貢獻和索取的關系
    C.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關系
    D.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系
    11.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是 ( )
    A.世界是否可知的問題 B.世界是否變化的問題
    C.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問題 D.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12.非理性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在于 ( )
    A.夸大了人的感覺經驗的作用 B.夸大了人的思想理論的作用
    C.夸大了人的情感意志的作用 D.夸大了人的邏輯思維的作用
    13.人工智能的出現說明 ( )
    A.機器能像人一樣思維 B.機器可以代替人的思維活動
    C.機器可以全面超過人的思維活動 D.機器可以模擬人類的部分思維活動
    14.因果關系揭示的是 ( )
    A.事物之間前后相繼的關系
    B.事物發(fā)展的內因和外因之間的關系
    C.事物的可能性和現實性之間的關系
    D.前后相繼的現象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15.客觀真理是指 ( )
    A.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
    B.主體對客體的各種反映
    C.真理中包含著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
    D.認識對事物毫無遺漏的全面反映
    16.自然科學屬于生產力范疇,這是因為 ( )
    A.它是對自然界的現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反映
    B.它能把生產力系統(tǒng)的各要素組合成統(tǒng)一整體
    C.它滲透到生產力諸要素中并轉化為物質生產力
    D.它是構成現代生產力系統(tǒng)的最重要的獨立因素
    17.錯誤的社會意識之所以錯誤,主要是由于 ( )
    A.它純粹是主觀臆想,其內容與社會存在無關
    B.它落后于客觀實際,不適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C.它脫離大多數人的覺悟程度,不能被多數人接受
    D.它是對社會存在虛幻的、歪曲的反映
    18.對于無產階級革命來說,促使革命主觀條件成熟的關鍵是 ( )
    A.人民群眾覺悟程度的提高    B.無產階級組織觀念的增強
    C.馬克思主義革命政黨的正確領導 D.廣大人民群眾勝利信心的堅定
    19.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交往是 ( )
    A.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 B.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活動
    C.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形式 D.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20.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質,最根本的是解決好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關系是 ( )
    A.人生觀是世界觀的基礎     B.世界觀是人生觀的一個方面
    C.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D.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價值觀的不同方面
    2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的最主要的區(qū)別是 ( )
    A.發(fā)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 B.強調了意識的穩(wěn)定性
    C.堅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D.堅持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
    22.否認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 ( )
    A.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B.經驗主義觀點
    C.唯心主義觀點   D.唯理主義觀點
    23.“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種觀點是 ( )
    A.形而上學觀點 B.相對主義觀點 C.折衷主義觀點 D.唯物辯證法觀點
    24.偶然性對事物發(fā)展的作用是 ( )
    A.決定事物發(fā)展的根本方向  B.可有可無的
    C.促進或延緩事物的發(fā)展進程 D.加速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5.理性認識的特點是 ( )
    A.間接性和抽象性 B.直接性和形象性
    C.邏輯性和歷史性 D.客觀性和具體性
    26.生產力范疇反映的是 ( )
    A.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B.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C.個人與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 D.個人與勞動資料之間的關系
    27.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 ( )
    A.政治路線 B.思想路線
    C.組織路線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
    28.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 ( )
    A.一切經濟關系的總和 B.一切政治關系的總和
    C.一切思想關系的總和 D.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29.生產關系包括許多內容,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 )
    A.勞動者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形式 B.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C.產品的分配方式      D.產品的交換方式
    30.國家政權屬于 ( )
    A.社會的經濟基礎   B.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
    C.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 D.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筑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下列各項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其他哲學的特點的有 ( )
    A.強調事物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 B.公然聲明自己為無產階級服務
    C.強調人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動作用 D.主張理論來源于實踐又為實踐服務
    E.主張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32.物體的相對靜止是 ( )
    A.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   B.生命的根本條件
    C.物體存在與否的根本條件 D.正確理解事物多樣性的條件
    E.正確理解絕對運動的條件
    33.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表現為 (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不同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不同
    C.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不同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同
    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同
    34.“本質決定現象,現象是本質的?!边@句話的含義有 ( )
    A.現象就是本質     B.本質是現象的根據
    C.本質通過現象表現出來 D.沒有與本質脫離的現象
    E.本質第一性,現象第二性
    35.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表現在 ( )
    A.是否承認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B.是否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C.是否承認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D.是否承認認識是摹寫與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E.是否承認認識是一個辯證發(fā)展過程
    36.真理的客觀性是指 ( )
    A.真理是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存在
    B.真理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
    C.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
    D.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E.真理是由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客體化的精神
    37.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包括兩個方面,它們分別是 ( )
    A.生產關系 B.勞動資料
    C.勞動對象 D.勞動者 E.生產力
    38.生產資料所有制形成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這是因為 ( )
    A.它決定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 B.它決定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C.它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 D.它決定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
    E.它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
    39.下列各項屬于最初的奴隸主階級形成的途徑的有 ( )
    A.由于社會職能的獨立化,氏族首領由社會公仆變成社會主人
    B.通過征服戰(zhàn)爭,用暴力掠奪其他氏族或部落的財產
    C.通過放高利貸,聚斂大量錢財
    D.通過投機生意,賺取大量錢財
    E.由于生產條件優(yōu)越,一些農業(yè)家庭成為富裕家庭
    40.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種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它表現在 ( )
    A.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是截然分開的
    B.人是社會的產物
    C.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
    D.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
    E.人的社會屬性制約人的自然屬性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6分)
    41.簡述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7分)
    42.簡述實踐的含義、特點和基本形式。(7分)
    43.簡述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6分)
    44.簡述個人價值實現的條件和途徑。(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說明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及堅持這一原理的意義。(12分)
    46.用整體和部分關系的原理,說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應怎樣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系。(12分)
    47.試述社會主義社會改革的特點。(12分)
    參 考 答 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B 3.C 4.A 5.C 6.B 7.D 8.D 9.A 10.B
    11.D 12.C 13.D 14.D 15.C 16.C 17.D 18.C 19.A 20.C
    21.A 22.C 23.D 24.C 25.A 26.A 27.D 28.D 29.B 30.B
    二、多項選擇題
    31.BD 32.ABDE 33.DE 34.BCE 35.CDE
    36.CD 37.AE 38.ACE 39.AE 40.BCDE
    三、簡答題
    41.答:(1)物質運動只有在時間和空間中才能進行,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它的突出特點是一維性,即不可逆性??臻g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和伸張性,它的特征是三維性。(3分)
    (2)物質運動與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離的。物質客體不論多么大或者多么小,其過程不論多么長或多么短,總離不開時間和空間。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么也沒有,而運動著的物質只能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2分)
    (3)時間和空間也不能脫離運動著的物質。離開運動著的物質,時間和空間就是空無,是神秘的、不可想像的東西,對時間和空間的把握和測定離不開物質運動。(2分)
    42.答(1)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1分)
    (2)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客觀性,實踐是客觀的感性物質活動;第二,能動性,實踐是主體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第三,社會歷史性,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3分)
    (3)實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三種基本形式:第一,生產實踐,它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第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它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活動;第三,科學實驗,它是從生產實踐中分化出來的嘗試性、探索性的實踐活動。(3分)
    43.答:(1)社會心理是社會意識的低級層次,它是特定階級、民族、社會集團或其他特定環(huán)境中的人群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發(fā)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統(tǒng)的社會意識,表現為人們的情感、情緒、愿望、要求、風俗、習慣、傳統(tǒng)、自發(fā)傾向和社會風氣等之中。思想體系是社會意識的高級層,亦稱社會意識形式,它以相對穩(wěn)定的形式反映社會存在,具有系統(tǒng)化、抽象化的特點。(3分)
    (2)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首先,社會心理是思想體系的原料倉庫,它為思想體系的形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離開社會心理,便不能直接形成思想體系。其次,思想體系是社會心理的集中、概括、提煉和升華。在社會心理的基礎上形成的思想體系反過來又對社會心理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只有發(fā)揚先進的思想體系,并用它們去指導和影響社會心理,才能優(yōu)化社會心理,提高人們的社會意識水平。(3分)
    44.答:(1)無論是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還是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
    些條件可分為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1分)
    (2)主觀條件是指個人的機體素質和所具備的知識、技能,以及個人的意志、品質等。(1分)
    (3)客觀條件是指個人所處的客觀的社會環(huán)境和機遇。社會環(huán)境包括社會需要和社會所能提供給人們去實現其自身價值的各種條件和手段。機遇是指個人價值在實現過程中出現的某種偶然性。(2分)
    (4)個人價值實現的途徑是社會實踐。個人價值在實現以前只是潛在價值,只是一種可能性。要使?jié)撛诘膬r值變?yōu)楝F實的價值,把可能轉化為現實,就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一個脫離社會實踐的人,是什么價值也實現不了的。(2分)
    四、論述題
    45.答:(1)堅持實踐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就是在真理標準問題上堅持辯證法。實踐標準的絕對性、確定性是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此外沒有別的標準;無限發(fā)展著的實踐對一切認識都能做出確定的檢驗。實踐標準的相對性、不確定性是指: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對現有理論都做出確定性的檢驗;經一定歷史條件的實踐證實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對近似的正確性,還需要繼續(xù)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6分)
    (2)堅持實踐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就要反對實踐標準方面的片面性觀點。如果片面夸大實踐標準的絕對性、確定性,否認實踐標準的相對性、不確定性,就會把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證明了真理視為不再發(fā)展的終極真理,從而陷入形而上學絕對主義的泥坑。如果片面夸大實踐標準的相對性、不確定性,否認實踐標準的絕對性、確定性,就會從根本上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否認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抹殺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最后必然導致相對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6分)
    46.答:(1)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是:第一,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離開部分就不存在整體。另一方面,部分離不開整體,離開整體的部分就失去其原來的意義。第二,整體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按一定聯(lián)系結合在一起的,優(yōu)化的系統(tǒng)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第三,整體和部分相互作用。整體對部分起支配、決定作用;各個部分也有其相對獨立性,反作用于整體。(6分)
    (2)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系。首先,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局部要服從全局,反對片面強調局部而不顧全局,更要反對以局部利益損害全局利益的分散主義傾向。同時,在著眼于全局的前提下,還要考慮和照顧到局部,承認局部的相對獨立性和一定的重要作用,調動局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反對片面強調全局利益的傾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把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結合起來,立足全局,統(tǒng)籌兼顧,才能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勝利。(6分)
    47.答:(1)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主動的、自覺的,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的改革是被動的、自發(fā)的,統(tǒng)治階級往往是在被統(tǒng)治階級強烈反抗的條件下,不得已而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進行某些調整。(4分)
    (2)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fā),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而進行的,有廣闊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改革,雖然也能滿足群眾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從根本上說是從剝削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為了維護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而進行的,因而不能廣泛地喚起民眾,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4分)
    (3)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范圍內,使各種矛盾不斷得到解決;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的改革,則只能暫時緩和一下社會矛盾,但不能在舊社會制度本身的范圍內最后解決它的固有矛盾。(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