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學院:追求大氣

字號:

北大法學院:追求大氣
    ● 北大新聞網
    “追求大氣”——這是法學院對本科教學特色的概括。
    “大氣”涵蓋了多方面的內容:承擔歷史使命,關心中國問題,素質學術并重,全面培養(yǎng)人才。
    “追求大氣”也是法學院對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法學院主管教學的沈巋副院長說:“從培養(yǎng)目標的角度來講,我們要讓學生基本掌握法律人的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希望他們具備廣闊的視野、博大的胸懷,還有跨專業(yè)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他表示,希望法學院的學生將來能夠“在不同的行業(yè)中都成為頂尖人才”,并具備相應的“批評能力、反思能力、前瞻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法學院在本科教學中特別注重讓學生打好基礎,注重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北大法學院建于1999年6月,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京師大學堂的法科。目前已成為全國頂尖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中國法學教育與研究基地,并確定了在2015年前后成為亞洲好的法學院之一并進入世界一流法學院行列。
    淡化專業(yè) 打好基礎
    “我們不希望學生在本科階段就過多地局限或偏重于專業(yè)知識,他們應該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所以我們是不分專業(yè)的”,沈老師介紹說。
    不分專業(yè)會不會產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況,后各方面都學不精?
    對于這個問題,沈老師回答:“法律涉及面廣,即使在學校學得很精,實際應用起來還是會碰到很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過早地專注于一個特定的法律領域,反倒會限制學生的視野,本科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知識結構以及學習、組織、應變等方面的能力。
    沈老師還介紹說,法學院強調基本理論的學習,而不是片面地教授應用性、技術性的課程;重視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比如在法學理論的教學中兼顧社會學、經濟學的知識和方法,在憲法、行政法的教學中融入行政管理、政治學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跨院系學習,選修雙學位,鼓勵學生關注國際的學術討論,希望學生能夠有一個比較廣的知識面。
    這種不分專業(yè)、重視基礎的教育模式卓有成效。“很多國外的法律院校對我們法學院的學生是很欣賞的,認為我們學生的能力比較強,能夠很快地融入到國際的學術脈絡中去?!鄙蚶蠋熣f。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前年的‘理律杯’北大法學院得了第二名”。法學院的學生于海杰介紹起法學院的課外活動來如數(shù)家珍。每年法學院都要參加“理律杯”、JESSUP、“貿仲杯”這三場大型比賽,這些比賽的學術氣氛很濃,基于具體案例,比賽雙方分別闡述自己的分析、觀點等。另外,于海杰還介紹:“院學生會每年都會與其他學校的法學院聯(lián)合開展模擬法庭的比賽,平時課堂學習中也會組織模擬法庭;法學院還有自己的辯論隊?!?BR>    沈老師在談到本科教學另一個特色“理論聯(lián)系實踐”時表示,法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學院也會聯(lián)系一些律師事務所資助學生參加各種國內、國際的比賽。在第四屆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大賽中國賽區(qū)選拔賽中,北大法學院代表隊奪得中國賽區(qū)冠軍,同時囊括了“佳論文獎”和“佳辯手獎”。
    法學院還開展了“診所教育”,這是由學院老師開的一門教授法律實務的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規(guī)范的訓練,比如教授法律相關文書的寫作、分析案例、講解一些實際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技巧等。沈老師表示:“與英美國家的診所教育比起來,我們講授的內容比較多,實戰(zhàn)的機會比較少。這門課正在不斷地發(fā)展和改進?!?BR>    開展就業(yè)指導
    法學院把學生的就業(yè)也視為教學管理的一部分,并且建立了就業(yè)指導辦公室,針對市場需求對本科生進行就業(yè)指導和相關培訓。
    沈老師主要從四個方面介紹了情況:一是學院主動利用廣大的校友網絡聯(lián)系用人單位,如律師事務所、公司、公檢法和政府部門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用人信息;二是學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薦優(yōu)秀畢業(yè)生,直接建立輸送渠道;三是安排用人單位與學生的見面會;四是開設“法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面向畢業(yè)生,邀請成功職業(yè)人士進行系列講座,06-07學年的講座涉及“備戰(zhàn)公務員考試”、“公司法務從業(yè)要求”、“律所從業(yè)要求”、“面試技巧培訓”等多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