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
(一) 社會經濟制度的更替
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表現為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在人類社會的歷,相繼出現了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
(二)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guī)律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表現為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推動社會經濟制度變革最根本的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是決定生產關系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改變自身的性質,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guī)律。
二、社會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
(一)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
社會經濟形態(tài)是指社會經濟活動的聯結方式,包括聯結社會各經濟主體的方式、聯結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方式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社會經濟活動的方式。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至今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自然經濟是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經濟形態(tài)。在自然經濟下,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家庭或經濟單位(如原始公社、封建莊園等)本身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因而生產的主體與消費的主體具有一致性。每個家庭或經濟單位,利用自身的經濟條件,幾乎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產品,各經濟主體之間不存在勞動的交流。原始社會的經濟是比較完全的自然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雖然商品經濟已經產生并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從整個社會經濟來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經濟。
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tài),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統(tǒng)一。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第一,社會分工,它決定了生產者或生產單位之間必須進行產品的相互交換。這是生產力方面的條件。第二,生產資料和產品歸不同的所有者所有。它意味著各經濟單位是不同的利益主體,因而它們之間的產品交流必須采取等價有償的方式進行。這是生產關系方面的條件。
商品交換實質上是不同所有者之間的產品所有權即利益的轉換,所以,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蓋的社會生產關系。
(二)商品經濟的兩個發(fā)展階段
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經歷了簡單商品經濟和發(fā)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簡單商品經濟又稱小商品經濟,它以生產資料個體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發(fā)達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而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fā)達階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都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方式,成為聯結各經濟主體的紐帶,成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平臺。
從自然經濟發(fā)展到商品經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商品經濟從萌芽發(fā)展到簡單商品經濟,再進一步發(fā)展到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又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商品經濟既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又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商品經濟的充分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
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切社會財富、包括人的勞動力都成為商品;商品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最普遍、最基本的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經濟有以下特征:其一,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其二,與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關系相結合;其三,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資本家的需要即資本的增殖。
三、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關于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1、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的二因素或兩種屬性是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里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使用價值是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價值和使用價值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1)價值和使用價值統(tǒng)一性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存于一個商品體中;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而價值是使用價值交換進行量的比較的基礎;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2)價值和使用價值矛盾性表現在:二者相互對立、相互排斥。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永恒的范疇;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相互交換勞動。使用價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疇;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是歷史的范疇。買賣雙方不能同時既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又獲得商品的價值。(3),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只有通過商品的買賣才能得到解決。
2、價值凝結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現出來就必須借助交換價值這一形式。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和比例。價值和交換價值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3、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生產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形式的勞動;抽象勞動是撇開了勞動的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的人類勞動。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其統(tǒng)一性表現在它們不是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而是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或兩重屬性。其矛盾性表現在,具體勞動是勞動的自然屬性,反映著人與自然的關系;抽象勞動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反映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價值。
(二)商品價值與價值量
1、商品的價值量就是凝結在商品里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數量。衡量勞動量的標準是勞動時間。但它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時間。
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它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
2、生產商品的勞動有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區(qū)別。簡單勞動是指不須經過專門的訓練和培養(yǎng),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復雜勞動是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和培養(yǎng),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才能從事的勞動。在同樣的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是簡單勞動的倍數。這種倍數的確定,是在商品交換在自然形成的。
所以,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去衡量商品的價值量時,需要將復雜勞動還原為簡單勞動,或者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當然,這種還原是在商品交換中自發(fā)地完成的。
(三)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是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效率。用公式表示為: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勞動時間。所以,勞動生產率可以表示為: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使用價值)數量,或者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同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
在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的前提下、個別企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到高于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意味著: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的數量增多、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價值的量增多、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價值量不變。
勞動生產率高低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主要有: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熟練程度,生產過程中的分工和協作的合理程度,生產管理的效能,生產的適度規(guī)模,以及自然資源的豐度等。
(四)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1、私人勞動是指勞動的私人屬性,即由于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所以勞動的過程由私人控制,勞動的成果歸私人占有。社會勞動是指勞動的社會屬性,即由于存在社會分工,因而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2、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具體表現為:由于每個商品生產者不可能確切、完全地知道社會的需要,因而他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或不能全部銷售出去,得到社會的認可。
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過商品交換。
3、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該矛盾之所以是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它是商品和商品生產一切矛盾如價值與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時間的根源;其二,它決定著商品生產產生、發(fā)展的全過程;其三,它決定著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關于貨幣
(一)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完成形成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作用的必然結果。從產生過程看,貨幣是商品的價值形式(即交換價值)不斷演進的結果。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完成形式。
貨幣的產生,使一切商品的價值有了一個相對同一的表現形式,也使商品內在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矛盾,外在地表現為貨幣(代表價值)和商品(代表使用價值)的矛盾。這種變化,一方面有利于商品交換;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商品買賣脫節(jié)的可能性,促使危機爆發(fā)。
(二)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1、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其含義包括:其一,貨幣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基本屬性;其二,貨幣有自身的特性,即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
2、貨幣職能是貨幣特性的具體表現。貨幣的職能有:其一,價值尺度。價值尺度是指貨幣是衡量一切商品價值的標準。但它是外在的尺度;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貨幣之所以能夠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是因為它自己有價值;貨幣履行該職能時,只需要觀念或想象中的貨幣,而非現實的貨幣。
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現就是價格。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商品價值與貨幣價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商品價格=商品價值/貨幣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價格的因素還有供求關系、國家政策等。(價值與價格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價值是價格的內容和物質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但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會有價格;但有價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例如土地、股票。)
貨幣的計量單位,如人民幣的元、角、分等,就是價格標準。它通常由國家規(guī)定。
其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執(zhí)行該職能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貨幣。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一方面促進了商品交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買與賣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分離,加大了爆發(fā)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其三,貯藏手段。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來。執(zhí)行該職能的貨幣從本質上講必須是現實的、足值的金屬貨幣。在現實生活中,在幣值穩(wěn)定的情況下,銀行儲蓄存款可以成為貨幣通行的貯藏方式。但貨幣金屬貨幣的貯藏能夠起到自發(fā)調節(jié)貨幣流通量的作用,而紙幣的儲蓄則不能。
其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貨幣在商品賒銷、清償債務、交付賦稅、支付租金以及發(fā)放工資時所履行的職能。貨幣履行支付手段,意味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貨交易模式被“先交貨后付錢”的模式所取代。此舉在促進商品交換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商品買賣的矛盾。
其五,世界貨幣。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在世界范圍內履行貨幣的職能。
在上述5大職能中,前2項職能被馬克思界定為貨幣最基本的職能。
(三)貨幣的形式:紙幣和信用貨幣
紙幣是由國家發(fā)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貨幣在執(zhí)行流通職能時的特點,構成紙幣產生的基本條件。歷史地考察,紙幣是繼實物貨幣、貴金屬貨幣、鑄幣之后產生的一種重要的貨幣形式。從本質上講,紙幣不具有價值。
信用貨幣是指由銀行發(fā)行的、能夠代替貨幣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的價值憑證。如銀行券、信用卡、電子貨幣、支票、匯票、期票等。
(四)貨幣流通規(guī)律
該規(guī)律的內容是: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為:
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商品數量×商品單價)/單位貨幣流通速度。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有部分債權、債務可以相互抵消而無須現實的貨幣支付,所以該公式表現為: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商品數量×商品單價)—賒賣商品延期支付價格總額+到期支付價格總額—相互抵消的支付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五)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是在現代紙幣流通條件下出現的兩種經濟現象。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fā)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從而引發(fā)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通貨緊縮是指紙幣的發(fā)行量少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從而引發(fā)的紙幣升值、物價下跌的現象。
國際上普遍采取的衡量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現象的指標,是消費價格總指數。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對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造成嚴重危害。嚴重的通貨膨脹會引起社會收入和國民財富的再分配,擾亂價格體系、扭曲資源配置,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出現混亂;嚴重的通貨緊縮會使可利用資源閑置浪費,經濟萎縮,失業(yè)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發(fā)社會和政治問題。所以,防止和消除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實現物價總水平的穩(wěn)定,是國家財政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于價值規(guī)律
(一)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依據商品的價值實行等價交換。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二)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
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價格根據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種價格與價值不一致的現象不僅不是對價值規(guī)律的否定,而且恰好是價值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的表現形式。理由在于:(1)深入地看,價格歸根到底由價值決定的,價格的波動受到價值的制約。(2)全面地看,價格的上漲部分與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價格與價值具有一致性。
(三)市場機制
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的,或者說市場機制是價值規(guī)律的外在表現形式。所謂市場機制,就是價格、競爭、供求等市場要素的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機制對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調節(jié),稱為市場調節(jié)。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競爭、供求等市場要素的相互作用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例如價格與供求關系之間就存在互動的關系。一方面,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揚時,其供給會增加,其需求會減少;而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下跌時,其供給會減少,需求會增加。另一方面,當某種商品的供給大于需求時,其價格會下跌;而當它的需求大于供給時,其價格則會上揚。
(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有:價值、商品供求狀況、貨幣價值和政府的政策。其中價值是價格形成的基礎。)
(四)價值規(guī)律的主要作用
(1)自發(fā)調節(jié)生產要素在社會各部門之間的分配(調節(jié)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完善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生產者提高生產經營效率);(3)使商品生產者優(yōu)勝劣汰甚至兩極分化(形成經濟活動中的優(yōu)勝劣汰,產生市場經濟中公平與效率的矛盾)。
(五)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
凡是有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地方,價值規(guī)律就存在并發(fā)生作用。它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客觀性。在影響和制約商品經濟的經濟規(guī)律中,價值規(guī)律支配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全過程,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
關于勞動價值論的意義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
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理論是在手工業(yè)過渡到機器大工業(yè)后,即工業(yè)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當時的經濟結構以工農業(yè)物質生產為主,非物質生產比重較低;科學技術水平低下,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占有優(yōu)勢。所以,馬克思的考察以產業(yè)資本為主,著重研究的是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
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和發(fā)展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完整體系,回答了:為什么勞動要轉化為價值,是什么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又怎樣創(chuàng)造價值的問題。它彌補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的缺陷,賦予了它新的、科學的內容。這一理論是馬克思全部經濟理論的基礎,因而掌握它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二)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1)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馬克思之后的一百多年來,科學進步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飛速發(fā)展,現代市場經濟運行范圍不斷擴大,使得當代社會面貌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產業(yè)結構方面,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比重下降,服務型產業(yè)的種類增加、比重上升,它們構成為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勞動的形態(tài)方面,科技型勞動、管理型勞動等非直接生產型勞動的種類越來越多,作用越來越大;在勞動成果即商品的形態(tài)方面,出現了“軟件”等智力型產品,它們與過去的商品相比具有不同的物質屬性。
因此,我們必須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一是要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種類的認識,當代社會里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種類在增加,生產是由許多勞動者的分工合作完成的,不只局限于工人的直接生產勞動,還包括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勞動和管理工作者的管理勞動;其二,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領域在拓展,即從物質生產領域向一些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不只局限于物質生產領域,還包括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勞動。所以,我們應當充分認識科學研究等勞動形態(tài)在價值創(chuàng)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從而深化對這一理論的認識并將它與時俱進地推向前進。
(2)正確認識價值創(chuàng)造和財富生產的關系
財富或使用價值是生產的物質內容,它除了包含人類的勞動之外,還包含自然物質;而價值是不包含自然物質的,它只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財富的生產并不一定是同比例增長的,財富的增長與生產力水平及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價值的增長不一定與財富的增長成正比。財富就是物品,就是使用價值,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可以說都是財富。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價值創(chuàng)造和財富生產既有聯系,也有區(qū)別。歷史地看,人類的一切勞動,都是財富生產,也就是說,它是與人類社會并存的范疇;而價值創(chuàng)造則只有在商品經濟中才會發(fā)生,是歷史范疇。
在商品經濟中,二者的關系類似于價值、使用價值的關系。一方面,生產價值必須首先生產使用價值,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但另一方面,二者也有區(qū)別。例如,在勞動生產率變化的情況下,它們的變化并不總是同比例的;又如,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必須經過交換,受眾多社會因素的影響;而財富則不然。此外,財富可以由自然物質構成,而價值只有通過人類勞動的創(chuàng)造。
(一) 社會經濟制度的更替
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表現為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在人類社會的歷,相繼出現了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
(二)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guī)律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表現為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推動社會經濟制度變革最根本的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是決定生產關系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改變自身的性質,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guī)律。
二、社會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
(一)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
社會經濟形態(tài)是指社會經濟活動的聯結方式,包括聯結社會各經濟主體的方式、聯結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方式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社會經濟活動的方式。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至今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自然經濟是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經濟形態(tài)。在自然經濟下,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家庭或經濟單位(如原始公社、封建莊園等)本身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因而生產的主體與消費的主體具有一致性。每個家庭或經濟單位,利用自身的經濟條件,幾乎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產品,各經濟主體之間不存在勞動的交流。原始社會的經濟是比較完全的自然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雖然商品經濟已經產生并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從整個社會經濟來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經濟。
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tài),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統(tǒng)一。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第一,社會分工,它決定了生產者或生產單位之間必須進行產品的相互交換。這是生產力方面的條件。第二,生產資料和產品歸不同的所有者所有。它意味著各經濟單位是不同的利益主體,因而它們之間的產品交流必須采取等價有償的方式進行。這是生產關系方面的條件。
商品交換實質上是不同所有者之間的產品所有權即利益的轉換,所以,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蓋的社會生產關系。
(二)商品經濟的兩個發(fā)展階段
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經歷了簡單商品經濟和發(fā)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簡單商品經濟又稱小商品經濟,它以生產資料個體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發(fā)達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而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fā)達階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都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方式,成為聯結各經濟主體的紐帶,成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平臺。
從自然經濟發(fā)展到商品經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商品經濟從萌芽發(fā)展到簡單商品經濟,再進一步發(fā)展到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又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商品經濟既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又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商品經濟的充分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
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切社會財富、包括人的勞動力都成為商品;商品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最普遍、最基本的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經濟有以下特征:其一,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其二,與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關系相結合;其三,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資本家的需要即資本的增殖。
三、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關于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1、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的二因素或兩種屬性是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里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使用價值是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價值和使用價值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1)價值和使用價值統(tǒng)一性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存于一個商品體中;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而價值是使用價值交換進行量的比較的基礎;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2)價值和使用價值矛盾性表現在:二者相互對立、相互排斥。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永恒的范疇;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相互交換勞動。使用價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疇;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是歷史的范疇。買賣雙方不能同時既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又獲得商品的價值。(3),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只有通過商品的買賣才能得到解決。
2、價值凝結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現出來就必須借助交換價值這一形式。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和比例。價值和交換價值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3、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生產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形式的勞動;抽象勞動是撇開了勞動的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的人類勞動。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其統(tǒng)一性表現在它們不是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而是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或兩重屬性。其矛盾性表現在,具體勞動是勞動的自然屬性,反映著人與自然的關系;抽象勞動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反映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價值。
(二)商品價值與價值量
1、商品的價值量就是凝結在商品里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數量。衡量勞動量的標準是勞動時間。但它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時間。
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它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
2、生產商品的勞動有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區(qū)別。簡單勞動是指不須經過專門的訓練和培養(yǎng),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復雜勞動是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和培養(yǎng),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才能從事的勞動。在同樣的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是簡單勞動的倍數。這種倍數的確定,是在商品交換在自然形成的。
所以,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去衡量商品的價值量時,需要將復雜勞動還原為簡單勞動,或者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當然,這種還原是在商品交換中自發(fā)地完成的。
(三)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是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效率。用公式表示為: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勞動時間。所以,勞動生產率可以表示為: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使用價值)數量,或者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同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
在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的前提下、個別企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到高于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意味著: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的數量增多、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價值的量增多、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價值量不變。
勞動生產率高低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主要有: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熟練程度,生產過程中的分工和協作的合理程度,生產管理的效能,生產的適度規(guī)模,以及自然資源的豐度等。
(四)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1、私人勞動是指勞動的私人屬性,即由于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所以勞動的過程由私人控制,勞動的成果歸私人占有。社會勞動是指勞動的社會屬性,即由于存在社會分工,因而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2、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具體表現為:由于每個商品生產者不可能確切、完全地知道社會的需要,因而他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或不能全部銷售出去,得到社會的認可。
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過商品交換。
3、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該矛盾之所以是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它是商品和商品生產一切矛盾如價值與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時間的根源;其二,它決定著商品生產產生、發(fā)展的全過程;其三,它決定著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關于貨幣
(一)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完成形成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作用的必然結果。從產生過程看,貨幣是商品的價值形式(即交換價值)不斷演進的結果。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完成形式。
貨幣的產生,使一切商品的價值有了一個相對同一的表現形式,也使商品內在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矛盾,外在地表現為貨幣(代表價值)和商品(代表使用價值)的矛盾。這種變化,一方面有利于商品交換;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商品買賣脫節(jié)的可能性,促使危機爆發(fā)。
(二)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1、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其含義包括:其一,貨幣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基本屬性;其二,貨幣有自身的特性,即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
2、貨幣職能是貨幣特性的具體表現。貨幣的職能有:其一,價值尺度。價值尺度是指貨幣是衡量一切商品價值的標準。但它是外在的尺度;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貨幣之所以能夠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是因為它自己有價值;貨幣履行該職能時,只需要觀念或想象中的貨幣,而非現實的貨幣。
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現就是價格。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商品價值與貨幣價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商品價格=商品價值/貨幣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價格的因素還有供求關系、國家政策等。(價值與價格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價值是價格的內容和物質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但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會有價格;但有價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例如土地、股票。)
貨幣的計量單位,如人民幣的元、角、分等,就是價格標準。它通常由國家規(guī)定。
其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執(zhí)行該職能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貨幣。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一方面促進了商品交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買與賣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分離,加大了爆發(fā)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其三,貯藏手段。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來。執(zhí)行該職能的貨幣從本質上講必須是現實的、足值的金屬貨幣。在現實生活中,在幣值穩(wěn)定的情況下,銀行儲蓄存款可以成為貨幣通行的貯藏方式。但貨幣金屬貨幣的貯藏能夠起到自發(fā)調節(jié)貨幣流通量的作用,而紙幣的儲蓄則不能。
其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貨幣在商品賒銷、清償債務、交付賦稅、支付租金以及發(fā)放工資時所履行的職能。貨幣履行支付手段,意味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貨交易模式被“先交貨后付錢”的模式所取代。此舉在促進商品交換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商品買賣的矛盾。
其五,世界貨幣。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在世界范圍內履行貨幣的職能。
在上述5大職能中,前2項職能被馬克思界定為貨幣最基本的職能。
(三)貨幣的形式:紙幣和信用貨幣
紙幣是由國家發(fā)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貨幣在執(zhí)行流通職能時的特點,構成紙幣產生的基本條件。歷史地考察,紙幣是繼實物貨幣、貴金屬貨幣、鑄幣之后產生的一種重要的貨幣形式。從本質上講,紙幣不具有價值。
信用貨幣是指由銀行發(fā)行的、能夠代替貨幣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的價值憑證。如銀行券、信用卡、電子貨幣、支票、匯票、期票等。
(四)貨幣流通規(guī)律
該規(guī)律的內容是: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為:
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商品數量×商品單價)/單位貨幣流通速度。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有部分債權、債務可以相互抵消而無須現實的貨幣支付,所以該公式表現為: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商品數量×商品單價)—賒賣商品延期支付價格總額+到期支付價格總額—相互抵消的支付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五)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是在現代紙幣流通條件下出現的兩種經濟現象。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fā)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從而引發(fā)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通貨緊縮是指紙幣的發(fā)行量少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從而引發(fā)的紙幣升值、物價下跌的現象。
國際上普遍采取的衡量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現象的指標,是消費價格總指數。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對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造成嚴重危害。嚴重的通貨膨脹會引起社會收入和國民財富的再分配,擾亂價格體系、扭曲資源配置,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出現混亂;嚴重的通貨緊縮會使可利用資源閑置浪費,經濟萎縮,失業(yè)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發(fā)社會和政治問題。所以,防止和消除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實現物價總水平的穩(wěn)定,是國家財政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于價值規(guī)律
(一)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依據商品的價值實行等價交換。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二)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
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價格根據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種價格與價值不一致的現象不僅不是對價值規(guī)律的否定,而且恰好是價值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的表現形式。理由在于:(1)深入地看,價格歸根到底由價值決定的,價格的波動受到價值的制約。(2)全面地看,價格的上漲部分與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價格與價值具有一致性。
(三)市場機制
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的,或者說市場機制是價值規(guī)律的外在表現形式。所謂市場機制,就是價格、競爭、供求等市場要素的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機制對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調節(jié),稱為市場調節(jié)。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競爭、供求等市場要素的相互作用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例如價格與供求關系之間就存在互動的關系。一方面,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揚時,其供給會增加,其需求會減少;而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下跌時,其供給會減少,需求會增加。另一方面,當某種商品的供給大于需求時,其價格會下跌;而當它的需求大于供給時,其價格則會上揚。
(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有:價值、商品供求狀況、貨幣價值和政府的政策。其中價值是價格形成的基礎。)
(四)價值規(guī)律的主要作用
(1)自發(fā)調節(jié)生產要素在社會各部門之間的分配(調節(jié)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完善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生產者提高生產經營效率);(3)使商品生產者優(yōu)勝劣汰甚至兩極分化(形成經濟活動中的優(yōu)勝劣汰,產生市場經濟中公平與效率的矛盾)。
(五)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
凡是有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地方,價值規(guī)律就存在并發(fā)生作用。它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客觀性。在影響和制約商品經濟的經濟規(guī)律中,價值規(guī)律支配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全過程,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
關于勞動價值論的意義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
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理論是在手工業(yè)過渡到機器大工業(yè)后,即工業(yè)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當時的經濟結構以工農業(yè)物質生產為主,非物質生產比重較低;科學技術水平低下,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占有優(yōu)勢。所以,馬克思的考察以產業(yè)資本為主,著重研究的是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
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和發(fā)展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完整體系,回答了:為什么勞動要轉化為價值,是什么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又怎樣創(chuàng)造價值的問題。它彌補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的缺陷,賦予了它新的、科學的內容。這一理論是馬克思全部經濟理論的基礎,因而掌握它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二)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1)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馬克思之后的一百多年來,科學進步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飛速發(fā)展,現代市場經濟運行范圍不斷擴大,使得當代社會面貌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產業(yè)結構方面,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比重下降,服務型產業(yè)的種類增加、比重上升,它們構成為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勞動的形態(tài)方面,科技型勞動、管理型勞動等非直接生產型勞動的種類越來越多,作用越來越大;在勞動成果即商品的形態(tài)方面,出現了“軟件”等智力型產品,它們與過去的商品相比具有不同的物質屬性。
因此,我們必須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一是要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種類的認識,當代社會里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種類在增加,生產是由許多勞動者的分工合作完成的,不只局限于工人的直接生產勞動,還包括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勞動和管理工作者的管理勞動;其二,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領域在拓展,即從物質生產領域向一些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不只局限于物質生產領域,還包括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勞動。所以,我們應當充分認識科學研究等勞動形態(tài)在價值創(chuàng)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從而深化對這一理論的認識并將它與時俱進地推向前進。
(2)正確認識價值創(chuàng)造和財富生產的關系
財富或使用價值是生產的物質內容,它除了包含人類的勞動之外,還包含自然物質;而價值是不包含自然物質的,它只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財富的生產并不一定是同比例增長的,財富的增長與生產力水平及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價值的增長不一定與財富的增長成正比。財富就是物品,就是使用價值,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可以說都是財富。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價值創(chuàng)造和財富生產既有聯系,也有區(qū)別。歷史地看,人類的一切勞動,都是財富生產,也就是說,它是與人類社會并存的范疇;而價值創(chuàng)造則只有在商品經濟中才會發(fā)生,是歷史范疇。
在商品經濟中,二者的關系類似于價值、使用價值的關系。一方面,生產價值必須首先生產使用價值,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但另一方面,二者也有區(qū)別。例如,在勞動生產率變化的情況下,它們的變化并不總是同比例的;又如,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必須經過交換,受眾多社會因素的影響;而財富則不然。此外,財富可以由自然物質構成,而價值只有通過人類勞動的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