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闡明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
(1)量變和質變是辯證的統(tǒng)一。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第三,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事物的運動、變化和展就是通過量變和質變表現出來的。
(2)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① 把我國建設成一個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國搞建設,不能急于求成。必須實干苦干,穩(wěn)步前進,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等方面進行長期的量的積累。② 而當事物經過量變的準備而面臨質的飛躍時,要敢于并善于抓住機遇,推動事物走向新的階段、躍向新的臺階。急躁冒進,會欲速則不達;過于保守,又會坐失良機,推遲發(fā)展進程。③ 只有二者辯證結合起來,才能早日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
2.試述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區(qū)別并說明怎樣正確對待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外國文化。
(1)辯證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進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形而上學否定觀認為,否定不是事物的我否定,而是外力強加于事物的。
(2)辯證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和聯系的環(huán)節(jié)。第一,否定是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事物的發(fā)展是通過否定實現的。沒有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就沒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就沒有發(fā)展。第二,否定是聯系的環(huán)節(jié)。新事物是在舊事物中生長起來的,它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保留了其中積極的因素,辯證的否定又把新舊事物聯系起來。形而上學否定觀認為,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消滅,是發(fā)展的中斷。
(3)作為發(fā)展環(huán)節(jié)與聯系環(huán)節(jié)之統(tǒng)一的辯證的否定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又保留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辯證的否定是包含著肯定的否定,是連續(xù)性和非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形而上學否定觀認為,否定是絕對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全盤拋棄。
(4)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反對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具有重要意義。 ① 對待歷史文化遺產,要采取批判地繼承的態(tài)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義的糟粕,吸取其精華,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必須反對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同時也要反對全盤肯定傳統(tǒng)文化的復古主義。 ②對待外國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的態(tài)度。在對外開放中,要積極吸收外國文化中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國資產階級腐朽的、沒落的東西。必須反對閉關自守、盲目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同時也要反對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錯誤傾向。
3.運用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tǒng)一的原理,闡明怎樣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
(1)由于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事物的發(fā)展經過兩次否定,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① 否定之否定階段克服了前兩個階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兩個階段的積極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級的新內容,因而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② 否定之否定階段重復肯定階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發(fā)點,使事物發(fā)展過程呈現出周期性,因而事物的發(fā)展道路是曲折的。③ 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這一原理對我們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我們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充滿必勝的信心。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社會主義必然最后戰(zhàn)勝資本主義,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一定會取得成功。要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要被一時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因暫時的挫折而動搖。
(3)我們要準備走曲折的道路,有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準備。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各種困難,遭受各種挫折。我們要充分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反對看不到我們事業(yè)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缺乏克服困難的精神準備的盲目樂觀的傾向,在曲折的斗爭中開辟前進的道路。
4.試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關于人的認識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的理論。思想路線是哲學路線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化,即作為指導思想而體現于實際工作各個方面的哲學路線。思想路線和認識路線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這條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是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最精練、最簡要的概括。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 實事求是。黨的思想路線也簡稱為: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唯物主義認識路線,表現在實際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具體化為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3)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實踐論。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就是尊重實踐,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和群眾的實踐活動作為黨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fā)點。為了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實際工作中貫徹理論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路線。
(4)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能動的反映論,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尊重客觀規(guī)律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理論依據。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根本要求和目的,就是要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上,更好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而不是舊唯物主義的機械的反映論。)
(5)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人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證明。同時,通過實踐檢驗真理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發(fā)展真理的過程。黨的思想路線正是體現了通過實踐發(fā)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6)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根據。歷史的經驗證明,黨的思想路線是否正確,是否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指導,關系到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成敗。貫徹黨的思想路線,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1)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關于人的認識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黨的思想路線的關系
2)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
3)實踐論的唯物主義
4)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
5)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6)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根據。
5.試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關系。
(l)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認為人的認識是由實踐到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的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無限曲折上升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黨的群眾路線的關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論基礎,后者是前者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理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體現了實踐和認識的主體都是人民群眾的觀點。"從群眾中來",表明了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正確思想的來源,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其實質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能動地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到群眾中去",就是宣傳解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發(fā)動群眾貫徹執(zhí)行,并檢驗、修正、補充和發(fā)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過程;其實質就是理性認識回到實踐,指導實踐,改造世界的過程,是檢驗、修正、補充和發(fā)展理性認識的過程。堅持不斷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也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是認識無限曲折上升式發(fā)展的過程。
(1)量變和質變是辯證的統(tǒng)一。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第三,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事物的運動、變化和展就是通過量變和質變表現出來的。
(2)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① 把我國建設成一個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國搞建設,不能急于求成。必須實干苦干,穩(wěn)步前進,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等方面進行長期的量的積累。② 而當事物經過量變的準備而面臨質的飛躍時,要敢于并善于抓住機遇,推動事物走向新的階段、躍向新的臺階。急躁冒進,會欲速則不達;過于保守,又會坐失良機,推遲發(fā)展進程。③ 只有二者辯證結合起來,才能早日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
2.試述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區(qū)別并說明怎樣正確對待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外國文化。
(1)辯證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進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形而上學否定觀認為,否定不是事物的我否定,而是外力強加于事物的。
(2)辯證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和聯系的環(huán)節(jié)。第一,否定是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事物的發(fā)展是通過否定實現的。沒有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就沒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就沒有發(fā)展。第二,否定是聯系的環(huán)節(jié)。新事物是在舊事物中生長起來的,它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保留了其中積極的因素,辯證的否定又把新舊事物聯系起來。形而上學否定觀認為,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消滅,是發(fā)展的中斷。
(3)作為發(fā)展環(huán)節(jié)與聯系環(huán)節(jié)之統(tǒng)一的辯證的否定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又保留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辯證的否定是包含著肯定的否定,是連續(xù)性和非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形而上學否定觀認為,否定是絕對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全盤拋棄。
(4)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反對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具有重要意義。 ① 對待歷史文化遺產,要采取批判地繼承的態(tài)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義的糟粕,吸取其精華,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必須反對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同時也要反對全盤肯定傳統(tǒng)文化的復古主義。 ②對待外國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的態(tài)度。在對外開放中,要積極吸收外國文化中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國資產階級腐朽的、沒落的東西。必須反對閉關自守、盲目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同時也要反對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錯誤傾向。
3.運用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tǒng)一的原理,闡明怎樣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
(1)由于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事物的發(fā)展經過兩次否定,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① 否定之否定階段克服了前兩個階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兩個階段的積極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級的新內容,因而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② 否定之否定階段重復肯定階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發(fā)點,使事物發(fā)展過程呈現出周期性,因而事物的發(fā)展道路是曲折的。③ 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這一原理對我們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我們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充滿必勝的信心。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社會主義必然最后戰(zhàn)勝資本主義,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一定會取得成功。要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要被一時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因暫時的挫折而動搖。
(3)我們要準備走曲折的道路,有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準備。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各種困難,遭受各種挫折。我們要充分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反對看不到我們事業(yè)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缺乏克服困難的精神準備的盲目樂觀的傾向,在曲折的斗爭中開辟前進的道路。
4.試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關于人的認識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的理論。思想路線是哲學路線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化,即作為指導思想而體現于實際工作各個方面的哲學路線。思想路線和認識路線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這條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是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最精練、最簡要的概括。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 實事求是。黨的思想路線也簡稱為: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唯物主義認識路線,表現在實際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具體化為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3)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實踐論。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就是尊重實踐,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和群眾的實踐活動作為黨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fā)點。為了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實際工作中貫徹理論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路線。
(4)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能動的反映論,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尊重客觀規(guī)律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理論依據。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根本要求和目的,就是要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上,更好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而不是舊唯物主義的機械的反映論。)
(5)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人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證明。同時,通過實踐檢驗真理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發(fā)展真理的過程。黨的思想路線正是體現了通過實踐發(fā)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6)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根據。歷史的經驗證明,黨的思想路線是否正確,是否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指導,關系到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成敗。貫徹黨的思想路線,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1)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關于人的認識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黨的思想路線的關系
2)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
3)實踐論的唯物主義
4)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
5)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6)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根據。
5.試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關系。
(l)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認為人的認識是由實踐到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的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無限曲折上升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黨的群眾路線的關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論基礎,后者是前者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理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體現了實踐和認識的主體都是人民群眾的觀點。"從群眾中來",表明了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正確思想的來源,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其實質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能動地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到群眾中去",就是宣傳解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發(fā)動群眾貫徹執(zhí)行,并檢驗、修正、補充和發(fā)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過程;其實質就是理性認識回到實踐,指導實踐,改造世界的過程,是檢驗、修正、補充和發(fā)展理性認識的過程。堅持不斷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也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是認識無限曲折上升式發(fā)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