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早期的行道樹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公元前220—219年),修筑了從咸陽通今北京并向東經(jīng)遵化、山海關至遼東半島;向東北經(jīng)古北口通承德;向西北經(jīng)居庸關至懷來、宣化的四條馳道。這些馳道旁都有行道樹?!稘h書。賈山傳》中說“馳道寬五十步(每步合五尺),三丈而樹,樹以青松”。
遼代南京位于今北京城西南,城垣沿唐藩鎮(zhèn)舊城營繕。契丹統(tǒng)和十五年(997年)正月,圣宗令諸道種樹。
金代海陵王改燕京為中都,定為國都,在遼南京舊址建成。大定四年(1164年)十月,金世宗命都門外夾道重行栽植柳樹各百里。
元代,大汗忽必烈命令在大路兩旁廣泛栽植一種長得很高大的樹木,每株間隔不得超過兩步。
以上的行道樹均指在郊區(qū)的正式官道上種植,其作用一是夏季可供路人乘涼;二是冬季大雪封地時起路標作用;三是一定里程栽3—5株,起里程碑作用。當時城垣內(nèi)路旁栽樹尚無記載。
明代,遷都北京后,對元大都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挖紫禁城筒子河,修南海,將北城墻南移,城墻改砌磚等。明末,城內(nèi)開始栽植行道樹,紫禁城四周夾道皆槐樹,十步一株。從東華門至景山,夾道也都植有槐樹,今景山西街仍留有當時栽植的古槐數(shù)株,至今已300多年。
清代,北京城市行道樹的種植有較大的發(fā)展??滴跞辏?694),因天壇風沙淤塞,于天壇外大路旁植柳樹御風,所栽植樹木交巡捕三營看守。清末,北京的一些主要街道綠化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前門大街楊、柳、合歡混栽于街道兩側(cè)。宣統(tǒng)二年(1910)春,由各城區(qū)巡警在轄區(qū)道路兩旁栽植行道樹,綠化街道58條,栽植國槐、刺槐、柳樹,共11510株。
民國初期,由警察廳主辦北京的行道樹,每年春季均有少量栽植,但成活及養(yǎng)護管理均不好。
民國十四年(1925)1月31日,市政府在全市行道樹勘察報告中提到“全市各行道樹,除景山前街有梓樹、楸樹(實際應為黃金樹),天安門前有絨花樹(合歡樹),西皇城根有柳樹外,其余多屬槐樹(國槐、刺槐)”。民國十七年(1928),改由北平市工務局管理行道樹。民國二十三(1934),由北平市農(nóng)事試驗場林務股主管行道樹。民國二十二年(1933),袁良任北平市長期間,由市政府技師孫葆琦擬就北平市行道樹計劃,闡述了種植行道樹之必要性,建議建立專業(yè)苗圃,定向培育苗木,后提出由商鋪、住戶各自管理與統(tǒng)一管理相結(jié)合。民國二十七年(1938),北平農(nóng)事試驗場林藝股,連同行道樹一并交市政府工務局。民國三十四年(1945),北平市政府統(tǒng)計,全市行道樹共有國槐、刺槐、美楊、毛白楊、欒樹、柳樹、合歡、芩葉楓、元寶楓、黃金樹、梓樹、龍爪槐、龍須柳、榆、桑、椿樹16種喬木24045株。以前城市中栽植行道樹用的各類苗木,都是臨時從花商手中購買,規(guī)格不全、品種稀少。
1949年,新中國成立,北京市政府統(tǒng)計,僅有行道樹9100株。民國十四年(1925)8月,由北京市政工所創(chuàng)辦的先農(nóng)壇外壇西北角專門培育行道樹用苗的苗圃于1943年被日本侵略軍兵營占用。
二、園林苗木的培育
建立培育道路綠化用苗的大型苗圃,是從北京市解放后開始的。
1949年2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建設局農(nóng)林實驗場接收了沙窩苗圃、德勝門苗圃和地壇苗圃,土地總面積30.26hm2,在圃苗木共28個品種14萬株,規(guī)格雜亂,質(zhì)量很差。政府首先對苗圃進行了整理,淘汰劣苗、繁殖新苗、開培訓班、培養(yǎng)人材、擴充土地、增辟苗圃、廣泛引種、大量培育綠化用樹苗。從1949年到1957年底,共繁殖苗木3575萬株,出圃供應綠化663萬株,1957年底,在圃苗木1460萬株。從1986年至1990年,平均每年繁殖317萬株,苗木在圃量為851萬株,每年平均出圃苗木145.8萬株。1991年至2000年,平均每年繁殖近200萬株,苗木在圃量近800萬株,平均每年出圃150萬株。
到1990年底,城近郊區(qū)道路綠化總面積達2525.78 hm2.共有樹木209種303.22萬株,綠籬19.3萬株,攀緣植物9.7萬株,草坪157.38萬m2,宿根花卉5.59萬m2,綠化覆蓋率34.46%.到2000年底,城近郊區(qū)道路綠化總面積達到5189 hm2,共有樹木近300種3190萬株,綠籬2087萬m,草坪4567.13萬m2,宿根花卉115萬m2,綠化覆蓋率36.34%.
這么多道路綠化用苗,由于要求規(guī)格大、樹型整齊一致,因此絕大多數(shù)出自園林局苗圃。八十年代開始,苗圃有計劃地為市政工程(主要是行道樹)定植大苗,如1986年苗圃定植大苗64個品種,備苗45萬株,占地3000畝。特大規(guī)格苗由綠地、片林抽稀解決。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公元前220—219年),修筑了從咸陽通今北京并向東經(jīng)遵化、山海關至遼東半島;向東北經(jīng)古北口通承德;向西北經(jīng)居庸關至懷來、宣化的四條馳道。這些馳道旁都有行道樹?!稘h書。賈山傳》中說“馳道寬五十步(每步合五尺),三丈而樹,樹以青松”。
遼代南京位于今北京城西南,城垣沿唐藩鎮(zhèn)舊城營繕。契丹統(tǒng)和十五年(997年)正月,圣宗令諸道種樹。
金代海陵王改燕京為中都,定為國都,在遼南京舊址建成。大定四年(1164年)十月,金世宗命都門外夾道重行栽植柳樹各百里。
元代,大汗忽必烈命令在大路兩旁廣泛栽植一種長得很高大的樹木,每株間隔不得超過兩步。
以上的行道樹均指在郊區(qū)的正式官道上種植,其作用一是夏季可供路人乘涼;二是冬季大雪封地時起路標作用;三是一定里程栽3—5株,起里程碑作用。當時城垣內(nèi)路旁栽樹尚無記載。
明代,遷都北京后,對元大都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挖紫禁城筒子河,修南海,將北城墻南移,城墻改砌磚等。明末,城內(nèi)開始栽植行道樹,紫禁城四周夾道皆槐樹,十步一株。從東華門至景山,夾道也都植有槐樹,今景山西街仍留有當時栽植的古槐數(shù)株,至今已300多年。
清代,北京城市行道樹的種植有較大的發(fā)展??滴跞辏?694),因天壇風沙淤塞,于天壇外大路旁植柳樹御風,所栽植樹木交巡捕三營看守。清末,北京的一些主要街道綠化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前門大街楊、柳、合歡混栽于街道兩側(cè)。宣統(tǒng)二年(1910)春,由各城區(qū)巡警在轄區(qū)道路兩旁栽植行道樹,綠化街道58條,栽植國槐、刺槐、柳樹,共11510株。
民國初期,由警察廳主辦北京的行道樹,每年春季均有少量栽植,但成活及養(yǎng)護管理均不好。
民國十四年(1925)1月31日,市政府在全市行道樹勘察報告中提到“全市各行道樹,除景山前街有梓樹、楸樹(實際應為黃金樹),天安門前有絨花樹(合歡樹),西皇城根有柳樹外,其余多屬槐樹(國槐、刺槐)”。民國十七年(1928),改由北平市工務局管理行道樹。民國二十三(1934),由北平市農(nóng)事試驗場林務股主管行道樹。民國二十二年(1933),袁良任北平市長期間,由市政府技師孫葆琦擬就北平市行道樹計劃,闡述了種植行道樹之必要性,建議建立專業(yè)苗圃,定向培育苗木,后提出由商鋪、住戶各自管理與統(tǒng)一管理相結(jié)合。民國二十七年(1938),北平農(nóng)事試驗場林藝股,連同行道樹一并交市政府工務局。民國三十四年(1945),北平市政府統(tǒng)計,全市行道樹共有國槐、刺槐、美楊、毛白楊、欒樹、柳樹、合歡、芩葉楓、元寶楓、黃金樹、梓樹、龍爪槐、龍須柳、榆、桑、椿樹16種喬木24045株。以前城市中栽植行道樹用的各類苗木,都是臨時從花商手中購買,規(guī)格不全、品種稀少。
1949年,新中國成立,北京市政府統(tǒng)計,僅有行道樹9100株。民國十四年(1925)8月,由北京市政工所創(chuàng)辦的先農(nóng)壇外壇西北角專門培育行道樹用苗的苗圃于1943年被日本侵略軍兵營占用。
二、園林苗木的培育
建立培育道路綠化用苗的大型苗圃,是從北京市解放后開始的。
1949年2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建設局農(nóng)林實驗場接收了沙窩苗圃、德勝門苗圃和地壇苗圃,土地總面積30.26hm2,在圃苗木共28個品種14萬株,規(guī)格雜亂,質(zhì)量很差。政府首先對苗圃進行了整理,淘汰劣苗、繁殖新苗、開培訓班、培養(yǎng)人材、擴充土地、增辟苗圃、廣泛引種、大量培育綠化用樹苗。從1949年到1957年底,共繁殖苗木3575萬株,出圃供應綠化663萬株,1957年底,在圃苗木1460萬株。從1986年至1990年,平均每年繁殖317萬株,苗木在圃量為851萬株,每年平均出圃苗木145.8萬株。1991年至2000年,平均每年繁殖近200萬株,苗木在圃量近800萬株,平均每年出圃150萬株。
到1990年底,城近郊區(qū)道路綠化總面積達2525.78 hm2.共有樹木209種303.22萬株,綠籬19.3萬株,攀緣植物9.7萬株,草坪157.38萬m2,宿根花卉5.59萬m2,綠化覆蓋率34.46%.到2000年底,城近郊區(qū)道路綠化總面積達到5189 hm2,共有樹木近300種3190萬株,綠籬2087萬m,草坪4567.13萬m2,宿根花卉115萬m2,綠化覆蓋率36.34%.
這么多道路綠化用苗,由于要求規(guī)格大、樹型整齊一致,因此絕大多數(shù)出自園林局苗圃。八十年代開始,苗圃有計劃地為市政工程(主要是行道樹)定植大苗,如1986年苗圃定植大苗64個品種,備苗45萬株,占地3000畝。特大規(guī)格苗由綠地、片林抽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