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東打西”的管理效應

字號:

清朝入關后,面臨著巨大的民族沖突問題。在“滿漢之分”、“華夷之辨”的思想影響下,江南漢族才子普遍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滴跫次恢?,在輔政大臣鰲拜的主持下,對江南士人以拖欠賦稅問罪,留下了“探花不值一文錢”的典故。
    本來,在古代拖欠稅銀是慣例,但鰲拜清查拖欠賦稅,用意不在財政。清廷下令“不問大僚,不分多寡,在籍紳衿按名黜革,現(xiàn)任縉紳概行降調”。有意要殺江南士人的威風。一查,蘇松常鎮(zhèn)四府,有功名的欠稅者多達13517人。這些人全部取消功名。其中三千人交刑部議處。順治十六年的探花,時任翰林編修的葉方靄,家中只欠一厘,折算為制錢只有一文,上書求情,朝廷不理,照樣革除功名,降調職務,被貶到上林苑任蕃育署丞,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下放到國家植物園管育苗。江南名士,被牽連到這一案的,還有吳梅村、徐元文、彭孫遹等人。于是,就有了“探花不值一文錢”的說法。實際上,清查賦稅云云,不過是一個借口而已。朝野無人不知,醉翁之意不在酒,收拾這批讀書人,是殺雞給猴看。
    過了十幾年,到康熙十七年,國內大勢已定。這時,朝廷需要的是籠絡文人。形勢不一樣了,政策也就不一樣了。于是,由康熙皇帝親自主持,以撰修《明史》為由,開博學鴻詞科,并欽定徐元文、葉方靄、張玉書為《明史》總裁??婆e取士在古代是國家大事,非常隆重,按道理,應該十分嚴肅才對。但這次的特殊考試卻十分蹊蹺,根本不按常規(guī)衡量文采,而是按照在社會上的名氣大小,強行網(wǎng)羅在野士人。所以,*極力要把當時幾位聞名海內的大學者拉來,其中首當其沖的是顧炎武、黃宗羲、李颙和傅山。顧、黃堅辭不就,也就罷了,李颙和傅山被地方官用床板硬抬出來應試,遭到二位以絕食和自殺抗爭。被強制參加考試的50個人,雖有希望借此機會飛黃騰達者,但持對抗態(tài)度者也不乏其人。如有十幾人到晚上還故意不完卷,名士嚴紳孫竟然只寫了不到題目規(guī)定內容的三分之一(一賦一詩,賦未作,詩20韻只完成8韻)。施閏章的應試詩,用了犯忌諱的“清夷”結句。但這些毛病皇帝一概不計較,50人齊入翰林院,實在不愿當官的幾位,以年老為由授予內閣中書銜準予回籍。顯然,這種考試依然是指東打西,強行拉人考試本身就說明了問題,答卷也是走走過場,只不過是借機傳遞出朝廷政策變化的信息而已。
    在中國,這種指東打西的方式十分普遍。或者甲罪乙治,如上述清查賦稅;或者千金市骨,如上述特科考試。總之,表面的理由和實際的內涵并不一致。中國成語中,這種方式非常多見,如指桑罵槐、李代桃僵、聲東擊西、圍魏救趙之類。對此,我們不妨學一學春晚的蔡明,問一問“為什么呢”?
    “指東打西”的行為邏輯,隱含的是中國傳統(tǒng)中的“正名”習慣。在中國,對“名分”特別看重,什么事情都講究名正言順。所謂國人好面子,無非是名分在作祟。在上例中,清朝剛入關時,統(tǒng)治者在“華夷之辨”的道理上,是講不過那些江南文士的,但處治你拖欠國家賦稅,則堂堂正正,具有充足的理由。而當統(tǒng)治者要放下身段,求得漢族士人諒解時,無論如何也無法像當今的澳大利亞總理那樣向當?shù)赝寥苏降狼?,所以,就以冠冕堂皇的開科舉士來傳遞這一信息。這樣,用很通俗的話來說,“大家面子上都過得去”。洋人剛剛開始同中國人打交道時,不了解這種民族心理,所以碰足了釘子。就拿英國人來說,從馬戛爾尼訪華一直到撒切爾夫人時期的香港問題談判,都在類似的問題上栽了跟頭。
    “指東打西”的做法,在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應。尤其是對一些不方便公之于眾的政策變化,它能夠有效地傳遞出相關信息。但是,這種做法的負面效應更多。因為它的效果,來自于當事人的理解。如果當事人不理解其中包含的真實信息,就不能形成有效對話,還會造成新的矛盾,甚至帶來“無中生有”的沖突。即使當事人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也會因為這種方法的“名實不副”而產(chǎn)生抵觸。假如一個老板,懲戒了一個違紀的員工,而當事人和其他員工都為這個被懲戒者抱屈,認為老板是甲罪乙治式的“找茬”,那么,這個老板的威望就會大打折扣。再如一個上司,給一個業(yè)績并不那么卓著的部屬高額獎勵,的效果,也不過是能夠激勵部下對這個上司的個人效忠和人身依附,對事業(yè)發(fā)展不會起到實質作用。
    因此,“指東打西”在管理中不是根本不能采用,但必須慎用。其效果取決于領導人的道德狀況。說到底,“指東打西”的內在不足是名實不副。正常的管理,應該力求做到名實一致。一旦名與實存在不一致,那么,這種不一致程度越大,對領導人的道德要求越高。只有當部下認為你的“指東打西”是出于好心和善意時,才有可能產(chǎn)生積極效果。孟子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睂嶋H上就是說的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