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江蘇藥材志》
【拼音名】Máo Lái Zhī Yè
【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毛梾的枝葉。
【原形態(tài)】毛梾,又名:紅零子、紅梗山茱萸、癩樹、八樹。
落葉喬木,高達(dá)12米。小枝幼時(shí)被毛。葉對(duì)生,橢圓形至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5~12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略具緊貼細(xì)毛,下面密生柔毛。傘房狀聚傘花序,具緊貼短柔毛,花梗長(zhǎng)1.5~3厘米;萼片4,甚小,三角形;花瓣4;雄蕊4,較短;子房2室,花柱棒形,約與柱頭等長(zhǎng)。核果圓形,直徑5毫米,黑色;種子小,棕褐色?;ㄆ?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長(zhǎng)于向陽山坡。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治漆瘡。果實(shí)亦可使用。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
【摘錄】《*辭典》
【拼音名】Máo Lái Zhī Yè
【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毛梾的枝葉。
【原形態(tài)】毛梾,又名:紅零子、紅梗山茱萸、癩樹、八樹。
落葉喬木,高達(dá)12米。小枝幼時(shí)被毛。葉對(duì)生,橢圓形至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5~12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略具緊貼細(xì)毛,下面密生柔毛。傘房狀聚傘花序,具緊貼短柔毛,花梗長(zhǎng)1.5~3厘米;萼片4,甚小,三角形;花瓣4;雄蕊4,較短;子房2室,花柱棒形,約與柱頭等長(zhǎng)。核果圓形,直徑5毫米,黑色;種子小,棕褐色?;ㄆ?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長(zhǎng)于向陽山坡。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治漆瘡。果實(shí)亦可使用。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