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考研政治易出題的論斷和觀點

字號:

(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有關哲學問題的經(jīng)典論斷
    1、“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zhì)之外,什么也沒有?!?馬、恩)
    2、“物質(zhì)是從各種實物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馬、恩)
    3、“運動應當從它的反面即從靜止找到它的量度?!?馬、恩)
    4、“一切物質(zhì)在本質(zhì)上都具有類似感覺的反映特性?!?列寧)
    5、“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并在人腦中改造過的物質(zhì)的東西而已?!?馬、恩)
    6、“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列寧)
    7、“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zhuǎn)移。”(斯大林)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馬、恩)
    9、“頭腦的辯證法只是觀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的運動形式的反映。”(馬、恩)
    10、“所謂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整個自然界的,而所謂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過是自然界中到處盛行的對立中運動的反映而已?!?馬、恩)
    11、“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zhì)。”(列寧)
    12、“辯證法對觀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時包含對觀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觀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馬、恩)
    13、“原因和結果經(jīng)常交換位置?!?馬、恩)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末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zhì)。”(馬恩)
    15、“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性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里面的形式”。(馬、恩)
    16、“本質(zhì)在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象是本質(zhì)的?!?列寧)
    17、“假象的東西是本質(zhì)的一個規(guī)定,本質(zhì)的一個方面,本質(zhì)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列寧)
    18、“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恩)
    19、“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列寧)
    20、“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zhì)的力量只能用物質(zhì)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群眾掌握,也就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馬、恩)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fā)展的?!?馬、恩)
    22、“人的思維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馬、恩)
    23、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保R、恩) 。
    24、“實踐標準實質(zhì)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這個標準也是這樣的‘不確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識變‘絕對’,同時它又是這樣的確定,以便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一切變種進行無情的斗爭?!?列寧)
    25、“思想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為了實現(xiàn)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馬、恩)
    26、“人對一定問題的判斷愈是自由,這個判斷的內(nèi)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馬、恩)
    27、“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毛澤東) 〖JP〗
    28、“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列寧)
    29、“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領域內(nèi)才具有絕對的意義?!?馬、恩)
    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列寧)
    3l、“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格?!?列寧)
    32、“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馬、恩)
    33、“人類社會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恩)
    34、“人的本質(zhì),在其觀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恩)
    35、“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馬、恩)
    36、“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己?!?馬、恩)
    37、“經(jīng)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捉琴?!?馬、恩)
    (二)中、西哲學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典型命題列舉來源:考試大
    1、“元氣是構成世界的本體?!?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茍子)
    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萬物,萬物之生,俱得一氣。”(王充)
    6、“太虛即氣”、“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張載)
    7、“五行之氣、天與人相交勝。”(劉禹錫)
    8、“水是萬物的始基?!?古希臘泰勒斯)
    9、“萬物都從火產(chǎn)生,也都消滅而復歸于火?!?古希臘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礎?!?古希臘德謨克利特)
    (三)中、西哲學古代自發(fā)辯證法典型命題列舉
    1、“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易經(jīng)》,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雙方相互轉(zhuǎn)化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3、“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傳》,指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是變化的原因;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表現(xiàn)出無窮的變化。)
    4、“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舉”,“疆(強)有所不能勝”,“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韓非,是說,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相對的,絕對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責備。
    5、“動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錯而動?!?柳宗元,、是說,萬物自己運動;運動的根本原因在于陰陽二氣相經(jīng)作用所引起。)
    6、“一物兩體,氣也”,“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天地變化,二端而已?!?張載,是說,陰陽兩個對立面,即矛盾;氣是陰陽兩個對立面即矛盾的統(tǒng)一體;沒有對立面,就沒有統(tǒng)一體,沒有統(tǒng)一體,對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對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內(nèi)在根源。)
    7、“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程顥,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變,無物常住,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古希臘赫拉克利特)
    (四)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認識論典型命題列舉
    1、“知,材也?!?墨家,是說,認識是人的感受的一種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說,人們都具備所以知的認識能力,因此能夠產(chǎn)生認識,就象人有眼睛能夠看見景象一樣。)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茍予,是說,就人的本性說,是能夠認識客觀事物的;就客觀事物的道理說,是可以被認識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含謂之智?!?荀子,是說,人具有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即知,這種認識能力與外界事物相結合就是認識,即智。)
    5、“緣(因)耳而知聲,緣目而知形?!?荀子)
    6、“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是說,遵循名實相符的原則來判定是非,根據(jù)檢驗的結果來審查言論是否正確。)
    7、〖JP4〗“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韓非,是說,檢驗言行的客觀標準是“功用”,即效用。)
    8、“事實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王充,是說,認識和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必須通過實際效果來檢驗,凡是符合事實效果,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9、“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王充,是說,違背事實效果的思想理論,即使說得再好聽,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聞見之知,乃物交而知?!?張載,是說,通過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觸而獲得認識,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認識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是說,根據(jù)客觀對象才得以發(fā)生主體認識,主體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對象。)
    (五)中國哲學的“知行觀”典型觀點列舉
    1、“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孔子,是說,“行”是“學”的表現(xiàn)。)
    2、“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是強調(diào)知行統(tǒng)一,學以致用。)
    3、“只有兩件:理會,踐行”,“行為重?!?朱熹,認為知先于行,在認識上道理明了,就會指導人去行動;行重于知,理會的目的在于踐行,只是理會不去踐行,等于沒學。)
    4、“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熹,是說,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說,知而不行,則體會不深;見之于行,則認識更明,知行互相依賴,互相促進,不可偏廢。這是知行關系問題上的相互辯證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是說,知是行的來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認為知決定行。顛倒了知和行的關系,是唯心主義的知行觀。)
    7、“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8、“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王陽明,強調(diào)只有通過“行”才能掌握學問,才能窮理。、這是合理的觀點。)
    9、“由行而行則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強調(diào)知行統(tǒng)一。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王夫之,強調(diào)行對知的決定作用。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1l、“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認為,人的認識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獲得的,行先知后。這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12、“知難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學之理則,以求得其真知,.則行之決無所難?!?孫中山,在知行關系上認為,知是難的,行是易的,即知難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間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實,然后才發(fā)生言論,并不是先有言論,然后才發(fā)生事實”,“夫維新變法,.國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孫中山,認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從行中來的,能實行便能知,能知便能進步。)
    14、“科學雖明,惟人類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較于知而后行為尤為也。且人類進步,皆韌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則,而不以科學之發(fā)明為之變易者也?!?孫中山,是說行先知后,行易知難。這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六)中、西哲學客觀唯心主義典型命題列舉
    l、“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老子)
    3、“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程頤)
    4、“有是理,后生是氣”,“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物質(zhì)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絕對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本源。”(黑格爾)
    6、“理念世界”,“現(xiàn)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圖)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創(chuàng)造物?!?BR>    8、人為天命所主宰。
    (七)中、西哲學主觀唯心主義典型命題列舉
    l、“萬物皆備于我?!?孟子)
    2、“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陸九淵)
    4、“心即理。”(陸九淵)
    5、“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王陽明) 。
    6、“心包萬物,心包萬理?!?王陽明)
    7、“萬物皆在吾心中?!?王陽明)
    8、“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貝克萊)
    11、“物質(zhì)是觀念的集合i”(貝克萊)
    12、“物是感覺的復合?!?馬赫)
    13、“自由選擇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體,是世界的本質(zhì)?!?叔本華)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運動的根源。”(叔本華)
    16、“經(jīng)驗是世界的最終構成要素。”(波格丹諾夫)
    17、“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經(jīng)驗?!?杜威)
    來源:考試大
    (八)中、西哲學主觀唯心主義真理觀的典型觀點列舉
    1、“真理原來是人造的,是人造出來供人用的,是因為它對人大有用處,所以才給‘真理’的美名。”(胡適)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真理是人類經(jīng)驗的組織形式,是社會組織起來的經(jīng)驗?!?波格丹諾夫)
    4、“被社會公認的就是真理?!?BR>    考試大論壇
    (九)中、西哲學古代形而上學典型命題列舉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萬物皆一”,“齊萬物而為一?!?莊子)
    2、“合同異”,“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惠施)
    3、“堅白離”,“白馬非馬?!?公孫龍) .
    4、“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
    5、“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唯有現(xiàn)在,現(xiàn)在是不變的存在”,“‘存在’是,并無運動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終不動”。(巴門尼德)
    6、“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克拉底魯)
    7、“飛矢不動?!?芝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