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基礎(chǔ)知識:中國文化——中國京劇概述

字號:

中國京劇被稱為"東方歌劇" ,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京劇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源頭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特別 是十八世紀流行于中國南方的地方戲"徽班"。1790年,第一個徽班進入北 京,參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隨后又有不少徽班陸續(xù)到北京演出?;瞻啾緛砹鲃有詮?,善于吸收其它劇種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眾多地方劇種,這使得徽班在藝術(shù)上得到迅速提高。
    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融匯,京劇才算形成,并成為中國戲曲劇種。
    京劇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shù)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廣泛,都居中國之首。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shù),它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 (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刻劃人物。 京劇的角色主要分為:生(男性)、旦(女性)、凈(男性)、丑(男性、女性 皆有)四大行當,此外還有一些配角行當。
    臉譜是京劇中最有特色的藝術(shù)。人物的忠*、美丑、善惡、尊卑,大都能通 過臉譜表現(xiàn)出來。比方說,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紫色象征智勇剛義,黑色 體現(xiàn)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貴品格,白色暗喻人物生性*詐、手段狠毒,藍色喻 意剛強勇猛,黃色表示人物殘暴,金色和銀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 面金身,象征虛幻之感。
    通常認為,18世紀末是京劇發(fā)展的第一個鼎盛期。當時,不僅民間戲曲演出很繁盛,皇宮內(nèi)戲曲演出也很多。因為皇家貴族們都喜愛京劇,宮廷內(nèi)優(yōu)越的 物質(zhì)條件為京劇的表演、穿戴規(guī)制、臉譜化妝、舞臺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幫 助。宮廷與民間的戲曲相互影響,使京劇獲得空前發(fā)展。
    上個世紀20至40年代,是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這一時期京劇繁榮的標 志是諸多流派的產(chǎn)生,最的是梅(梅蘭芳1894-1961)、尚(尚小云1900-1975),程(程硯秋1904-1958)、荀(荀慧生1900-1968)四大派別。不同京劇流派都擁有一大批演員,他們活躍在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舞臺上,京劇藝術(shù)舞臺盛極一時。
    梅蘭芳是國際上最負盛名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之一,他8歲學戲,11歲就登 臺演出。在五十多年的舞臺生涯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chuàng)造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1919年,梅 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京劇藝術(shù)首次向海外傳播;1930年,梅蘭芳又率團到美國訪問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應(yīng)邀去歐洲訪問,受到歐洲戲 劇界的重視。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京劇又有新的發(fā)展。特別是作為傳統(tǒng)藝術(shù)精華而得到中 國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今,北京的長安大戲院長年上演京劇劇目,每年舉行的國 際京劇票友大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京劇愛好者,京劇還是中國與外國文化交流中 的保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