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基礎知識:中國園林——曲回腸的廊和形態(tài)各異的亭

字號:

廊和亭都是中國園林建筑藝術中有獨特風格和氣韻的小品,它們既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又作為點綴,豐富了中國建筑寶庫的內(nèi)容。
    廊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有頂?shù)耐ǖ?,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BR>    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nèi)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筑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回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qū)、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觀賞路線等作用。
    與西方古典園林中的廊不同,中國的廊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墻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筑構件。按廊的總體造型及其與地形、環(huán)境的關系可分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疊落廊、水廊、橋廊等。的游廊例如北京頤和園內(nèi)的長廊,全長728米,北依萬壽山,南臨昆明湖,穿花透樹,把萬壽山前十幾組建筑群聯(lián)系起來,對豐富園林景色起著突出的作用。
    “亭”的出現(xiàn),在中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但起初的“亭”與后來點綴園林的“亭子”是不同的。如周代(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的邊防要塞,常設有偵察、 望的崗亭,也稱“亭堠”,即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每亭設有亭吏。到秦漢時(公元前后200年間),“亭”又演變成為農(nóng)村的一種行政機構,一般為“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卿”。漢高祖劉邦,就曾經(jīng)當過“泗上”(在今中國東部江蘇沛縣東)亭長。
    到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亭”才發(fā)展成為一種點綴景物的小型建筑物,開始在園林和風景區(qū)不斷出現(xiàn)。到宋代(公元960年~公元 1279年)就更為普及了,不僅亭子越來越多,而且在設計上,建筑造型上,逐漸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物。幾乎是有園必有“亭”。全國各地,大凡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如北京的“頤和園”、“景山”,杭州的“西湖”,以及蘇州的古典園林等,均有極為精巧的亭子點綴,構成美麗的格局。當然,同樣是亭子,其特色和設計,也不盡相同,有的注重觀賞價值,有的具有象征意義,引人入勝,趣味無窮。
    象點綴在景山五峰上的“五亭”,是注重表現(xiàn)觀賞的亭子,它使景山公園顯得格外美麗、壯觀。景山的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可以說是中國許多亭子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其東邊的名曰“周賞亭”,西邊的名曰“輯芳亭”。兩亭內(nèi)兩峰,又建有兩小亭,東面的名叫“觀妙亭”,西面的叫“富覽亭”。四亭左右對稱,同中峰的“萬春亭”構成一幅和諧自然的美麗圖案。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大型的亭雄偉壯觀,如上面提到的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輕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