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一般認為,黃梅戲發(fā)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qū)。一百多年以前,這里流行"黃梅調"也叫"采茶戲"。這種小戲中的一個支派逐漸東移,在安徽安慶地區(qū)成了氣候,形成了后來的黃梅戲。
早期的黃梅戲多是把當?shù)氐拿窀栊≌{直接搬上舞臺,表現(xiàn)當?shù)厣钣绕涫寝r村生活的故事。從20世紀20年代起,黃梅戲日趨成型,也逐漸走上了職業(yè)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標志之一即是演出地點從農村走上了城市舞臺。先是在安徽懷寧一帶出現(xiàn)了專業(yè)班社。懷寧素有"戲鄉(xiāng)"的稱號。這里唱黃梅調十分興盛。從演出一方來說,戲目多、人才多、班社多;從看戲者一方來說,觀眾多、市場多。于是,一批戲班應運而生。1926年,演員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壽(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躍于安慶市區(qū),此后在這里扎根。
黃梅戲進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劇、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等劇種的影響,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劇目上看,改編、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好戲如《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從音樂上看,傳統(tǒng)唱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了傳統(tǒng)唱腔中帶有濃郁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這樣,唱腔簡潔、明快,從字面上也好讀易懂。從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程式化動作。
如開門、關門、圓場、喝酒等動作。其他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許多方面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發(fā)展。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尤其是40年代的黃梅戲,已經成熟。
黃梅戲的更大發(fā)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由于國家對地方戲曲給予足夠的重視,為加強藝術力量,安徽省陸續(xù)選派一些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參加了黃梅戲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黃梅戲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黃梅戲從安慶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省的劇種。至今,黃梅戲與黃山一起,并稱"安徽二黃",成為安徽省的驕傲。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xiàn)力,突破了"花腔"只能專戲專用的束縛,同時,巧妙地借鑒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chuàng)造出與傳統(tǒng)唱腔相協(xié)調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斷若續(xù)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樂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從音樂氣氛上大大提高了劇種的表現(xiàn)力。這一時期演出的劇目很多,但大都進行了整理、重編。如《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藍橋汲水》、《補背褡》、《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雪梅吊孝》、《柳樹井》、《春香傳》、《女駙馬》、《牛郎織女》、《黨的女兒》、《江姐》、《劉三姐》等不勝枚舉?!∑渲械摹短煜膳洹贰ⅰ杜€馬》、《牛郎織女》、拍成了電影,為黃梅戲的廣泛流傳,為保留黃梅戲藝術家的卓越風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黃梅戲藝術,就不能不提起為黃梅戲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一批老藝術家,如嚴鳳英、王少舫、潘 等。其中,尤其以嚴鳳英最為突出。至今,人們只要提起黃梅戲,就會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會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嚴鳳英。
早期的黃梅戲多是把當?shù)氐拿窀栊≌{直接搬上舞臺,表現(xiàn)當?shù)厣钣绕涫寝r村生活的故事。從20世紀20年代起,黃梅戲日趨成型,也逐漸走上了職業(yè)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標志之一即是演出地點從農村走上了城市舞臺。先是在安徽懷寧一帶出現(xiàn)了專業(yè)班社。懷寧素有"戲鄉(xiāng)"的稱號。這里唱黃梅調十分興盛。從演出一方來說,戲目多、人才多、班社多;從看戲者一方來說,觀眾多、市場多。于是,一批戲班應運而生。1926年,演員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壽(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躍于安慶市區(qū),此后在這里扎根。
黃梅戲進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劇、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等劇種的影響,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劇目上看,改編、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好戲如《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從音樂上看,傳統(tǒng)唱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了傳統(tǒng)唱腔中帶有濃郁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這樣,唱腔簡潔、明快,從字面上也好讀易懂。從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程式化動作。
如開門、關門、圓場、喝酒等動作。其他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許多方面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發(fā)展。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尤其是40年代的黃梅戲,已經成熟。
黃梅戲的更大發(fā)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由于國家對地方戲曲給予足夠的重視,為加強藝術力量,安徽省陸續(xù)選派一些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參加了黃梅戲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黃梅戲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黃梅戲從安慶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省的劇種。至今,黃梅戲與黃山一起,并稱"安徽二黃",成為安徽省的驕傲。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xiàn)力,突破了"花腔"只能專戲專用的束縛,同時,巧妙地借鑒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chuàng)造出與傳統(tǒng)唱腔相協(xié)調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斷若續(xù)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樂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從音樂氣氛上大大提高了劇種的表現(xiàn)力。這一時期演出的劇目很多,但大都進行了整理、重編。如《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藍橋汲水》、《補背褡》、《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雪梅吊孝》、《柳樹井》、《春香傳》、《女駙馬》、《牛郎織女》、《黨的女兒》、《江姐》、《劉三姐》等不勝枚舉?!∑渲械摹短煜膳洹贰ⅰ杜€馬》、《牛郎織女》、拍成了電影,為黃梅戲的廣泛流傳,為保留黃梅戲藝術家的卓越風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黃梅戲藝術,就不能不提起為黃梅戲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一批老藝術家,如嚴鳳英、王少舫、潘 等。其中,尤其以嚴鳳英最為突出。至今,人們只要提起黃梅戲,就會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會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嚴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