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沉醉于紫禁城璀璨的建筑時,一位老人用一把皮尺,把輝煌的宮殿變成一組枯燥的數字。這位名叫傅熹年的建筑史學家,把紫禁城的院落面積和宮殿位置進行了測量。
20世紀40年代,中國營造學社曾經繪制紫禁城中路建筑和角樓及武英殿的圖紙,此后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的建筑學專家們,對紫禁城進行過多次測繪。這一次顯然目的不同。除了企圖了解宮殿群落的準確尺度外,傅教授還在尋找著什么?他希望從這堆紛亂的數據中,發(fā)現什么秘密呢?
正像外國的古金字塔和神殿,紫禁城的建筑尺度中暗藏著許多數字,顯然,它們并非隨意出現。如果不借助資料,一個普通的游者恐怕很難發(fā)現其中的玄奧。
紫禁城:數字里的密碼
老教授選擇了一個溫煦的日子進行他的實地測量。這一天紫禁城游人如織,人們絲毫沒有注意,一個拿著皮尺的老人,正在發(fā)現他們眼前這座古代宮殿的營造秘密,從數字中解讀紫禁城營建者設置的密碼。他首先測出后寢二宮組成的院落,南北長度為218米,東西寬度為118米,二者之比為6比11;而前朝三大殿組成的院落,南北長度為437米,東西寬度為234米,二者之比也是6比11,而且前朝院落的長、寬幾乎都是后寢院落的兩倍,也就是說,前朝的院落面積是后寢的四倍。接著,他又測出后宮部分的東西六宮和東西五所,長寬尺度與后寢院落基本吻合。
老教授對紫禁城的營造比例做出這樣的推測:中國封建皇帝有"化家為國"的觀念,所以以皇帝的家,也就是后寢為模數,按比例規(guī)劃前朝與其他建筑群落。
隨著測量的深入,規(guī)律進一步顯現---明代奉天殿,也就是清代的太和殿,采用的是宮殿建筑的等級形制,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二者之比為 9比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處的土字形大臺基,其南北長度為232米,東西寬度為130米,似乎沒有什么奧秘,但對二者約分,老教授發(fā)現,二者之比也剛好為9比5。
古代數字有陰陽之分,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紫禁城中前朝部分宮殿數量皆為陽數,而后寢部分宮殿數量則皆為陰數。陽數中九為,五居正中,因而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午門城樓、保和殿等正面都是九開間的殿宇。顯然,這些數字與那些措辭華麗的頌歌沒有區(qū)別,都表達了對王權的頂禮膜拜。
例外數字的解讀
顯然,數字在這里成為衡量等級地位的尺度。作為的陽數,"九"更是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頻繁出現。然而,也會發(fā)現例外。
細心的游人會發(fā)現,今天的太和殿,面寬并不是九間,而是十一間,無法印證以上說法。實際上,這是因為奉天殿在李自成進京后被毀,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時,老技師梁九親手制作了模型,卻因找不到上好的金絲楠木,只好把面闊改為十一間,以縮短桁條的跨度。
宮殿檐脊上的走獸數量通常為單數,也就是陽數,最多為九。而太和殿檐脊上的走獸,卻有十個。
宮殿庭院的巨大尺度,常使脊獸這樣的細節(jié)極易遭到忽略。宮殿的營造者,恰在這里設下了謎題。太和殿脊獸的排列順序是: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猴)。多了一個行什。古代建筑上的脊獸,行什僅出現過一次,就是在太和殿上。這是為什么呢?
與高高在上的脊獸相比,門釘數量的"錯誤"也許更容易被發(fā)現。帝王宮殿的門釘通常都是每扇九路,每路九顆,而午門的左右掖門以及東華門的中門和左右側門,卻都是每只有八路。顯然,這并不是營造者的粗心造成的。
處處體現"黃金分割"美學法則
眾所周知,"黃金分割比率"在古希臘建筑中得到普遍運用。那么,從東方建筑的數量關系中,是否會發(fā)現這一神秘的比率?這一個據說被古希臘人最會發(fā)現的數量關系被視為最美的比率。在伊蘇斯戰(zhàn)役中,亞歷山大大帝因在波斯軍隊的左翼和中央結合部作為攻擊點,而大獲全勝。有人把這視為"黃金分割率" 在戰(zhàn)爭中的運用。
他測出太和門庭院的深度為130米,寬度為200米,其長寬比為:130比200=0.65,與0.618的黃金分割率十分接近。
從紫禁城最重要的宮殿---太和殿上,暫時還沒有找到與黃金分割有關的證據。但是如果我們把太和殿放在中軸線上從大明門到景山這個尺度上衡量時,情況就會發(fā)生變化。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審美觀點是庭院中心。從大明門到景山的距離是2.5公里,而從大明門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兩者的比值為1.5045比2.5=0.618,正好與黃金分割率等同。這組數據讓我們突然悟出了明代設計者為什么把大明門放在距離紫禁城如此遙遠的地方,甚至不惜拆除元大都的南面城墻。以前我們總是直覺地認為這是為了延長宮殿的序幕,使進入宮殿的人產生一種期待值。但是,數字卻成為建筑的位置的詳細注腳。沒有證據表明這種美的比率在中國古代宮殿中的運用是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響,只能說明人類對美的追求有著共通的成分,驗證了黃金分割率的天然合理性。
也許傅教授并不是最早發(fā)現紫禁城建筑中神秘數字關系的學者。面對紫禁城這部深奧的著作,他只是為數眾多的解讀者之一。古代文明遺產中布滿了謎題,專家啟示我們這些難題有著眾多的解法。而所有的公式,最終卻通向一致的結局,那就是禮制、秩序和美。
20世紀40年代,中國營造學社曾經繪制紫禁城中路建筑和角樓及武英殿的圖紙,此后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的建筑學專家們,對紫禁城進行過多次測繪。這一次顯然目的不同。除了企圖了解宮殿群落的準確尺度外,傅教授還在尋找著什么?他希望從這堆紛亂的數據中,發(fā)現什么秘密呢?
正像外國的古金字塔和神殿,紫禁城的建筑尺度中暗藏著許多數字,顯然,它們并非隨意出現。如果不借助資料,一個普通的游者恐怕很難發(fā)現其中的玄奧。
紫禁城:數字里的密碼
老教授選擇了一個溫煦的日子進行他的實地測量。這一天紫禁城游人如織,人們絲毫沒有注意,一個拿著皮尺的老人,正在發(fā)現他們眼前這座古代宮殿的營造秘密,從數字中解讀紫禁城營建者設置的密碼。他首先測出后寢二宮組成的院落,南北長度為218米,東西寬度為118米,二者之比為6比11;而前朝三大殿組成的院落,南北長度為437米,東西寬度為234米,二者之比也是6比11,而且前朝院落的長、寬幾乎都是后寢院落的兩倍,也就是說,前朝的院落面積是后寢的四倍。接著,他又測出后宮部分的東西六宮和東西五所,長寬尺度與后寢院落基本吻合。
老教授對紫禁城的營造比例做出這樣的推測:中國封建皇帝有"化家為國"的觀念,所以以皇帝的家,也就是后寢為模數,按比例規(guī)劃前朝與其他建筑群落。
隨著測量的深入,規(guī)律進一步顯現---明代奉天殿,也就是清代的太和殿,采用的是宮殿建筑的等級形制,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二者之比為 9比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處的土字形大臺基,其南北長度為232米,東西寬度為130米,似乎沒有什么奧秘,但對二者約分,老教授發(fā)現,二者之比也剛好為9比5。
古代數字有陰陽之分,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紫禁城中前朝部分宮殿數量皆為陽數,而后寢部分宮殿數量則皆為陰數。陽數中九為,五居正中,因而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午門城樓、保和殿等正面都是九開間的殿宇。顯然,這些數字與那些措辭華麗的頌歌沒有區(qū)別,都表達了對王權的頂禮膜拜。
例外數字的解讀
顯然,數字在這里成為衡量等級地位的尺度。作為的陽數,"九"更是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頻繁出現。然而,也會發(fā)現例外。
細心的游人會發(fā)現,今天的太和殿,面寬并不是九間,而是十一間,無法印證以上說法。實際上,這是因為奉天殿在李自成進京后被毀,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時,老技師梁九親手制作了模型,卻因找不到上好的金絲楠木,只好把面闊改為十一間,以縮短桁條的跨度。
宮殿檐脊上的走獸數量通常為單數,也就是陽數,最多為九。而太和殿檐脊上的走獸,卻有十個。
宮殿庭院的巨大尺度,常使脊獸這樣的細節(jié)極易遭到忽略。宮殿的營造者,恰在這里設下了謎題。太和殿脊獸的排列順序是: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猴)。多了一個行什。古代建筑上的脊獸,行什僅出現過一次,就是在太和殿上。這是為什么呢?
與高高在上的脊獸相比,門釘數量的"錯誤"也許更容易被發(fā)現。帝王宮殿的門釘通常都是每扇九路,每路九顆,而午門的左右掖門以及東華門的中門和左右側門,卻都是每只有八路。顯然,這并不是營造者的粗心造成的。
處處體現"黃金分割"美學法則
眾所周知,"黃金分割比率"在古希臘建筑中得到普遍運用。那么,從東方建筑的數量關系中,是否會發(fā)現這一神秘的比率?這一個據說被古希臘人最會發(fā)現的數量關系被視為最美的比率。在伊蘇斯戰(zhàn)役中,亞歷山大大帝因在波斯軍隊的左翼和中央結合部作為攻擊點,而大獲全勝。有人把這視為"黃金分割率" 在戰(zhàn)爭中的運用。
他測出太和門庭院的深度為130米,寬度為200米,其長寬比為:130比200=0.65,與0.618的黃金分割率十分接近。
從紫禁城最重要的宮殿---太和殿上,暫時還沒有找到與黃金分割有關的證據。但是如果我們把太和殿放在中軸線上從大明門到景山這個尺度上衡量時,情況就會發(fā)生變化。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審美觀點是庭院中心。從大明門到景山的距離是2.5公里,而從大明門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兩者的比值為1.5045比2.5=0.618,正好與黃金分割率等同。這組數據讓我們突然悟出了明代設計者為什么把大明門放在距離紫禁城如此遙遠的地方,甚至不惜拆除元大都的南面城墻。以前我們總是直覺地認為這是為了延長宮殿的序幕,使進入宮殿的人產生一種期待值。但是,數字卻成為建筑的位置的詳細注腳。沒有證據表明這種美的比率在中國古代宮殿中的運用是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響,只能說明人類對美的追求有著共通的成分,驗證了黃金分割率的天然合理性。
也許傅教授并不是最早發(fā)現紫禁城建筑中神秘數字關系的學者。面對紫禁城這部深奧的著作,他只是為數眾多的解讀者之一。古代文明遺產中布滿了謎題,專家啟示我們這些難題有著眾多的解法。而所有的公式,最終卻通向一致的結局,那就是禮制、秩序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