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導游基礎知識:川劇和四川曲藝

字號:

川劇是流行于四川漢族聚居區(qū)和云南、貴州部分地區(qū)的一種地方戲劇。由于它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戲曲舞臺上占有一定位置,堪稱我國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川劇也是我國地方戲曲中的劇種之一,是一種集歌、舞、劇、雜于一體的綜合藝術,被譽為藝苑中的"天府之花"。
    一、川劇的歷史
    古代四川人民在戲曲藝術方面也是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的?,F在流行于川、云、貴地區(qū)的川劇,大約是在明末清初的四川大戰(zhàn)亂之后逐步形成的。當時湖、廣等外省人大量流入四川,帶來了具有當地情調的劇種,這些劇種經過較長時間與本地戲曲藝術的交流、融匯,逐步形成一種獨具風格、不同于其他劇種的新劇種 ---川劇。現今川劇中"昆(曲)、高(腔)、胡(琴)、彈 (戲)、燈(戲)"五種聲腔的形成,據考證,除燈戲外,都由外來劇種演變而來:高腔源于明代江西等地流行的"戈陽腔",傳人四川以后結合四川的民間秧歌演變而來;胡琴戲由徽劇和漢劇演變而成;彈戲的源流則是陜西的秦腔,清朝道光年間開始傳人四川后,逐步演變成川劇的一種聲腔形式;昆曲源于蘇州的昆山腔(產生于明代景泰年間,明末清初最為流行),相傳是康熙初年傳入四川的;燈戲則是由四川民間曲劇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歌舞小戲。從地域上看,川劇的昆、高、胡、彈四大聲腔分別由川西的岷江、川南的沱江(資陽河)、川東長江和川北嘉陵江等四條河道傳入,故有"四大流派"之說。川南以自貢為中心,高腔戲最為盛行;川東以重慶為中心,廠為流行胡琴戲;川北以南充為中心,擅長彈戲;川西以成都為中心,高腔、胡琴都較盛行。川劇藝術的發(fā)展在清朝乾、嘉時期己趨成熟。據記載,當時不僅四川各地廣泛存在"藉謀生計"的民間戲班,而且不少官府衙門還自養(yǎng)戲班,以供娛樂。不論官方  民間,凡逢年過節(jié)或遇其它重大喜事,都有雇覓戲班唱戲的習俗。有一位名叫魏長生的旦角演員,曾北上京城獻藝,名噪一時,足見當時川劇藝術已相當繁榮,才涌現出這樣超群出眾的人才?quot;川劇"名稱的正式出現,大約是在清朝同治時期。
    川劇的特色非常鮮明。主要體現在道白和唱腔用的是四川方言,語言特別詼諧風趣,通俗易懂。而且詞匯豐富,文學性很強,可說是"俚中見雅"。川劇的唱腔優(yōu)美,表演細膩,富有人情味和個性化的表現力,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所以有人說,看一場川劇不僅能使觀眾看到載歌載舞的表演技藝,還能欣賞到一部舞臺化的文學作品,是一種難得的藝術享受。
    由于川劇的"川味"很濃,因此深受四川廣大群眾喜愛,是四川的主要演出劇種之一。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六十年代初期,當時全川共有川劇團(班)300多個,幾乎遍及漢族聚居的每一個縣、市。
    二、川劇的聲腔
    " 聲腔"是戲曲中的一個專用名詞。一般是把戲曲中某些音樂和演唱相類似的腔調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tǒng)。我國古典戲分北雜劇和南戲兩派,由于流傳地域不同,逐漸形成昆山腔、戈陽腔、皮黃和秦腔等四大聲腔。一種聲腔流傳各地,同當地劇種結合,或同各地的語言、音樂相結合,又產生出支派。如昆腔就發(fā)展出北昆、川昆、湘昆等共稱昆腔系統(tǒng)。如前所述,川劇是眾多外來劇種與本地戲曲相結合的產物,故川劇囊括了四大聲腔,使之既統(tǒng)一在川劇特有的打擊樂之中,又各保留其原有的形式和風格,青出于藍,自成體系。川劇的五種聲腔形式,以高腔有代表性,現在全國幾十個劇種中,唯有川劇很好地把高腔保留了下來,成為川劇獨具特色的一種聲腔。下面簡略地介紹一下川劇的五種聲腔。
    1.昆腔
    川劇昆腔是一種曲板體的唱腔,一般用笛子或洞簫伴奏,偏重于歌唱,故也稱"昆曲"。川劇昆腔保留的劇目很少,小折子戲居多,常見的是在高腔戲中偶爾插幾支昆曲,或在高腔曲牌的第一句搭一點昆腔頭子,俗你的昆頭子"。昆曲折子戲演出時,打擊樂中除川劇鑼鼓外,還加有蘇鈸。昆曲戲的特點是比較幽雅別致,善于抒發(fā)人的感情,故過去一般為文人學士所愛好。
    2.高腔
    川劇的多種聲腔中,以高腔最能代表川劇自己的獨特風格。它是以打擊樂器和人聲"幫腔"為主的一種高八度徒歌式唱腔。在樂器方面不配弦樂(解放后,高腔在"干唱"的基礎上適當加些弦樂,效果也好),聲樂方面有人聲"幫腔"(解放前,川劇幫腔用男聲,一般由鼓師領腔,其它打擊樂師合幫,解放后大膽創(chuàng)新,改用女聲幫腔或男女聲混合幫腔以抒發(fā)人物的內心活動,效果更好)。川劇高腔的曲牌有500多支,常用的有近200支。這數百支曲牌,能充分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各種復雜的感情,抑揚頓挫,婉轉動情。如抒情的曲牌有《香羅帶》、《新水令》、《青衲襖》、《耍孩兒》等;悲憤激越的曲牌有《一枝花》、《端正好》、《飛梆子》等;風趣詼諧的曲牌有《繞口令》、《字字雙》等;可喜可悲常用的曲牌有《紅衲襖》、《梭梭崗》等。高腔別具風格的是幫腔和"飛句"。所謂幫腔就是首句和末句由第三者在幕內幫唱(即音樂上你的"和聲"),也可由演員重唱。"飛句"則是在劇中人物內心的感情自己難于啟齒描述時,由幕內第三者加人代唱的一種特殊安排,類似電影中的"畫外音"。川劇高腔的曲牌配的是鑼鼓等打擊樂器,一般不配管弦樂器。一套曲牌配一套不同的鑼鼓(川劇的鑼鼓牌子也有100多種,既可表現劇中人物的多種表情,又可表現風雨雷電等自然之聲)和不同的幫腔,演員對唱詞也有不同的唱法,要使幫、唱和鑼鼓樂融為一體。因打擊樂器不象管弦樂,不能作演唱時的伴音,因而唱起來比較自由,最宜抒情,但因也容易失律,唱起來反而更加艱難,這就是川劇高腔的獨特之處。
    3.胡琴戲
    胡琴又叫皮黃戲,是在徽劇二黃腔和漢劇西皮腔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的一種板腔體的唱腔,近代川劇藝人把四川揚琴的聲腔吸收進來,川劇特色更趨鮮明。胡琴腔也以折子戲居多,伴奏以胡琴、二胡、三弦為主奏樂器,以鼓擊拍。
    4.彈戲
    彈戲又稱"蓋板"或叫仰"川梆子",也是一種板腔體的唱腔,它以一種類似板胡的蓋板胡為主奏樂器、音樂激昂、粗獷、并伴以梆子敲擊節(jié)拍。彈戲的唱腔分為甜平 (皮)和苦平(皮)兩種,既保留了秦腔慷慨悲歌的特色,又宜于表現輕快、激動的情緒。由于它字少腔繁,音域寬闊,便于演員潤腔、滑腔或拖腔,深切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
    5.燈戲
    燈戲是地道的四川地方戲,也是一種板腔體的唱腔,起源于四川夾江縣麻柳鄉(xiāng)的堂燈戲,后來又受云南、貴州、湖南花鼓戲的影響,伴奏以板胡、二胡、嗩吶為主奏樂器,劇目多為喜劇,諷刺劇一類的小戲。
    三、川劇的角色
    川劇的角色與京劇雷同、分生、旦、凈、丑等,以生、旦、丑角戲居多。
    生扮演戲中的男性角色,有正生、小生、武生之別。正生是帶胡子的,演的是中年人和老年人。這種角色在劇中多代表正面人物,以唱功為主。小生代表青年人,動作瀟灑而輕快。武生代表壯年的將官,分長靠和短打兩種。
    凈扮演的也是男性人物,屬于性格爽朗、動作粗獷一類,面上勾有五顏六色的臉譜,故又稱花臉。凈角有重唱功的,有重功架的,也有重武打的。
    旦扮演的是女性。分老旦、青衣旦、武旦、刀馬旦等角色。老旦代表老年婦女;青衣旦代表青年或中年婦女,以穿黑色褶子為主,故稱青衣,在戲中大多扮演正面人物;花旦代表性格潑辣或天真活潑的青少年婦女,服裝以穿襖褲為主,表演者重吟白和動作;刀馬旦代表有武藝的婦女;武旦和刀馬旦差不多,但不注重吟唱,以武打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