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基礎(chǔ)知識:中國文房四寶——墨

字號:

··“徂徠無老松,易水無良工。珍材取樂浪,妙手惟潘翁。魚胞熟萬杵,犀角盤雙龍。墨成不敢用,進入蓬萊宮?!边@是宋代蘇軾在《孫莘老寄墨》詩中寫的贊美墨的詩句。詩中的“潘翁”即北宋制墨名家潘谷,據(jù)說他所制造的“潘谷墨”被譽為“墨中神品”,“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
    墨,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一寶。韓愈在《毛穎傳》稱它為“降人陳玄”。北宋大學(xué)士蘇易簡在《文房四寶譜>中寫道:“松滋侯易玄光,墨也。”歷代關(guān)于墨的專著很多,有宋代李孝美的《墨譜》又名《墨苑》、《墨譜法式》;元代陸友的《墨史》;明代程義的《墨史》、程君房的《程氏墨苑》、沈繼孫的《墨法集要》、萬瑞生的《墨?!返鹊?。那么中國什么時候開始有墨的呢?據(jù)宋人高承在《事物紀(jì)原》中說:“與文字同興于黃帝之代也。”在《古今事物考》卷二“墨”條中,也寫道:“墨始于黃帝之時,一云田真造墨。”
    最早的墨是什么模樣的呢?據(jù)來人李孝美在《墨譜》中記載: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陶宗僅在《輟耕錄》卷二十九中云:“上古無墨,竹挺點漆而書。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他們所講的墨就是古代的“石墨”,它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所制成,使用時從研石在硯石上磨成粉末,再滲以水融成墨汁使用。在陜西臨撞姜寨遺址出土的那套繪畫工具中,就有一根石質(zhì)磨棒,它的用處就是用來研墨的。由此可推定早在五千年之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原始的石墨。《述古書法纂》中記述道:“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毙弦臑槲髦苄鯐r人。邢夷所制的墨也是石墨。在徽墨產(chǎn)地歙縣有這樣的傳說,有一天邢夷在溪邊洗手,見水中飄來一段松樹木炭,隨手撿起,手為之黑。于是他搗為末,用飯粥拌和,以手搓成扇形和圓形,凝成固體,以之研磨。他所制的墨,史稱 “那夷墨”。在紙還沒有出現(xiàn)前,甲骨文和竹簡,也都是先用墨寫好后,然后再鐫刻的。中國的墨是源遠(yuǎn)流長的。
    秦漢是墨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時期,這時出現(xiàn)了松煙墨。松煙墨就是用松木燒出的煙灰,再拌之以漆、膠制成,其質(zhì)量遠(yuǎn)遠(yuǎn)要勝過石墨??脊艑W(xué)家在湖北省云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中就發(fā)現(xiàn)了松煙墨的遺物,這種墨與《說文解字》中所記“墨者黑也,松煙所成”相同。但是這時期的墨沒有制成錠,而只是作成小圓塊,它不能用手直接拿著研,必須用研石壓著來磨,所以從秦、漢出土的硯臺都附有研石,證明了那時的墨不能直接用手來磨。這種小圓塊的墨又叫“墨丸”。到了東漢,墨的形狀從小圓塊改進成墨錠,它經(jīng)壓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著研磨。從此,研石就漸漸地絕跡了。
    漢代的墨很珍貴,一般人是很難得到它的。據(jù)《漢宮儀》記載,當(dāng)時做尚書令、仆、丞、郎等官的人,每月才發(fā)給一枚,漢代已形成了全國制墨中心,那就是渝麋(陜西省千陽縣)。渝麋出產(chǎn)的“渝麋墨”,在當(dāng)時最有名氣。
    三國時,我國制墨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曾記載著三國魏書法家韋誕制墨的方法:“參以真珠、麝香,搗細(xì)合煙下鐵臼,搗三萬杵。”韋誕制作的墨被稱為“韋誕墨”,是古代的珍貴之墨,被贊譽為;“百年如石,一點如漆?!?BR>    到了唐代,我國的制墨中心,從陜西地區(qū)擴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在唐末乃至歷代各朝中最負(fù)勝名的制墨大師奚超,就是河北易州人。當(dāng)時北方戰(zhàn)事連綿不斷,奚超父子只得舉家避亂南遷,“自易水渡江,遷居歙州”(陶宗儀《輟耕錄》)。當(dāng)他們來到安徽歙州地界時,看到那里到處是蔥郁的古松,質(zhì)地又好,于是便定居下來重操舊業(yè)。奚氏父子刻苦鉆研制墨技藝,據(jù)說他們選用松煙一斤,珍珠、玉屑、龍腦各一兩,和以生漆,杵十萬檸,終于制成“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好墨,被稱為“奚墨”。
    中國最為有名的墨是徽墨。
    當(dāng)時南唐后主李煜酷愛作詩繪畫。安徽知府為了討好皇上,差人選了兩塊奚墨進獻給朝廷。李后主一試,果然不沾不澀,不滯不滑,烏亮光澤,而且芳香四溢,連聲稱贊。當(dāng)即把奚廷控召去,封為“墨務(wù)官”,賜姓為李,又加封“奚墨”為“徽墨”。所以到了宋代,徽州(北宋末年歙州改為徽州)成為當(dāng)時中國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為了墨中之精品,譽滿天下。李氏的制墨藝術(shù)被人們歷代相傳,一直至今。
    徽州作為中國的“墨都”,從唐、未至元、明、清,都涌現(xiàn)了許多制墨名家高手。前面提到蘇東坡那首詩中的潘谷,就是宋代徽州制墨名家,有“墨仙”之稱,他制造的“松丸”是很有名的古墨。明代,在“徽墨”中形成了以歙派(歙縣)和休寧派(休寧縣)兩大派系,各有千秋。在諸制墨家中,方于魯制造的“銅雀瓦”,被贊為“前無古人”的好墨。程君房所制的“清玉案”,更有“一技之精,上掩千古”之譽。明代大畫家董其昌稱:“百年之后,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泵鞔哪珵槭裁催@般好,原來在那些高級的徽墨中,摻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貴中藥香料,故清香四溢,還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烏黑錚亮。當(dāng)時稱為“徽墨甲天下”。
    清代,是徽墨的又一個新時期,這時出現(xiàn)了曹素功、汪近圣、江節(jié)庵、胡開文制墨四大家,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說。曹素功(1615萬… 北1689)原名圣臣,一作孺昌;字昌言庵;號素功。安徽歙縣巖寺人。他原是一位秀才,由于一直未能走上仕途,便在家鄉(xiāng)潛心經(jīng)營制墨。早期他憑借明末制墨家吳叔大的墨模制墨,改“玄粟齋”為“藝粟齋”,創(chuàng)制了“紫玉光”、“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錦墨“豹囊叢賞”等名貴之墨,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寶座。曹素功墨莊乾隆年間遷址蘇州,同治三年(1864)又遷址上海。這個經(jīng)歷十三代,綿延三百年的制墨世家發(fā)展成為今天的上海墨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