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chǔ)知識復(fù)習(xí)資料第二章第一節(jié)

字號:

第二章 中國歷史文化專題
    第一節(jié)皇帝與皇權(quán)
    一、“皇帝”稱謂的由來及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考題之一,務(wù)必記住)
    五帝: 黃帝、顓(zhuan)頊(xu)、帝嚳、堯、舜(考題之一,務(wù)必記住)
    (一)“三皇”“五帝”與古代禪讓制度
    (閱讀)關(guān)于“三皇”“五帝”所指,史書中的記載各不相同。由于當(dāng)時文字尚未產(chǎn)生,未能留下直接的歷史記錄,只是在后代的某些史藉中保存了一些有關(guān)他們的傳聞。概括起來,所謂“三皇”,大體有七種說法其中以《史記。秦始皇本記》“天皇、地皇、泰皇”的說法最為流行;“五帝”主要有四種說法,并以《史記。五帝本紀(jì)》“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受到多數(shù)人的認可。
    “三皇”“五帝”所處的時代,正處于原始公社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尚未產(chǎn)生真正意義上的君主。此時的“皇”與“帝”,不過是父系世族公社時期的部落內(nèi)部貴族會議的制約和監(jiān)督,只有品行端正、才能出眾者方能得到貴族會議的信任和一般民眾的擁護。因此,此時的“王”位繼承,與后代“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襲制度大不相同,是采取“禪讓”的辦法,即由前代首領(lǐng)經(jīng)過長期考察,選擇品德高尚、才堪大任的人作為自己的繼任者,再經(jīng)貴族會議批準(zhǔn),然后傳位于他?!拔宓邸敝械膱蚨U位于舜,舜禪位于禹,就是古代禪讓制的典型事例。
    (二)君位世襲的開始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產(chǎn)生
    (閱讀)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我們的祖先逐漸從原始社會步入階級社會,原有的財富共有制度和氏族成員間的平等關(guān)系逐漸被打破,原來的部落首領(lǐng)逐漸成為的財富所有者和高高在上的君主。他們將部落中的土地和民眾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把手中的權(quán)力用作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不愿將財富和權(quán)位白白讓與他人,希望能由自己的后代子孫一代代傳下去。于是,王位的禪讓制終于被子制終于被世襲制所取代。
    帝舜的繼任者帝禹即位后,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曾親自率兵5000平定三苗的叛亂,將戰(zhàn)俘分賜有功貴族。又大會諸侯于涂山,并用九州之牧所貢青銅鑄成九鼎,將天下九州的山川形狀鑄于鼎上。此時,奴隸制國家的雛形顯然已經(jīng)形成。
    君位世襲制度的產(chǎn)生:(務(wù)必記住)
    禹生前,曾遵循禪讓的原則選皋陶為繼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兒子啟卻將伯益殺死,奪取了王位。從此,君位從“傳賢”改為傳子(或傳弟、傳侄),君位世襲制度得到最后確立。
    中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quán):夏王朝(務(wù)必記?。?BR>    (閱讀)夏商兩代,君主繼承兼采“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種原則。而商代的最后五個王(康丁、武 、文丁、帝 、帝辛)全部為父死子繼,說明至少到商代后期,父死子繼已成為君位繼承的主要法則。周初確立的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內(nèi)容的宗法制度,正是對商代后期以來一直實行的傳子制度的繼承、發(fā)展和進一步完善。
    皇帝的由來:(務(wù)必記?。?BR>    秦統(tǒng)一全國后,秦王贏政決定兼采三皇之“皇”與五帝之“帝”,號稱“皇帝”。贏政自稱“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從此,君主專制制度得以確立,秦始皇遂成中國歷第一代專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則成為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一王朝。
    (閱讀)自漢朝以后,歷代皇帝不斷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quán)與專制皇權(quán),使我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得到不斷的發(fā)展的完善。
    (三)皇帝的飲食起居
    宮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宮殿”
    (閱讀)“宮”最早原為普通房屋的通稱,“殿”則指高大的房屋。秦漢以后,一般用來指稱帝王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寢”的規(guī)制。(考題之一,務(wù)必記?。?BR>    “前朝”:皇帝舉行朝會典禮之所,多稱“殿”。
    “后寢”:則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皇帝與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稱“宮”。
    “行宮”: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處則稱。
    另外,為滿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樂需要、歷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風(fēng)光綺麗,極盡奢華。
    山陵為皇帝死后的葬所,猶如民間的墳?zāi)?。封建帝王為了將生前的威?yán)和享受帶到死后的世界中去,自秦始皇始,一般都要在生前親自為自己選定風(fēng)水寶地,督造陵寢,以后漸成定制?;实鄣牧陮嬕话憬砸郎蕉āG懊鎰t是一片開闊的平地。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即陵區(qū)的主道,建有石牌坊、碑樓、華表、石橋、石象生等),宮墻,殿宇(祭祀之所,一般包括隆恩門、隆恩殿等),方城明樓(猶如民間的墓碑),寶城寶頂(圓形城堡,正中為一高大土丘,猶如民間的墳頭),地宮(在寶頂下面,皇帝的棺槨及陪葬品即停放于此)等組成,巍峨壯麗,金壁輝煌,較生前所居宮室并不遜色。這一點,在現(xiàn)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寢明十三陵和清東、西陵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2、飲食、服飾
    (實地講解時須加入以下內(nèi)容)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內(nèi)甕等專司天子飲食的執(zhí)事人員十幾種。秦漢以后,歷代皆設(shè)有負責(zé)皇帝及宮中飲食的專門機構(gòu),如秦奉常、漢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祿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飲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從原料購買到加工制作等皆由御善房派專人負責(zé),規(guī)制嚴(yán)格,不得稍有違犯。每頓正餐包括各類山珍海味、時鮮蔬菜等上百種,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種小吃。所有的菜肴、面點等皆由專門的御廚制作,選料、刀工、火候及色、香、味、形等樣樣考究,所用食器更是精美異常。每逢年節(jié)、壽辰及其它喜慶之事,宮中照例要舉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費之巨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天子的服飾,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種冕服和弁服。秦漢以后,歷代相延、發(fā)展。漢代皇帝以五色長袍作朝服,魏晉時期改用絳紗長袍,唐代出現(xiàn)赭黃色圓領(lǐng)朝服,明清時期則以明黃作為皇帝龍袍的專用顏色,其他人禁止使用。不同的場合,皇帝的著裝有明確的區(qū)別。如祭祀或盛大典禮,皇帝穿袞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絳色圍裳、革帶、蔽膝、白襪青舄等;平時及一般朝會則穿公服或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