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導游:佛教寺院講解的主要內(nèi)容概述

字號:

佛教寺院是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shù)的主要承載體,在游覽佛教寺院的過程中,導游人員的講解內(nèi)容至少應涉及以下五個方面:
    • 建筑藝術(shù)
    佛教建筑分為寺廟藝術(shù)、石窟藝術(shù)和佛塔藝術(shù)。
    引言—— 佛教寺廟是佛教徒供奉佛像的場所,是佛教文化的實際載體和依托。今天的佛教寺廟已不僅僅是佛事活動的中心,寺廟以其有別于“人界”的“神界”環(huán)境和氛圍,對許多旅游者具有獨特強烈的吸引力而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設施和重要的風景名勝,成為人們游覽參觀的重要場所。
    布局與游覽線路—— 中國佛教寺廟的布局受窗同建筑的影響,其特點是中軸對稱,以院為單位平面展開。常見的建筑有三門殿、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法堂、迦藍殿、祖師殿、三圣殿、藥師殿、觀音殿、羅漢堂、戒壇殿、藏經(jīng)樓、齋堂等。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佛寺在中國的分布極為廣泛。
    石窟是開鑿于山石、巖壁間的洞窟,是佛教建筑最古的形式之一。中國佛教石窟藝術(sh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世人所矚目。
    [小資料]中國的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石窟,森木賽姆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溝石窟、勝金口石窟,敦煌莫高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崗石窟,龍門石窟等。
    佛塔是埋葬佛骨的墳冢。佛塔的風格因中國境內(nèi)有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之分而呈三大類:漢式塔、藏式塔(又稱喇嘛塔)和緬寺塔。其功能一般有三種:一是真身舍利塔,埋藏舍利子而得名;二是“法身舍利塔”,法即佛法,也即佛經(jīng),表明有佛經(jīng)卷本藏于塔中;三是墓塔,是為修行高深,功德圓滿的歷代高僧修建的墳墓。
    經(jīng)幢是刻有佛經(jīng)、佛號或佛咒等內(nèi)容地石柱(或石碑)。是一種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佛教建筑物。經(jīng)幢一般可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分別雕刻逐級累建而成。幢身多為八面體,上雕陀羅尼經(jīng)、咒或佛像等。幢座和幢頂一般雕飾花卉、云紋等圖案以及菩薩、佛像。華麗精致,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小資料]中國古塔的類型
    根據(jù)塔的空間建筑形象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花塔、傣族塔等不同的種類。
    • 雕塑藝術(shù)
    佛教雕塑主要是指寺院和石窟中雕刻、塑造的佛像,以及各種金、石、玉、陶等雕刻成
    的器皿等藝術(shù)品。是佛教藝術(shù)的集中體現(xiàn)。在佛教各類雕塑品中,佛教造像是最有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最吸引人的注意力和觀賞興趣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