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西藥師考試藥學(xué)綜合輔導(dǎo):問飲食口味

字號:

1.口渴與飲水:反映人體津液的盛衰及輸布狀況。口渴多飲,常見于熱證;大渴喜冷飲,為熱盛傷津;渴喜熱飲,飲量不多或口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 不利,多為痰飲內(nèi)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證;口渴而不多飲,常見于急性熱病,多屬熱入營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見于瘀血;大渴引飲,小便量多,是為消 渴。
    2.食欲與食量:用于判斷病體的脾胃功能以及疾病的預(yù)后轉(zhuǎn)歸。食欲減退或不欲食,胃納呆滯,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現(xiàn)。若食少見于久病,兼有面色萎 黃、形瘦、倦怠等癥者,屬脾胃虛弱;而食少伴有胸悶、腹脹、肢體困重、舌苔厚膩者,多是脾濕不運。厭惡食物或惡聞食臭,即為厭食,又稱"惡食",多見于傷 食。食欲過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饑餓者,為消谷善饑,往往身體反見消瘦,這是胃火熾盛,腐熟太過所致;有饑餓感,但不想吃,或進食不多者,稱為饑不欲食, 多因胃陰不足,虛火上擾所致;嗜食生米、泥土等異物,尤多見于小兒,往往是蟲積的征象。疾病過程中,食量漸增,表示胃氣漸復(fù);食量漸減,常是脾胃功能衰退 的表現(xiàn)。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這是中焦脾胃之氣將絕的征象,稱為"除中".
    3.口味:口苦,多見于熱證,特別是常見于肝膽實熱的病變;口甜而膩,多屬脾胃濕熱;口中泛酸,多為肝胃蘊熱;口中酸餿,多為食積內(nèi)停;口淡乏味,常見于脾虛不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