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犯罪主體
自然人犯罪方面需要掌握三個問題: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身份犯。
1、刑事責任年齡
刑事責任年齡可作三分法:完全無責任年齡(不滿14周歲)、相對責任年齡(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完全責任年齡(16周歲以上)。
關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部分,尤其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周歲的計算原則,應當以實足年齡為準,自過生日的第二天起才為已滿14周歲或16周歲;
②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范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搶劫、強*、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險物質)、販毒。
③注意搶劫罪不僅包括《刑法》第263條所規(guī)定的典型的搶劫罪,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準搶劫罪”,如267條第2款規(guī)定的攜帶兇器搶奪定搶劫罪和289條中的聚眾打砸搶故意毀壞財物或奪走財物;
※注意:這里的搶劫不再包含269條的轉化型搶劫,
《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條 已滿十四周 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情節(jié)輕微的,可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注意:轉化型搶劫是取財在前、暴力在后;直接搶劫是暴力在前、取財在后
④注意毒品犯罪中,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僅對販賣毒品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對基本性質相同危害程度相等的走私、制造、運輸毒品的行為(《刑法》第347條)則不負刑事責任。與這一特征極為類似的還有《刑法》第114條所規(guī)定的幾種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為中,僅規(guī)定對放火、爆炸、投毒負刑事責任,而對決水,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則不負刑事責任。
⑤注意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僅僅對法定的幾種故意犯罪負刑事責任,而對任何過失犯罪是都不負刑事責任的。
⑥對于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適用刑罰時應當遵循的兩個原則:一是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二是不適用死刑(包括死緩)。
⑦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包含在“搶劫”之中。因為這兩個罪是法條競合;
⑧對于其他嚴重的故意行為,部分行為符合17條第2款的規(guī)定的,以部分行為所涉罪名處罰。
2、刑事責任能力
刑事責任能力要求同時具備辨認能力(認識因素)與控制能力(意志因素),即犯罪能力;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有無以及程度的因素有:年齡、精神障礙、生理功能喪失等。還是以三分法為準來掌握:完全無責任能力、限制責任能力、完全責任能力。
關于刑事責任能力問題,應注意:完全無責任能力與完全責任能力在考試中并不十分重要,關鍵點是注意在完全責任能力與完全無責任能力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即部分、限制、相對責任能力者,主要有這樣幾類人員:
一是已滿14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并且不適用死刑;
二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三是聾啞人或盲人犯罪的,可以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辨認控制能力的判斷:
(1) 醫(yī)學判斷:是否有精神病;
(2)心理學判斷:是否因為精神病而不能辨認和控制能力。
醉酒情況下的行為人,可以成為刑法上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醉酒人并不都是故意犯罪,也可能是因為過失和意外,同時“喝酒”本身就是交通肇事的一個構成要件)
病理性醉酒的行為人:病理性醉酒屬于精神病狀態(tài),但在故意引起的情況下承擔刑事責任——原因上的自由行為(action libera in cause)。
復雜性醉酒,中國刑法沒有規(guī)定,和病理性醉酒一樣極其罕見。
3、身份犯→不包含犯罪中所形成的身份,如首要分子
身份犯即所謂的特殊主體,是相對一般犯罪主體而言的,是指在完全具備一般主體條件的基礎上,還將以特殊的身份作為主體構成條件的犯罪。特殊身份即刑法所規(guī)定的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資格、地位或狀態(tài)。典型的如貪污罪、脫逃罪、刑訊逼供罪等。
真正的身份犯(影響定罪)與不真正的身份犯(影響量刑);
積極的身份犯(入罪)與消極的身份犯(出罪)。
自然身份犯(性別、年齡)與法定身份犯(國家工作人員)
《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貪污、職務侵占案件如何認定共同犯罪幾個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行為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共同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 ,以貪污罪共犯論處。
第二條 行為人與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勾結,利用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人員的職務便利,共同將該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已有,數(shù)額較大的,以職務侵占罪共犯論處。
第三條 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中,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共同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已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質定罪。――區(qū)分不了主從犯的以貪污論處
國家工作人員:
①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②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③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
④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
國家工作人員的“公務”:
①關系到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利益;
②并具有裁量性、判斷性、決定性的事務;
③單純的機械性、體力性活動不是公務;
④必須是國家機關或者其它法定的公共機構或者公共團體組織或者安排的事務,公民自發(fā)從事的公益性活動不屬公務。
《全國法院審理經(jīng)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指出,從事公務,是指代表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等履行組織、領導、監(jiān)督、管理等職責。公務主要表現(xiàn)為與職權相聯(lián)系的公共事務以及監(jiān)督、管理國有財產(chǎn)的職務活動。
《全國法院審理經(jīng)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還確立了幾類特殊人員的身份:
(1)國有公司的董事、經(jīng)理、監(jiān)事、會計、出納人員等管理、監(jiān)督國有財產(chǎn)等活動,屬于從事公務。
(2)那些不具備職權內(nèi)容的勞務活動、技術服務工作,如售貨員、售票員等所從事的工作,一般不認為是公務。
(3)在鄉(xiāng)(鎮(zhèn))以上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人民政協(xié)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司法實踐中也應當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4)刑法第93條第2款規(guī)定的“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具體包括:①依法履行職責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②依法履行審判職責的人民陪審員;③協(xié)助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農(nóng)村和城市基層組織人員;④其他由法律授權從事公務的人員。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在受國家機關委托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在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時,有瀆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關于瀆職罪的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
其他身份犯:特定職業(yè)(醫(yī)生、郵政工作人員)、特定法律義務(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特定法律地位(證人、刑事訴訟辯護人、代理人)、特定疾?。ㄐ圆。?、持有特定物品(依法配備的槍支)、參與某種活動(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居住地(境外人員)、消極身份(未取得醫(yī)生職業(yè)資格)等等。
自然人犯罪方面需要掌握三個問題: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身份犯。
1、刑事責任年齡
刑事責任年齡可作三分法:完全無責任年齡(不滿14周歲)、相對責任年齡(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完全責任年齡(16周歲以上)。
關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部分,尤其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周歲的計算原則,應當以實足年齡為準,自過生日的第二天起才為已滿14周歲或16周歲;
②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范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搶劫、強*、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險物質)、販毒。
③注意搶劫罪不僅包括《刑法》第263條所規(guī)定的典型的搶劫罪,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準搶劫罪”,如267條第2款規(guī)定的攜帶兇器搶奪定搶劫罪和289條中的聚眾打砸搶故意毀壞財物或奪走財物;
※注意:這里的搶劫不再包含269條的轉化型搶劫,
《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條 已滿十四周 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情節(jié)輕微的,可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注意:轉化型搶劫是取財在前、暴力在后;直接搶劫是暴力在前、取財在后
④注意毒品犯罪中,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僅對販賣毒品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對基本性質相同危害程度相等的走私、制造、運輸毒品的行為(《刑法》第347條)則不負刑事責任。與這一特征極為類似的還有《刑法》第114條所規(guī)定的幾種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為中,僅規(guī)定對放火、爆炸、投毒負刑事責任,而對決水,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則不負刑事責任。
⑤注意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僅僅對法定的幾種故意犯罪負刑事責任,而對任何過失犯罪是都不負刑事責任的。
⑥對于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適用刑罰時應當遵循的兩個原則:一是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二是不適用死刑(包括死緩)。
⑦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包含在“搶劫”之中。因為這兩個罪是法條競合;
⑧對于其他嚴重的故意行為,部分行為符合17條第2款的規(guī)定的,以部分行為所涉罪名處罰。
2、刑事責任能力
刑事責任能力要求同時具備辨認能力(認識因素)與控制能力(意志因素),即犯罪能力;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有無以及程度的因素有:年齡、精神障礙、生理功能喪失等。還是以三分法為準來掌握:完全無責任能力、限制責任能力、完全責任能力。
關于刑事責任能力問題,應注意:完全無責任能力與完全責任能力在考試中并不十分重要,關鍵點是注意在完全責任能力與完全無責任能力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即部分、限制、相對責任能力者,主要有這樣幾類人員:
一是已滿14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并且不適用死刑;
二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三是聾啞人或盲人犯罪的,可以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辨認控制能力的判斷:
(1) 醫(yī)學判斷:是否有精神病;
(2)心理學判斷:是否因為精神病而不能辨認和控制能力。
醉酒情況下的行為人,可以成為刑法上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醉酒人并不都是故意犯罪,也可能是因為過失和意外,同時“喝酒”本身就是交通肇事的一個構成要件)
病理性醉酒的行為人:病理性醉酒屬于精神病狀態(tài),但在故意引起的情況下承擔刑事責任——原因上的自由行為(action libera in cause)。
復雜性醉酒,中國刑法沒有規(guī)定,和病理性醉酒一樣極其罕見。
3、身份犯→不包含犯罪中所形成的身份,如首要分子
身份犯即所謂的特殊主體,是相對一般犯罪主體而言的,是指在完全具備一般主體條件的基礎上,還將以特殊的身份作為主體構成條件的犯罪。特殊身份即刑法所規(guī)定的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資格、地位或狀態(tài)。典型的如貪污罪、脫逃罪、刑訊逼供罪等。
真正的身份犯(影響定罪)與不真正的身份犯(影響量刑);
積極的身份犯(入罪)與消極的身份犯(出罪)。
自然身份犯(性別、年齡)與法定身份犯(國家工作人員)
《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貪污、職務侵占案件如何認定共同犯罪幾個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行為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共同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 ,以貪污罪共犯論處。
第二條 行為人與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勾結,利用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人員的職務便利,共同將該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已有,數(shù)額較大的,以職務侵占罪共犯論處。
第三條 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中,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共同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已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質定罪。――區(qū)分不了主從犯的以貪污論處
國家工作人員:
①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②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③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
④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
國家工作人員的“公務”:
①關系到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利益;
②并具有裁量性、判斷性、決定性的事務;
③單純的機械性、體力性活動不是公務;
④必須是國家機關或者其它法定的公共機構或者公共團體組織或者安排的事務,公民自發(fā)從事的公益性活動不屬公務。
《全國法院審理經(jīng)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指出,從事公務,是指代表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等履行組織、領導、監(jiān)督、管理等職責。公務主要表現(xiàn)為與職權相聯(lián)系的公共事務以及監(jiān)督、管理國有財產(chǎn)的職務活動。
《全國法院審理經(jīng)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還確立了幾類特殊人員的身份:
(1)國有公司的董事、經(jīng)理、監(jiān)事、會計、出納人員等管理、監(jiān)督國有財產(chǎn)等活動,屬于從事公務。
(2)那些不具備職權內(nèi)容的勞務活動、技術服務工作,如售貨員、售票員等所從事的工作,一般不認為是公務。
(3)在鄉(xiāng)(鎮(zhèn))以上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人民政協(xié)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司法實踐中也應當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4)刑法第93條第2款規(guī)定的“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具體包括:①依法履行職責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②依法履行審判職責的人民陪審員;③協(xié)助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農(nóng)村和城市基層組織人員;④其他由法律授權從事公務的人員。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在受國家機關委托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在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時,有瀆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關于瀆職罪的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
其他身份犯:特定職業(yè)(醫(yī)生、郵政工作人員)、特定法律義務(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特定法律地位(證人、刑事訴訟辯護人、代理人)、特定疾?。ㄐ圆。?、持有特定物品(依法配備的槍支)、參與某種活動(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居住地(境外人員)、消極身份(未取得醫(yī)生職業(yè)資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