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排水系統(tǒng)設置方式探討(一)

字號:

概述
    垃圾的衛(wèi)生填埋是目前我國城市垃圾集中處置的主要方式,垃圾填埋場的設計和運行管理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垃圾滲瀝液的處理。由于垃圾滲瀝液水質成份極復雜,且水質水量受填埋場使用年限以及垃圾成份的變化、氣候等多種難以人為控制的因素影響而在很大的幅度范圍內變化,這給滲瀝液處理的工藝選擇、設計參數(shù)的確定及運行管理帶來極大的困難。滲瀝液水質水量變化的另一特點是,當填埋場流出的滲瀝液量大時,其水中所含污染物濃度也隨之增加,往往使處理廠承受的負荷幾十倍地增加。因此,如何盡量減少填埋場排出的滲瀝液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填埋場排出的垃圾滲瀝量主要由垃圾中所含的水量、填埋場內的地下涌出水和降雨所組成,根據(jù)廣州環(huán)衛(wèi)研究所的試驗和幾個填埋場的設計及運行管理的實踐,垃圾自身所含水量在總滲出量中所占比例極小,一般情況下,地下涌出水可在建場時采取工程措施給予控制,故滲瀝液量的主要來源及引起大幅度波動的因素是降雨。降雨幾乎不能人為控制,因而只能在填埋場的設計中,通過采取與填埋場區(qū)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及填埋場運作方式相適應的排水措施,盡量減少進入填埋區(qū)的降雨量,從而減少污染物質的排出量及水質水量的波動幅度。
    下面結合工程設計和填埋場的運行管理實踐對幾種排水系統(tǒng)及其適用性進行探討。
    1.環(huán)場截洪溝系統(tǒng)
    排水系統(tǒng)一般是根據(jù)地形環(huán)繞填埋場修筑一條或不同高程的數(shù)條截洪溝,分別攔截各截洪溝外圍匯水區(qū)域內的降雨。當填埋區(qū)擴展到某高程截洪溝時,就將該截洪溝排放場外的通道截斷,而將其與場內為導出滲瀝液而設置的導滲溝連通,變該條截洪溝為導滲溝。其中溝頂面高程等于最終覆蓋面的那部分截洪溝可改為最終覆蓋面表面排水溝加以利用。當填埋場是利用較大的山谷或廢棄的山塘水庫,且其填埋區(qū)以外匯水面積較大時,如圖1,可采用環(huán)場截洪溝系統(tǒng),以盡量減少進入填埋場的降雨量,達到減小滲瀝液量的目的。這種系統(tǒng)的優(yōu)點是運轉可靠,管理簡單,但在地形較為復雜,山脊山谷較多的地形條件下,截洪溝的長度較長,建筑費也會較高。值得提出的是,截洪溝的修筑不適宜采用機械開挖施工,而應采用人工開挖,以盡量減少對原自然植被的破壞,否則有可能造成以后水土大量流失,給管理帶來極大麻煩,甚至危及截洪溝和填埋場其它設施的安全。廣州市李坑填埋場就有過類似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