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行政法律理論輔導講座:合同法

字號:

合同法概述  
    合同法是調(diào)整平等主體之間合同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所謂合同關系,是以商品交換或勞務給付為標的的合同訂立、效力、履行、變更和轉(zhuǎn)讓、終止,以及違約責任等為內(nèi)容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適用于合同行為、合同關系以及合同司法等活動的基本準則。
    1、合同自由原則。合同自由原則是《合同法》第4條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也是合同法的首要原則。
    所謂合同自由,是指當事人可以依法自主自愿地選擇對方當事人,就某一交易活動或合同標的平等協(xié)商,以約定方式締結合同的權利或自由。這一原則,在合同法上稱為契約自由,是資產(chǎn)階級民法典中的三大基本原則之一。
    2、平等、公平原則。平等原則,是指合同當事人在交易活動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則。這一原則,不是合同法的特有原則,而是民法平等這一基本原則在合同法立法中的反映。所謂公平原則,是指合同當事人在交易活動中,以公正平允為交易準則,協(xié)議和確定雙方的合同權利和合同義務為內(nèi)容。公平原則也是一項民法基本原則,而非合同法的專有基本原則。
    3、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是指合同當事人按照社會生活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平、真誠與恪守信用的規(guī)則進行交易活動,訂立和履行合同的原則。這一原則也是《民法通則》和民法學中的一項基本原則。最初,誠實信用主要是一種約束當事人行為的道德規(guī)范或者道德規(guī)則。后來,民事立法時,認可了它在調(diào)整當事人在民事活動時(包括民事義務履行時,以及民事糾紛解決時)的規(guī)范價值,從而賦予了它在合同關系調(diào)整時基本準則的功能。
    4、守法與合同保護原則
    守法原則,是指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和解除、終止,及其內(nèi)容和形式應當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原則。合同受保護原則,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非于雙方協(xié)商一致或依法不得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以及合同外第三人非依法律規(guī)定不得阻礙合同義務履行的原則。
    合同的內(nèi)容
    合同的內(nèi)容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關系中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在合同形式上表現(xiàn)為合同的條款。合同條款不僅是判定合同成立與生效的依據(jù),也是決定合同內(nèi)容的因素。
    一、合同條款
    1、合同的必要條款與非必要條款
    合同條款根據(jù)其是否為合同成立所必需分為必要條款和非必要條款。必要條款是指合同成立所必須具備的條款;非必要條款則指并非合同成立所必須具備的條款。合同的必要條款包括當事人、合同的標的、數(shù)量以及合意條款。非必要條款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必明示的合同條款,除上述合同必要條款之外的其他合同條款均為合同的非必要條款。非必要條款盡管不是成立合同的必要條款,但對于確定當事人在合同中的權利、義務仍然有重要意義,因而不能認為非必要條款是不重要的合同條款。
    2、協(xié)商條款與格式條款
    協(xié)商條款是指經(jīng)過當事人協(xié)商一致而訂入合同的條款。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訂,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xié)商的條款。
    二、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1、合同權利。合同權利也稱為合同債權,是指一方當事人根據(jù)合同請求另一方當事人為或不為一定的權利。合同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權能。
    第一,請求權,即合同債權人有權根據(jù)合同要求另一方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理論上稱給付請求權或請求履行權。
    第二,給付受領權。它也稱為接受履行的權利,是指債務人依據(jù)法律或者當事人的約定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接受并永久保持履行所得利益的權利。
    第三,保護請求權。合同的保護請求權是指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請求法院或有關機關強制其履行。
    第四,處分權能。它是指債權人享有的處分債權的權利。權利人原則上均有處分權,如將合同債權轉(zhuǎn)讓、設定債權質(zhì)權,或者抵銷和拋棄債權(表現(xiàn)為合同債務的免除)等等,法律一般不予干涉。除此之外,合同權利還包括合同解除權、代位權、撤銷權等。
    2、合同義務。合同義務,也稱合同債務,是指合同當事人應對方請求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法律約束,在法律上體現(xiàn)為一種當為性。
    (1)給付義務。所謂給付是指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為或不為的某種特定行為,該種行為既可以是某種作為,如交付貨物或提供勞務,也可以是不作為,如為所知悉的秘密承擔保密義務。
    (2)附隨義務。所謂附隨義務,是指為履行給付義務或保護當事人人身或財產(chǎn)利益,在合同發(fā)展過程中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而發(fā)生的義務,如說明、通知、保護、照顧、保密義務等。
    (3)不真正義務。不真正義務是指合同相對人雖不得請求義務人履行,義務人違反也不會發(fā)生損害賠償責任,而僅使負擔此義務者遭受權利減損或喪失后果的義務,理論上也稱間接義務。如《合同法》第119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BR>    (4)先合同義務與后合同義務。由法律所規(guī)定、當事人在締結合同過程中因誠實信用原則而產(chǎn)生的照顧、保護、忠實等義務,民法學說上稱之為先合同義務、違反先合同義務,將導致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在合同履行完畢后,根據(jù)誠實信用原則,一方有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保密、競業(yè)禁止等義務,以維護合同履行效果,或協(xié)助對方處理合同終了善后事務,學說上稱之為后合同義務。違反后合同義務,與違反合同義務后果相同,當事人依據(jù)合同法原則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的訂立
    一、合同訂立的概念
    合同的訂立,是訂立合同雙方當事人作出意思表示并達成一致的一種狀態(tài)。
    合同成立的要件
    合同成立是合同訂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合同成立反映的是當事人自由協(xié)商的結果,尚不涉及法律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因此,它只需具備以下幾個要件即已足夠:
    1、訂約人。訂約人是實際訂立合同的人,既可以是未來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也可以是合同當事人的代理人。
    2、意思表示一致。訂約人須就合同條款至少是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合同才成立。
    3、合同的成立應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要約、承諾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規(guī)則,也是合同成立必須經(jīng)過的兩個階段。如果合同沒有經(jīng)過承諾,而只是停留在要約階段,則合同未成立。
    二、要約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qū)Ψ疆斒氯颂岢龅南Mc對方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一)要約的構成要件
    1、要約必須是特定人所為的意思表示。要約是要約人向相對人(受要約人)作出的含有合同條件的意思表示。
    2、要約必須向相對人發(fā)出。要約必須經(jīng)過相對人的承諾才能成立合同,因此,要約必須是要約人向相對人發(fā)出的意思表示。
    3、要約必須具有締結合同的目的。要約是一種意思表示,但這種意思表示須具有與受要約人訂立合同的真實意愿,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為要約人主動要求與受要約人訂立合同。
    4、要約必須表明一經(jīng)承諾即受拘束的意旨。
    5、要約的內(nèi)容必須確定和完整。要約的內(nèi)容必須確定,是指要約的內(nèi)容必須明確,而非含糊不清。
    (二)要約的形式。在合同法理論和實踐中,一般認為要約可以采取口頭形式或者書面形式。所謂口頭形式,就是要約人以直接對話或者電話等方式向被要約人進行要約。所謂書面形式,就是采取交換信函、電報、電傳、電子數(shù)據(jù)和電子郵件等文字形式來進行要約。
    (三)要約的撤回和撤銷
    1、要約的撤回,是指要約人在要約生效之前,欲使其不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行為。為了尊重要約人的意志和保護要約人的利益,只要要約撤回的通知先于或同時與要約到達受要約人,就可產(chǎn)生撤回的效力。
    2、要約的撤銷,是指要約人在要約生效以后,將該項要約取消,使要約的法律效力歸于消滅的意思表示。因要約的撤銷往往不利于受要約人,所以只有在符合一定條件時才被允許,即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于受要約人發(fā)出承諾通知前到達受要約人。但在下列情況下,要約不得撤銷:
    (1)要約中規(guī)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
    (2)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并已經(jīng)為履行合同作了準備工作。
    三、承諾
    所謂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接受要約的全部條件的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諾的法律效力在于,承諾一經(jīng)作出,并送達要約人,合同即告成立,要約人不得加以拒絕。
    (一)承諾的構成要件
    1、承諾須由受要約人作出
    2、承諾須向要約人作出
    3、承諾須在合理期限內(nèi)作出
    4、承諾的內(nèi)容須與要約的內(nèi)容一致
    5、承諾必須表明受要約人決定與要約人訂立合同
    (二)承諾的方式
    1、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表示承諾。這種方式是在實踐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般來說,如果法律或要約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必須用書面形式承諾,則當事人可以用口頭形式表示承諾。
    2、以行為方式表示承諾。這種方式是指要約人盡管沒在通過書面或口頭方式明確表達其意思,但是通過實施一定的行為或其他形式作出了承諾,例如,直接發(fā)貨或付款等。
    (三)承諾的消滅
    1、承諾的撤回。承諾的撤回是承諾人阻止承諾發(fā)生法律效力的一種意思表示。
    2、合同成立。承諾的效力,本在于要約合成而成立合同,因而合同一旦成立,則承諾自應喪失效力。
    四、競爭締約
    (一)招標投標程序。招標投標是指由招標人向數(shù)人或公眾發(fā)出招標通知或招標公告,在諸多投票者中選擇中標人并與之訂立合同的方式。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招標階段
    2、投標階段
    3、開標、驗標階段
    4、評標、定標階段
    5、簽訂合同
    (二)拍賣程序。拍賣是以公開競價的方式,將特定物品或者財產(chǎn)權利轉(zhuǎn)讓給某一競買人(即買受人)的買賣方式。按照我國拍賣法的規(guī)定,拍賣要經(jīng)過以下程序。
    第一,委托人與拍賣人簽訂委托拍賣合同。
    第二,拍賣人發(fā)布拍賣公告。
    第三,競買。競買是以應價的方式向拍賣人作出應買意思表示,其法律性質(zhì)屬于要約。
    第四,拍定。拍定是拍賣人在競買人的眾多應價中選擇者予以接受的意思表示,其法律性質(zhì)屬于承諾。拍賣人一旦拍定,拍賣合同即告成立。
    五、強制締約
    (一)相對的強制締約
    相對而言的強制締約,是指取消了當事人不訂立合同的自由,但保留了當事人選擇合同相對方當事人的自由;或者相反,保留了當事人的不訂立合同的自由,但不允許當事人對相對方當事人進行選擇。
    第一,在某些情況下,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基于社會整體利益,人們必須承擔訂立某些合同的義務,亦即法律取消了當事人不訂立合同的自由,但允許當事人自由選擇合同相對方當事人。例如,根據(jù)其實施的行為或從事的職業(yè),法律強制某些特定的當事人實施責任保險,例如汽車駕駛人員、建筑人員、公證人、法律顧問等等。
    第二,在另一些情況下,雖然當事人仍享有訂立合同或不訂立合同的自由,但只要當事人決定訂立合同,則其選擇合同相對方當事人的自由即被限制或取消。例如,承租人對出租房屋享有優(yōu)先購買權的規(guī)定,即是一例。
    (二)絕對的強制締約
    絕對的強制締約,是指當事人不訂立合同的自由與選擇相對方當事人的自由的雙重消滅,即當事人不僅必須訂立合同,而且只能與特定的人訂立合同。絕對的強制締約主要由下列原因引起。
    1、由當事人因違反法律規(guī)定而受到的法律制裁所引起。某些情況下,如果當事人拒絕與法律規(guī)定的相對方當事人訂立合同,除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外,有時,合同還被法律視為已經(jīng)成立,即視當事人已和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相對方訂立了合同。例如,如果承租人的優(yōu)先購買權被出租人(出賣人)所規(guī)避,承租人有權主張出租人向第三人所作的出賣財產(chǎn)的許諾為無效;同時,承租人可以取代第三人而成為買賣合同的買受人。
    2、由立法和司法解釋所確定的原則所引起。
    根據(jù)有關立法和司法解釋,對某些享有壟斷權力的個人或法人而規(guī)定的原則是,這些當事人必須和任何一個向其提出請求的人訂立合同。其中包括:郵政、電信、電業(yè)、煤氣、天然氣、自來水、鐵路、公共汽車等公用事業(yè)單位。
    3、因法律規(guī)定而引起。
    某些場合,依法律規(guī)定,只要特定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要求,則另一方必須與之訂立合同。
    六、附合締約
    附合締約,是指合同條款由當事人一方預先擬定,對方只有附合該條款(意思)方能成立合同的締約方式。因附合締約而成立的合同是格式合同,又稱定型化合同、標準合同、附合合同、定式合同等。
    (一)格式合同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和功能
    格式合同的產(chǎn)生具有其經(jīng)濟上的必然性,它反映了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的高速度、低耗費、高效益的特點,體現(xiàn)了專業(yè)分工的科學性復雜性。格式合同之所以日漸普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行為或締約行為的強制傾向;二是締約、履約大量發(fā)生,不斷重復,企業(yè)利用格式合同作為攫取高額利潤的有效工具;三是以大量生產(chǎn)消費為內(nèi)容的現(xiàn)代生活關系,使得企業(yè)與顧客均希望能簡化締約程序。
    (二)對格式合同的法律規(guī)制
    格式合同的特點決定了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一方在擬定合同條款時,經(jīng)常利用其優(yōu)越的經(jīng)濟地位,制定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消費者的條款,例如,免責條款、失權條款、法院管轄地條款等等,對合同上的風險及負擔作不合理的的分配。
    格式合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規(guī)制:
    首先,格式條款的制定應當遵循公平原則。格式條款的內(nèi)容如果顯失公平,相對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
    其次,格式條款訂入合同應當遵循特殊規(guī)則。格式條款如欲訂入合同,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負擔一定的對合同條款的提示和說明義務。
    再次,格式條款的無效。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相對人一經(jīng)承諾,合同即告成立。但合同成立以后,要發(fā)生法律效力,尚需具備一定條件,即不得存在阻礙合同發(fā)生效力的無效事由。
    最后,格式條款的解釋。格式條款從本質(zhì)上講仍然屬于合同條款,因此仍應采納一般合同解釋所應遵循的原則。但是,格式條款畢竟與一般合同條款有所區(qū)別,對它的解釋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則。
    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fā)生爭議的,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與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采用非格式條款。
    九、締約過失
    締約過失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jù)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的義務而致另一方損失的情形。過錯一方因此對另一方承擔的責任,即為締約過失責任。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
    對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的惡意談判、欺詐和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適用締約過失責任。
    1、惡意談判。如果當事人假借訂立合同,以損害對方利益為目的,惡意進行磋商,則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欺詐。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一方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3、訂約過程中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范圍比較廣泛,如要約人違反有效要約、一方當事人違反初步協(xié)議或違反附隨義務等。當事人因這些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