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混凝土澆注過程常見事故處理(二)

字號:

三、 埋管
    澆注過程中導管無法拔出有兩種可能:
    1、鋼筋籠制作質(zhì)量差,部分鋼筋脫離主筋后插入導管吊環(huán)內(nèi)(這種情況一般會浮籠)。這時應正反轉動導管,使導管與鋼筋籠分離并居鉆孔中心,再繼續(xù)澆注。
    2、導管埋深過大或混凝土初凝使導管內(nèi)外摩擦力增大,水下混凝土灌注應嚴格控制埋管深度,不得大于6m,且不小于1m.為防止混凝土初凝,除適當加緩凝劑外還應振動導管。
    一旦埋管發(fā)生,應先查明究竟是何種原因,盡可能增大拔力拔起導管(但要防止拔漏導管),拔起過程中應正反搖動導管,使其易于拔起。
    四、浮籠
    浮籠事故在灌注水下混凝土過程中并不鮮見,對于只下半籠(即鋼筋籠長度小于成孔深度)的鉆孔樁更是有可能發(fā)生。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與混凝土的頂推力有關,但預防不力是一個因素,所以下籠時應采取相對固定措施,盡可能多焊幾條主筋在鉆機底座上,增大固結力。
    在灌注過程中混凝土何時接近或進入鋼筋籠應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混凝土面接近和進入鋼筋籠時,應保持許可范圍之內(nèi)的較深埋管,并連續(xù)灌入混凝土盡可能減少混凝土從導管底口出來后對鋼筋籠的沖擊力;當混凝土面進入鋼筋籠一定深度后,適當提升導管,以增加鋼筋籠的埋深,使得混凝土與鋼筋籠的握裹力保證鋼筋籠不至上浮。
    如果出現(xiàn)浮籠,應盡快處理,扼制繼續(xù)上浮,用多根直徑6cm左右鋼管套住鋼筋籠主筋再焊在護筒上,并用鋼筋或方木成網(wǎng)狀壓住所焊鋼管及護筒,這樣,還能保證鋼筋籠上浮時不至過份偏位。
    施工事故時有發(fā)生,為保證工程質(zhì)量,應堅持預防為主、防微杜漸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