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10010
一、填空題(每空1 分,共10 分)
1.斯賓塞的社會學理論主要圍繞______和______兩個方面展開。
2.政治社會化是個人逐漸學習和接受被現(xiàn)有_____采用和確定的政治信念、思想體系、社會制度和______的過程。
3.所謂社會互動,就是個人和個人之間、個人和群體之間、群體和群體之間,基于對行動“意義”的理解,發(fā)生的相互作用的______和______。
4.組織溝通是指組織內(nèi)部的______,即組織成員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交往以傳達思想、觀點、態(tài)度情感或______的過程。
5.從廣義上看,社會不平等就是社會差別,指______或______間的任何差異。
二、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干的括號內(nèi)。每小題1 分,共14 分)
1.第一個提出“社會學”概念并創(chuàng)立社會學的人是( )。
A.孔德 B.斯賓塞
C.馬克思 D.韋伯
2.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被認為是早、也是深刻的( )。
A.結(jié)構功能理論 B.沖突理論
C.交換理論 D.符號互動理論
3.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是社會唯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 )視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A.社會事實 B.社會關系
C.個人的社會行動 D.社會
4.1920 年梁漱溟出版了( )一書,指出“文化是人類生活的樣法?!?BR> A.《普通文化學史》 B.《文化論》
C.《什么是文化》 D.《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
5.社會化的第一要素是( )。
A.家庭 B.學校
C.工作單位 D.大眾傳媒
6.加芬克爾是( )創(chuàng)始人。
A.符號互動論 B.擬劇論
C.常人方法學 D.凡人方法學
7.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是以成員的( )特征為標準,而進行的一種群體分類。
A.關系結(jié)構 B.群體的規(guī)模
C.互動關系 D.心理歸屬
8.美國工程師泰羅和法國管理學家約爾是( )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A.人際關系 B.科學管理
C.組織行為 D.權變
9.在社會制度分類中,按照社會制度( ),把它分為自發(fā)產(chǎn)生的制度和根據(jù)客觀歷史需要而有計劃建立的制度。
A.形成的歷史 B.具體性質(zhì)
C.作用 D.形成的方式
10.一般認為,社會學者對于社區(qū)的研究始于德國社會學家( )的類型學研究。
A.麥肯齊 B.伯杰斯
C.哈里斯 D.滕尼斯
11.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指出:人類不平等的產(chǎn)生是隨著( )而來的。
A.社會分工 B.剩余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
C.私有制 D.階級的產(chǎn)生
12.對偏差行為早的( )解釋是由意大利軍醫(yī)隆布羅梭在19 世紀后期提出的。
A.心理學 B.生物學
C.社會學 D.經(jīng)濟學
13.按照社會變遷的( )來劃分,社會變遷可分為社會進化與社會倒退。
A.發(fā)展方向 B.性質(zhì)與特點
C.規(guī)模 D.人為參與和控制程度
14.《第三次浪潮》是系統(tǒng)論述( )的代表著作之一。
A.信息化社會 B.后工業(yè)化社會論
C.風險社會論 D.模式變項論
一、填空題(每空1 分,共10 分)
1.斯賓塞的社會學理論主要圍繞______和______兩個方面展開。
2.政治社會化是個人逐漸學習和接受被現(xiàn)有_____采用和確定的政治信念、思想體系、社會制度和______的過程。
3.所謂社會互動,就是個人和個人之間、個人和群體之間、群體和群體之間,基于對行動“意義”的理解,發(fā)生的相互作用的______和______。
4.組織溝通是指組織內(nèi)部的______,即組織成員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交往以傳達思想、觀點、態(tài)度情感或______的過程。
5.從廣義上看,社會不平等就是社會差別,指______或______間的任何差異。
二、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干的括號內(nèi)。每小題1 分,共14 分)
1.第一個提出“社會學”概念并創(chuàng)立社會學的人是( )。
A.孔德 B.斯賓塞
C.馬克思 D.韋伯
2.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被認為是早、也是深刻的( )。
A.結(jié)構功能理論 B.沖突理論
C.交換理論 D.符號互動理論
3.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是社會唯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 )視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A.社會事實 B.社會關系
C.個人的社會行動 D.社會
4.1920 年梁漱溟出版了( )一書,指出“文化是人類生活的樣法?!?BR> A.《普通文化學史》 B.《文化論》
C.《什么是文化》 D.《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
5.社會化的第一要素是( )。
A.家庭 B.學校
C.工作單位 D.大眾傳媒
6.加芬克爾是( )創(chuàng)始人。
A.符號互動論 B.擬劇論
C.常人方法學 D.凡人方法學
7.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是以成員的( )特征為標準,而進行的一種群體分類。
A.關系結(jié)構 B.群體的規(guī)模
C.互動關系 D.心理歸屬
8.美國工程師泰羅和法國管理學家約爾是( )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A.人際關系 B.科學管理
C.組織行為 D.權變
9.在社會制度分類中,按照社會制度( ),把它分為自發(fā)產(chǎn)生的制度和根據(jù)客觀歷史需要而有計劃建立的制度。
A.形成的歷史 B.具體性質(zhì)
C.作用 D.形成的方式
10.一般認為,社會學者對于社區(qū)的研究始于德國社會學家( )的類型學研究。
A.麥肯齊 B.伯杰斯
C.哈里斯 D.滕尼斯
11.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指出:人類不平等的產(chǎn)生是隨著( )而來的。
A.社會分工 B.剩余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
C.私有制 D.階級的產(chǎn)生
12.對偏差行為早的( )解釋是由意大利軍醫(yī)隆布羅梭在19 世紀后期提出的。
A.心理學 B.生物學
C.社會學 D.經(jīng)濟學
13.按照社會變遷的( )來劃分,社會變遷可分為社會進化與社會倒退。
A.發(fā)展方向 B.性質(zhì)與特點
C.規(guī)模 D.人為參與和控制程度
14.《第三次浪潮》是系統(tǒng)論述( )的代表著作之一。
A.信息化社會 B.后工業(yè)化社會論
C.風險社會論 D.模式變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