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生對同事談起他遇到的一件有關司機的怪事:
到黃河邊去游覽,他把車停在很遠的地方,客人給他小費,請他多開一段路,他也不肯,讓客人走了一個多小時才走到山頂。每次出發(fā),他總要遲到半小時,讓所有的人等他一個人。地陪說了他兩句,他就說汽車壞了,發(fā)動不起來了。在餐館就餐,他又把車停在很遠的地方,說是餐館沒有停車場。等客人走到餐館一看,門口空著的停車場足有三個籃球場那么大。吃完飯,我請他把車開過來接客人,他答應了,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把車開過來。最后,客人不得不自己走過去,發(fā)現(xiàn)他正在車上睡覺。
客人要他開車去地接社指定的商場,他不去,說那里的東西太貴??腿嗽敢馊ァK€是不去,也不和地陪打個招呼,就把車開回賓館了。
客人倒是想了一個辦法:專門給他買了一條煙。誰知道他竟然把煙退回來了,還說:“我是愛國者,不會抽外國人的煙!中國人只抽中國煙!”當時,簡直把客人的鼻子都氣歪了??腿寺?lián)名寫了一封投訴信,讓我和地陪在上面簽名。
可是后來的事恐怕你們誰都想不到。在去洛陽的路上,靠近白馬寺的地方出了車禍。當時沒有一輛車停下來救人。攔車的人見我們是豪華旅游車,車上又坐著外賓,就不抱什么希望,但還是舉了舉手。我剛說停車救人,司機已經(jīng)剎車了。司機和我,還有幾位游客,把傷員抬上車,司機拿手機與洛陽的醫(yī)院聯(lián)系急救,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傷員送到了醫(yī)院。傷員的家屬趕到醫(yī)院以后,拿出一疊錢要給這位司機,司機沒有收錢,也沒有多說話。他開車接上地陪就送客人游覽去了。
在這以后,客人對司機的看法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當天晚上,客人向我要回了那封投訴信,當著我的面撕掉了。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他們居然找出許多理由來為那位司機開脫。有的說可能是他太疲勞了,脾氣自然就不好。有的說可能這里的人就這個脾氣。還有的說那么多的車都開過去了,就只有他停下來救人,人家給錢也不要。這肯定是一個好人嘛!至于在z市嘛,那總是有別的什么原因。算了,算了,過去的事情就算了!
小李說:“以前聽趙大哥講過一個‘否定后肯定效應’。是不是在司機救人以后,客人對他有了一個‘否定后肯定效應’呢?”
趙先生說:“這里是有‘否定后肯定效應’,但是,恐怕還有別的原因。那位司機救人以后,客人認為他是一個好人,這是很自然的事。問題是??腿藢λ郧暗牟涣急憩F(xiàn)都改變了看法,這又是為什么呢?”
分析
本案例討論社會交往兩個層面的平衡關系。在“利益交換”和“人際交流”之間,存在著一種通過相互補償而達到平衡的關系。這就是:改變賦予“利益交換”的 “人際意義”,就可以改變對交往對象的“人際認知”;同樣,改變對交往對象的“人際認知”,也可以改變對“利益交換”所賦予的“人際意義”。
本案例中,旅游者因那位司機在白馬寺附近救人而認為“他是一個好人”,這就是改變了對他的“人際認知”。此后,旅游者對他前面的不良表現(xiàn)作出的新的評價,這就是因為改變了對他的“人際認知”。所以也就對他以前的“利益交換”方面的種種表現(xiàn)賦予新的“人際意義”。
這個案例決不是說導游員可以像那位司機那樣,先給旅游者留下惡劣的印象,然后再靠某種偶然事件來改變旅游者的印象。那位司機如果沒有遇到車禍的機遇,旅游者就肯定要把投訴信寄給有關部門。
只有在旅游者已經(jīng)對導游員的服務賦予不良的“人際意義”,在導游員的服務動機已經(jīng)或將要被曲解的時候,導游員才能運用自己的“調控”技巧,去改變旅游者對自己的“人際認知”,先讓旅游者對自己這個“人”作出肯定的評價,再讓他們對自己所提供的服務作出肯定的評價。
當社會交往出現(xiàn)問題時,導游員都應該根據(jù)社會交往的兩個層面之間可以通過相互補償而達到平衡的原理,來靈活地進行“調控”。根據(jù)不同的具體情況,或從“人際交流”層面開始,或從“利益交換”層面開始。這是提高“調控”技巧的一條極為重要的思路。
到黃河邊去游覽,他把車停在很遠的地方,客人給他小費,請他多開一段路,他也不肯,讓客人走了一個多小時才走到山頂。每次出發(fā),他總要遲到半小時,讓所有的人等他一個人。地陪說了他兩句,他就說汽車壞了,發(fā)動不起來了。在餐館就餐,他又把車停在很遠的地方,說是餐館沒有停車場。等客人走到餐館一看,門口空著的停車場足有三個籃球場那么大。吃完飯,我請他把車開過來接客人,他答應了,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把車開過來。最后,客人不得不自己走過去,發(fā)現(xiàn)他正在車上睡覺。
客人要他開車去地接社指定的商場,他不去,說那里的東西太貴??腿嗽敢馊ァK€是不去,也不和地陪打個招呼,就把車開回賓館了。
客人倒是想了一個辦法:專門給他買了一條煙。誰知道他竟然把煙退回來了,還說:“我是愛國者,不會抽外國人的煙!中國人只抽中國煙!”當時,簡直把客人的鼻子都氣歪了??腿寺?lián)名寫了一封投訴信,讓我和地陪在上面簽名。
可是后來的事恐怕你們誰都想不到。在去洛陽的路上,靠近白馬寺的地方出了車禍。當時沒有一輛車停下來救人。攔車的人見我們是豪華旅游車,車上又坐著外賓,就不抱什么希望,但還是舉了舉手。我剛說停車救人,司機已經(jīng)剎車了。司機和我,還有幾位游客,把傷員抬上車,司機拿手機與洛陽的醫(yī)院聯(lián)系急救,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傷員送到了醫(yī)院。傷員的家屬趕到醫(yī)院以后,拿出一疊錢要給這位司機,司機沒有收錢,也沒有多說話。他開車接上地陪就送客人游覽去了。
在這以后,客人對司機的看法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當天晚上,客人向我要回了那封投訴信,當著我的面撕掉了。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他們居然找出許多理由來為那位司機開脫。有的說可能是他太疲勞了,脾氣自然就不好。有的說可能這里的人就這個脾氣。還有的說那么多的車都開過去了,就只有他停下來救人,人家給錢也不要。這肯定是一個好人嘛!至于在z市嘛,那總是有別的什么原因。算了,算了,過去的事情就算了!
小李說:“以前聽趙大哥講過一個‘否定后肯定效應’。是不是在司機救人以后,客人對他有了一個‘否定后肯定效應’呢?”
趙先生說:“這里是有‘否定后肯定效應’,但是,恐怕還有別的原因。那位司機救人以后,客人認為他是一個好人,這是很自然的事。問題是??腿藢λ郧暗牟涣急憩F(xiàn)都改變了看法,這又是為什么呢?”
分析
本案例討論社會交往兩個層面的平衡關系。在“利益交換”和“人際交流”之間,存在著一種通過相互補償而達到平衡的關系。這就是:改變賦予“利益交換”的 “人際意義”,就可以改變對交往對象的“人際認知”;同樣,改變對交往對象的“人際認知”,也可以改變對“利益交換”所賦予的“人際意義”。
本案例中,旅游者因那位司機在白馬寺附近救人而認為“他是一個好人”,這就是改變了對他的“人際認知”。此后,旅游者對他前面的不良表現(xiàn)作出的新的評價,這就是因為改變了對他的“人際認知”。所以也就對他以前的“利益交換”方面的種種表現(xiàn)賦予新的“人際意義”。
這個案例決不是說導游員可以像那位司機那樣,先給旅游者留下惡劣的印象,然后再靠某種偶然事件來改變旅游者的印象。那位司機如果沒有遇到車禍的機遇,旅游者就肯定要把投訴信寄給有關部門。
只有在旅游者已經(jīng)對導游員的服務賦予不良的“人際意義”,在導游員的服務動機已經(jīng)或將要被曲解的時候,導游員才能運用自己的“調控”技巧,去改變旅游者對自己的“人際認知”,先讓旅游者對自己這個“人”作出肯定的評價,再讓他們對自己所提供的服務作出肯定的評價。
當社會交往出現(xiàn)問題時,導游員都應該根據(jù)社會交往的兩個層面之間可以通過相互補償而達到平衡的原理,來靈活地進行“調控”。根據(jù)不同的具體情況,或從“人際交流”層面開始,或從“利益交換”層面開始。這是提高“調控”技巧的一條極為重要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