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實務案例分析:導游員不能油嘴滑舌

字號:

作家蔣子龍等到香港參加一個筆會,會前先參加了由旅行社組織的一次香港觀光活動。觀光結束后,蔣作家感慨極多,寫一大作發(fā)表于《中國旅游報》上,以下是文章中的一部分:
    “到香港新機場迎接我們的漢子,相貌粗莽,肌肉結實,說話卻撮鼓著雙唇,細聲細氣,盡力做文雅狀——他是設想周到的主人提前為我們請好的導游。
     待大家都上了大轎車,他開始自報家門:鄙姓劉,大家可以叫我劉導,老劉、大劉、小劉,請不要叫我下劉(流)。他說話有個習慣每到一個句號就把最后一個句子重復一遍或兩遍:請不要叫我下流。
    他自稱是60年代初從福建來到香港,曾投身演藝界,報酬比后來大紅大紫的鄭少秋還要高。當時兩個人都在追求以后被稱為‘肥肥’的沈殿霞,沈是‘旺夫相’,嫁給誰誰走運。大家可想而知,沈殿霞最后是挑選了鄭少秋,否則我今天就用不著當導游了……”
    [點評、處理]
     看了這段文章,作為導游員,你的感受是什么?
     導游工作的成功之處似乎在能否讓游客在精神上獲得享受,或我們常說的所謂“取悅”于游客。但同時我們必須明白:“取悅”游客靠的是誠懇的態(tài)度、周到的服務、高明的技巧、恰當?shù)难哉Z。如果僅僅靠俗氣的噱頭、低級的語言或是其他類似方式來博得客人一笑,且不說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對我們提倡的“文明導游”也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