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普米族藝術——舞蹈

字號:

普米族的舞蹈
    根據(jù)來源的不同,普米族的舞蹈可以分為生活舞蹈和宗教舞蹈。
    普米族的傳統(tǒng)舞蹈“打鍋莊”就屬于生活舞。一般是傍晚時分在院子或者場壩上舉行。跳舞時,在場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與屋內(nèi)的鍋莊相似,故被稱為打鍋莊。鍋莊舞舞蹈動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獵、紡織、洗麻等方面的生產(chǎn)勞動形象。傳統(tǒng)的鍋莊舞有七十二凋,但是現(xiàn)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幾種曲調(diào)。鍋莊舞舞步剛健明快,熱情奔放,動作幅度有大有小,邊唱邊舞,保留了古代歌樂舞三位一體的特點。普米族舞蹈大都帶有集體舞的性質(zhì),無論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當中。同時普米族舞蹈的動作簡單易學,又經(jīng)常到公共場地進行,因此很容易普及,幾乎每一個普米人都會跳鍋莊,普米族人聚居地區(qū)也因此成為歌舞之鄉(xiāng)。
    宗教舞蹈是普米族舞蹈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喪葬儀式中為亡靈開路時跳的驅邪舞,進行“送替神”等巫術活動時巫師跳的“醒英嗟”等都屬于宗教舞蹈之列。巫舞大都伴以法器或刀劍等器械,通過舞者的舞蹈,力圖制造出一種威嚴而具震懾力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