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字號:

已逝的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傅利德曼,曾經被要求以一句話概括經濟學,大師想了會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不是很久以前,全球經濟有段高成長但近于零通膨的年代,違背高成長有通膨,或物價穩(wěn)定通常就業(yè)很差的兩難選擇。現在我們知道,那頓飯是中國以及崛起的新興市場招待的,但派對不會天天舉行,現在要以一段時間的通貨膨脹來為為那段美好時光買單。天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
    兩害相權取其輕,通貨膨脹聽來可怕,但是相對于通貨緊縮帶來的蕭條,就不是那么致命。要解決通脹的問題,就是不斷的提高利率,投資與消費就會自然減少,很快就能實現控制物價的目標。這藥方,十八世紀起在英國實驗,到現在還適用。問題只有一個,物價打下去了,工作機會也沒了,老百姓愿意接受嗎?政客有這勇氣嗎?
    經濟學還不算科學,整個社會科學都還離狹隘定義的科學有段距離,因為里頭有價值判斷,有太多主觀與不可重復的因素。如果在學??荚?,大家一定都說通貨膨脹不好,但是在真實社會就不見得,這過程也是財富移轉的方式。八年前借十塊美元給別人,現在人家連本帶利還二十美元,這交易劃算吧?算算利息,比美國公債好,也比定存更好。假如當時向你借錢的,用這十美元去買一桶石油,現在可就值一百三十美元了。物價飛漲的同時,財富也跟著這樣轉轉轉。
    這顯然不符社會公義,但為什么通貨膨脹不會被認真處理?問題太復雜了,值十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交給福爾摩斯就不難,找到誰是謀殺案受益者,就找到兇手了。誰是的債主,通貨膨脹就對誰有利,也就解出為何通脹會是歷史常態(tài)的疑案。美國是全球的債務人,各國政府為了各種目的推出花花綠綠的經濟對策,除了極少例外,振興方案最后都讓美國政府變該國的債務人。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受傷最重的是想靠利息或吃老本的退休者。調幅趕不上物價的,不只薪水,還有利率。其實這兩年國際金融情勢,就是凸顯風險不對稱的事實。定存以安全性為號召,以很低的利息獲得穩(wěn)定性,但也犧牲流動性。
    因此準備退休金要采取比教科書更積極的策略,一是退休基金的數字要提高,二是報酬率要拉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不費力的退休計劃。結論是,面對通脹,消極地持有現金不是正確的策略,尤其是對要籌備退休金的人而言,投資策略必須更為積極才能對抗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