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封建社會中期(公元581-1279年)
此階段包括隋、唐、五代、宋、遼、金。
(一)隋(公元581”618年)
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建一座都城——大興城。隋文帝楊堅以漢長安城內(nèi)宮殿與民居雜處,不便于民;水苦澀,不宜飲用為由,在漢長安的東南創(chuàng)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城的外廓方正,城內(nèi)有縱橫干道各三條,稱為“六街”。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全城設108個坊和兩個市。每個坊都有坊墻圍繞。城的東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這在世界城市建設,都是值得稱贊的舉措。大興城布局嚴整,街道平直、功能分區(qū)明確,規(guī)劃設計得井井有條。這主要出自哲匠宇文愷之手。宇文愷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隋代的東都也是由他規(guī)劃設計的。他考證“明堂”,廣引文獻,并用1/100比例尺制圖、做模型。他還有許多具有巧思的建筑創(chuàng)作。隋代對佛教十分重視,隋文帝建國之初,曾詔令全國務州建“仁壽塔”,是方形平面五層的樓閣式木塔,可能有標準圖,今塔已無一遺存。隋代遺存至今最的建筑是河北趙縣的安濟橋,是一座敞肩拱橋,它比歐洲同樣類型的橋要早1200年。橋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達37.47米。“兩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激蕩”。這種兩端做成空腹拱的做法,不僅可減輕橋的自重,更可以減低洪水的沖擊力。此橋在技術上,造型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橋的建造人是隋匠李春、這在中國一向不重視工匠的古代,能留下匠人的名字,是極難能可貴的。隋代遺存的另一建筑是山東濟南柳埠的神通寺四門塔,是一座平面為方形的單層石塔,建于隋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
(二)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將隋代的大興城改稱長安城,作為都城,繼續(xù)加以完善。后來因為宮城湫隘、宮殿不敷使用,在長安城東北隅城墻之外修建了一座大明宮,大明宮逐漸成為唐代的政治中心。大明宮遺址已經(jīng)考古發(fā)掘,其中的主要建筑含元殿、麟德殿等按遺址做了復原設計。大明宮的尺度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尺度要大得多,就是非主殿的麟德殿也是太和殿面積的3倍。唐代最宏偉的木構建筑當推武則天所建的“明堂”。文獻記載它的平面為方形,約合98m見方,高約合86m。是一座底部為方形而頂部為圓形的三層樓閣。建造如此復雜的高層建筑,工期只用l0個月,由此可見當時的建筑設計與施工的技術已臻于成熟。據(jù)近年對明堂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其平面尺寸與結構同文獻記載基本一致。
中國歷曾有過多次“滅法”,即消滅宗教的活動,如的“三武一世”滅法。從北魏到五代,佛教建筑被拆毀殆盡,再加上木構建筑材料本身的不耐久,致使中國現(xiàn)存的木構佛殿很少有年代很早的。最早的一座是山西五臺的南禪寺大殿(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圖3-3)。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佛光寺東大殿是唐代會昌滅法以后所建。佛光寺東大殿是現(xiàn)存唐代木構建筑中規(guī)模,質量的一座,但以之與敦煌壁畫上所繪的唐代佛寺中殿閣樓臺恢弘的建筑群相比,仍不免簡約。不過僅就佛光寺東大殿來看,其結構的有機、木構件的雄勁,已能讓人領會到唐代木構建筑所達到的高水平。它的木構用料已具模數(shù)、斗拱功能分明,尤其是脊搏之下只用大叉手而不施侏儒柱,表明唐代匠人已經(jīng)了解三角形為穩(wěn)定形的原理。它的屋頂平緩、出檐深遠,造型莊重美觀,建筑技術與藝術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唐代的木塔無一幸存到今天,磚塔則尚有數(shù)座,如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長安縣的興教寺玄奘墓塔,這兩座塔屬于樓閣式塔。西安薦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和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尋塔,三者屬于密檐式塔。唐代的單層塔多屬于高僧的墓塔,如河南登封凈藏撣師塔、山西平順海會院明惠大師塔等。唐塔一般是方形平面,單層塔壁,以木樓板木扶梯分層。凈藏撣師塔是八角形平面,是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
唐代帝陵的特點是“因山為穴”。18座唐陵中有16座是利用天然山體鑿隧道修筑的。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為例,以闕及神道形成前導空間,在建筑布局上有顯著進步。每座陵都有若干陪葬墓。經(jīng)考古發(fā)掘的永泰公主墓等若干陪葬墓中的壁畫、明器等為了解唐代宮廷生活與唐代建筑形象提供了珍貴資料。
(三)五代(公元907~960年)
這又是一個多戰(zhàn)亂的時代,北方尤甚。相對地說南方的吳越、前蜀、南漢等較為穩(wěn)定。此時期重要的建筑遺物如:蘇州虎丘的云巖寺塔。該塔原為9層,現(xiàn)存7層,是一座八角形平面,雙層塔壁的磚塔。它是磚塔由唐代的方形平面單層塔壁,向宋塔的多邊形平面,有塔心室轉變的首例。南京棲霞山舍利塔也是此時期的遺物。前蜀王建墓位于成都近郊,是中國屬于王一級的墓最早被正式考古發(fā)掘的,在建筑有一定價值,墓中棺床的石刻,較。
(四)宋(公元960—1279年)
宋代建都汴梁,即今開封,汴梁原為州治所在,作為國都過于狹隘。再加上宋代手工業(yè)商業(yè)活躍繁榮,自古以來的城市里坊制度被突破,拆除坊墻,臨街設市肆,沿巷建住房,形成開放性城市。這是中國城市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宋代的建筑風格趨向于精致綺麗,屋頂形式豐富多樣,裝修細巧,門、窗、勾闌等欞格花樣很多。留存至今的木構殿堂尚有不少,常以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宋天圣年間初建,祟寧元年重建)和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建)為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實,它們尚不能充分地表現(xiàn)出宋代建筑的風格與實際達到的水平??梢詮乃未摹敖绠嫛鄙峡吹剿未闹貥秋w閣是如何地華麗繁復。汴梁地處南北兩種建筑風格之間,同時受北方唐代的壯碩與南方五代秀麗風格的影響,形成了宋代建筑的風格。
宋塔遺存至今的尚有許多,有磚塔、石塔還有琉璃貼面的琉璃塔。如: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塔,是現(xiàn)存的磚塔,高84m。河南開封枯國寺塔,俗稱鐵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磚的塔。福建泉州開元寺雙石塔,是現(xiàn)存的石塔。
宋祟寧二年(公元1103年)頒布了《營造法式》,內(nèi)容包括了“以材為祖”的木作做法及各工種的功限料例,附有圖樣。全書共34卷,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術書,作者是宋代的將作監(jiān)少監(jiān)李誡。李誡字明仲,河南管城縣人。李誡是很有學問的人,他能廣讀文獻、深入工匠做了解、寫成此書。據(jù)傳他參考的書中有一本《木經(jīng)》是五代哲匠喻皓所著。
自南北朝時胡床、交椅等高足坐具傳人中原以來,室內(nèi)家具日漸多樣,桌椅等垂足坐家具逐漸取代了供跪坐的幾案等。從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上可見一斑。至宋代,垂足坐家具已基本普及,這影響建筑的室內(nèi)高度。
宋代的造園之風甚熾,從宮廷、州縣公署到市肆和一般士庶,都熱衷于造園。宋徽宗的“艮岳”更成為亡宋的導火線。
南宋定都臨安,即今杭州。建筑規(guī)模不大,但精致,屬南方風格,多采用穿斗架,即使是官方所建寺觀,也具南方地方風格。
(五)遼(公元907—1125年)
遼是由北方契丹族統(tǒng)治的朝代,與北宋對峙。遼的統(tǒng)治者積極吸取漢族文化,遼代建 筑真可視為唐代建筑的延續(xù)。遼代遺留至今的兩處最的古建筑,一處是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山門和觀音閣(公元984年),另一處是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公元1056年)。前者是現(xiàn)存的木構樓閣的精晶,后者是現(xiàn)存年代最早而且是獨一無二的樓閣式木塔。觀音閣外觀二層,內(nèi)部三層,中間有一夾層。釋迦塔俗名應縣木塔,塔高67.31m,斗拱式樣有60余種,外觀5層,有四個夾層,實為9層,二者夾層中均有斜撐構件,結構合乎力學原理。由遼代這兩座木構建筑的技術與藝術所達到的水平,可以反過來推斷唐及北宋中原地帶木構建筑達到了何等的高水平。
(六)金(公元1115-1234年)
金破宋都汴梁時,拆遷若干宮殿苑囿中的建筑及太湖石等至中都,并帶去圖書、文物及工匠等。在中都興建的宮殿被稱為“工巧無遺力,所謂窮奢極侈者”。宮殿用彩色琉璃瓦屋面,紅色墻垣,白色漢白玉華表、石階、欄桿,色彩濃郁亮麗,開中國建筑用色強烈之始。金代的地方建筑中用減柱造、移柱造之風盛行,被認為“制度不經(jīng)”。如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內(nèi)柱僅留兩根,是減柱造極端之例。北京西郊的盧溝橋,長265m,是金代所建的一座聯(lián)拱石橋。橋欄望柱頭上的石獅子極多,以數(shù)不清到底有多少而著稱。
綜觀此階段歷時700余年,以唐代為高潮。長安城規(guī)模之大,列為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前城市中的世界第一。這時期遺留下來的陵墓、木構佛殿、石窟寺、塔、橋及城市宮殿遺址,在布局上、造型上都是氣概雄偉、技術與藝術均有很高水平,建筑物中的雕塑、壁畫尤為精美。唐代是中國建筑發(fā)展的峰,唐代的大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導空間流暢,個體建筑結構合理有機,斗棋雄勁。建筑風格明朗、雄健、偉麗。本階段中國建筑體系達到成熟。
此階段包括隋、唐、五代、宋、遼、金。
(一)隋(公元581”618年)
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建一座都城——大興城。隋文帝楊堅以漢長安城內(nèi)宮殿與民居雜處,不便于民;水苦澀,不宜飲用為由,在漢長安的東南創(chuàng)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城的外廓方正,城內(nèi)有縱橫干道各三條,稱為“六街”。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全城設108個坊和兩個市。每個坊都有坊墻圍繞。城的東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這在世界城市建設,都是值得稱贊的舉措。大興城布局嚴整,街道平直、功能分區(qū)明確,規(guī)劃設計得井井有條。這主要出自哲匠宇文愷之手。宇文愷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隋代的東都也是由他規(guī)劃設計的。他考證“明堂”,廣引文獻,并用1/100比例尺制圖、做模型。他還有許多具有巧思的建筑創(chuàng)作。隋代對佛教十分重視,隋文帝建國之初,曾詔令全國務州建“仁壽塔”,是方形平面五層的樓閣式木塔,可能有標準圖,今塔已無一遺存。隋代遺存至今最的建筑是河北趙縣的安濟橋,是一座敞肩拱橋,它比歐洲同樣類型的橋要早1200年。橋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達37.47米。“兩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激蕩”。這種兩端做成空腹拱的做法,不僅可減輕橋的自重,更可以減低洪水的沖擊力。此橋在技術上,造型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橋的建造人是隋匠李春、這在中國一向不重視工匠的古代,能留下匠人的名字,是極難能可貴的。隋代遺存的另一建筑是山東濟南柳埠的神通寺四門塔,是一座平面為方形的單層石塔,建于隋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
(二)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將隋代的大興城改稱長安城,作為都城,繼續(xù)加以完善。后來因為宮城湫隘、宮殿不敷使用,在長安城東北隅城墻之外修建了一座大明宮,大明宮逐漸成為唐代的政治中心。大明宮遺址已經(jīng)考古發(fā)掘,其中的主要建筑含元殿、麟德殿等按遺址做了復原設計。大明宮的尺度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尺度要大得多,就是非主殿的麟德殿也是太和殿面積的3倍。唐代最宏偉的木構建筑當推武則天所建的“明堂”。文獻記載它的平面為方形,約合98m見方,高約合86m。是一座底部為方形而頂部為圓形的三層樓閣。建造如此復雜的高層建筑,工期只用l0個月,由此可見當時的建筑設計與施工的技術已臻于成熟。據(jù)近年對明堂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其平面尺寸與結構同文獻記載基本一致。
中國歷曾有過多次“滅法”,即消滅宗教的活動,如的“三武一世”滅法。從北魏到五代,佛教建筑被拆毀殆盡,再加上木構建筑材料本身的不耐久,致使中國現(xiàn)存的木構佛殿很少有年代很早的。最早的一座是山西五臺的南禪寺大殿(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圖3-3)。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佛光寺東大殿是唐代會昌滅法以后所建。佛光寺東大殿是現(xiàn)存唐代木構建筑中規(guī)模,質量的一座,但以之與敦煌壁畫上所繪的唐代佛寺中殿閣樓臺恢弘的建筑群相比,仍不免簡約。不過僅就佛光寺東大殿來看,其結構的有機、木構件的雄勁,已能讓人領會到唐代木構建筑所達到的高水平。它的木構用料已具模數(shù)、斗拱功能分明,尤其是脊搏之下只用大叉手而不施侏儒柱,表明唐代匠人已經(jīng)了解三角形為穩(wěn)定形的原理。它的屋頂平緩、出檐深遠,造型莊重美觀,建筑技術與藝術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唐代的木塔無一幸存到今天,磚塔則尚有數(shù)座,如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長安縣的興教寺玄奘墓塔,這兩座塔屬于樓閣式塔。西安薦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和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尋塔,三者屬于密檐式塔。唐代的單層塔多屬于高僧的墓塔,如河南登封凈藏撣師塔、山西平順海會院明惠大師塔等。唐塔一般是方形平面,單層塔壁,以木樓板木扶梯分層。凈藏撣師塔是八角形平面,是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
唐代帝陵的特點是“因山為穴”。18座唐陵中有16座是利用天然山體鑿隧道修筑的。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為例,以闕及神道形成前導空間,在建筑布局上有顯著進步。每座陵都有若干陪葬墓。經(jīng)考古發(fā)掘的永泰公主墓等若干陪葬墓中的壁畫、明器等為了解唐代宮廷生活與唐代建筑形象提供了珍貴資料。
(三)五代(公元907~960年)
這又是一個多戰(zhàn)亂的時代,北方尤甚。相對地說南方的吳越、前蜀、南漢等較為穩(wěn)定。此時期重要的建筑遺物如:蘇州虎丘的云巖寺塔。該塔原為9層,現(xiàn)存7層,是一座八角形平面,雙層塔壁的磚塔。它是磚塔由唐代的方形平面單層塔壁,向宋塔的多邊形平面,有塔心室轉變的首例。南京棲霞山舍利塔也是此時期的遺物。前蜀王建墓位于成都近郊,是中國屬于王一級的墓最早被正式考古發(fā)掘的,在建筑有一定價值,墓中棺床的石刻,較。
(四)宋(公元960—1279年)
宋代建都汴梁,即今開封,汴梁原為州治所在,作為國都過于狹隘。再加上宋代手工業(yè)商業(yè)活躍繁榮,自古以來的城市里坊制度被突破,拆除坊墻,臨街設市肆,沿巷建住房,形成開放性城市。這是中國城市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宋代的建筑風格趨向于精致綺麗,屋頂形式豐富多樣,裝修細巧,門、窗、勾闌等欞格花樣很多。留存至今的木構殿堂尚有不少,常以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宋天圣年間初建,祟寧元年重建)和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建)為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實,它們尚不能充分地表現(xiàn)出宋代建筑的風格與實際達到的水平??梢詮乃未摹敖绠嫛鄙峡吹剿未闹貥秋w閣是如何地華麗繁復。汴梁地處南北兩種建筑風格之間,同時受北方唐代的壯碩與南方五代秀麗風格的影響,形成了宋代建筑的風格。
宋塔遺存至今的尚有許多,有磚塔、石塔還有琉璃貼面的琉璃塔。如: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塔,是現(xiàn)存的磚塔,高84m。河南開封枯國寺塔,俗稱鐵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磚的塔。福建泉州開元寺雙石塔,是現(xiàn)存的石塔。
宋祟寧二年(公元1103年)頒布了《營造法式》,內(nèi)容包括了“以材為祖”的木作做法及各工種的功限料例,附有圖樣。全書共34卷,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術書,作者是宋代的將作監(jiān)少監(jiān)李誡。李誡字明仲,河南管城縣人。李誡是很有學問的人,他能廣讀文獻、深入工匠做了解、寫成此書。據(jù)傳他參考的書中有一本《木經(jīng)》是五代哲匠喻皓所著。
自南北朝時胡床、交椅等高足坐具傳人中原以來,室內(nèi)家具日漸多樣,桌椅等垂足坐家具逐漸取代了供跪坐的幾案等。從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上可見一斑。至宋代,垂足坐家具已基本普及,這影響建筑的室內(nèi)高度。
宋代的造園之風甚熾,從宮廷、州縣公署到市肆和一般士庶,都熱衷于造園。宋徽宗的“艮岳”更成為亡宋的導火線。
南宋定都臨安,即今杭州。建筑規(guī)模不大,但精致,屬南方風格,多采用穿斗架,即使是官方所建寺觀,也具南方地方風格。
(五)遼(公元907—1125年)
遼是由北方契丹族統(tǒng)治的朝代,與北宋對峙。遼的統(tǒng)治者積極吸取漢族文化,遼代建 筑真可視為唐代建筑的延續(xù)。遼代遺留至今的兩處最的古建筑,一處是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山門和觀音閣(公元984年),另一處是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公元1056年)。前者是現(xiàn)存的木構樓閣的精晶,后者是現(xiàn)存年代最早而且是獨一無二的樓閣式木塔。觀音閣外觀二層,內(nèi)部三層,中間有一夾層。釋迦塔俗名應縣木塔,塔高67.31m,斗拱式樣有60余種,外觀5層,有四個夾層,實為9層,二者夾層中均有斜撐構件,結構合乎力學原理。由遼代這兩座木構建筑的技術與藝術所達到的水平,可以反過來推斷唐及北宋中原地帶木構建筑達到了何等的高水平。
(六)金(公元1115-1234年)
金破宋都汴梁時,拆遷若干宮殿苑囿中的建筑及太湖石等至中都,并帶去圖書、文物及工匠等。在中都興建的宮殿被稱為“工巧無遺力,所謂窮奢極侈者”。宮殿用彩色琉璃瓦屋面,紅色墻垣,白色漢白玉華表、石階、欄桿,色彩濃郁亮麗,開中國建筑用色強烈之始。金代的地方建筑中用減柱造、移柱造之風盛行,被認為“制度不經(jīng)”。如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內(nèi)柱僅留兩根,是減柱造極端之例。北京西郊的盧溝橋,長265m,是金代所建的一座聯(lián)拱石橋。橋欄望柱頭上的石獅子極多,以數(shù)不清到底有多少而著稱。
綜觀此階段歷時700余年,以唐代為高潮。長安城規(guī)模之大,列為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前城市中的世界第一。這時期遺留下來的陵墓、木構佛殿、石窟寺、塔、橋及城市宮殿遺址,在布局上、造型上都是氣概雄偉、技術與藝術均有很高水平,建筑物中的雕塑、壁畫尤為精美。唐代是中國建筑發(fā)展的峰,唐代的大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導空間流暢,個體建筑結構合理有機,斗棋雄勁。建筑風格明朗、雄健、偉麗。本階段中國建筑體系達到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