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建筑師(場地與建筑設計)輔導: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

字號:

第八節(jié)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
    本章將一般民用建筑、高層民用建筑、人防地下室和汽車庫設計的防火問題作綜合討論,以利于對法規(guī)系統(tǒng)的理解和把握,便于實際工程設計中的靈活應用。
    一、根據(jù)建筑物的類型和特征確定適用的規(guī)范規(guī)定
    (一)高層與非高層的界定,住宅依據(jù)層數(shù),公建依據(jù)建筑物主體檐口到室外地面的高度。
    1.9層及9層以下的住宅和高度小于24m的多層公共建筑屬于非高層建筑。注意:單層公共建筑高度大于24m的也屬于非高層建筑。
    2.10層及10層以上的住宅和高度大于24m的多層公共建筑屬于高層建筑。
    (二)高層建筑防火類別的界定
    1.一類高層建筑是指:
    (1)高級住宅,以及19層和19層以上的普通住宅;
    (2)重要公建,包括醫(yī)院、高級旅館、藏書100萬冊以上的圖書館及書庫,以及重要的辦公、科研、檔案樓;
    (3)省(含計劃單列市)級以上的廣電建筑、電力調(diào)度樓、郵政樓、防災指揮調(diào)度樓;
    (4)高度超過50m的一般公建;
    (5)每層面積超過1000m2的商業(yè)樓、展覽樓、綜合樓、電信樓、財貿(mào)金融樓;
    (6)每層面積超過1500m2的商住樓。
    2,一類高層建筑以外的高層建筑都屬二類高層建筑。
    3.高級、重要是指建筑標準高,性質(zhì)重要,火災影響大,設備貴重,可燃裝修多,有空調(diào)的建筑。
    (三)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病人等行動不便的人群使用的建筑,在防火疏散上有較高要求。
    (四)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影劇院、禮堂、體育館、學校、商店、辦公樓以及建筑內(nèi)的觀眾廳、會議廳、多功能廳、營業(yè)廳、候車(船)室、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等的安全疏散要特別注意。其中沒有標定使用人數(shù)的建筑應按建筑面積計算疏散人數(shù),錄像廳、放映廳1人/m2,其他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0.5人/m2;候車(船)室與商店營業(yè)廳大致相同,可按0.85人/m2計算。
    (五)汽車庫由于同時停留人數(shù)較少,防火分區(qū)和人員疏散要求稍有放寬。此外,車按停車數(shù)量劃分為I、Ⅱ、Ⅲ、Ⅳ類,應分別執(zhí)行不同的防火設計標準。
    I類,300輛
    Ⅱ類151-300輛
    Ⅲ類51-150輛
    Ⅳ類《50輛
    (六)地下、半地下建筑的界定,依據(jù)房間地坪面低于室外地坪面的高度和該房間室內(nèi)凈高的比例,超過1/3而不超過1/2者為半地下室;超過1/2者為地下室。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防火要求基本相同。地下、半地下建筑火災撲救和人員疏散都比地上建筑困難得多,所以防火設計標準也高得多。地下室的埋深,在室外地面下l0rn以上和以下有不同設計標準。
    二、建筑物的耐火等級
    (一)建筑物的耐火等級按其構(gòu)件的燃燒性能和耐火極限的不同分為4級。新建的永久建筑物的耐火等級一般不應低于二級,故應重點掌握一、二級耐火等級民用建筑的有關(guān)防火規(guī)定。
    (二)一、二級耐火等級建筑構(gòu)件除二級吊頂可采用難燃材料外,其余全部應為非燃燒體。
    (三)鋼材的耐火極限僅為0.25h,用于一、二級建筑時必須增加防火保護層(吊頂除外)。
    (四)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構(gòu)件的耐火極限取決于保護層厚度。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gòu)件耐火極限僅為普通鋼筋混凝土構(gòu)件的1/2左右,在一級耐火建筑中要注意增加保護層厚度.各種砌體墻與混凝土墻耐火性能很好,可作防火墻用;承重砌體的耐火極限較非承重砌體有很大降低。
    (五)一類高層建筑和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級應為一級,其他建筑可為二級。
    三、防火分區(qū)、防煙分區(qū)和建筑長度
    (一)除體育館、劇院、展覽建筑的觀眾廳、展覽廳的長度和面積可以根據(jù)需要確定外,一般非高層民用建筑(包括多層汽車庫和高層建筑中與主體之間有防火分隔的裙房)一個防火分區(qū)的允許建筑面積為2500m2,長度不超過150m。
    (二)一類高層建筑一個防火分區(qū)的允許建筑面積為1000m2。
    (三)二類高層建筑一個防火分區(qū)的允許建筑面積為1500m2。
    (四)地下室和人防工程一個防火分區(qū)的允許建筑面積為500m2;人防工程的防火分區(qū)應在各出入口處的甲級防火門或管理門范圍內(nèi)劃分。
    (五)地下或高層汽車庫一個防火分區(qū)的允許建筑面積為2000m2。
    (六)以上各類建筑內(nèi)部設有自動滅火設備時,允許建筑面積可以增加一倍;局部設置時,增加的面積可按該局部面積的一倍計算;防火分區(qū)間應采用防火墻分隔,如有困難,可用防火卷簾和水幕分隔。
    (七)高層建筑內(nèi)的商業(yè)營業(yè)廳、展覽廳等,當設有自動報警與滅火系統(tǒng),并用A級裝修材料裝修時,地上部分防火分區(qū)允許建筑面積為4000m2;地下部分為2000m2。
    (八)地下觀眾廳防火分區(qū)允許建筑面積不應大于1000m2,自動滅火時不得增加。
    (九)人防工程中的水泵房、污水泵房、水庫、廁所、盥洗間等無可燃物的房間以及溜冰館的冰場、游泳館的游泳池、射擊館的靶道區(qū)、保齡球館的球道區(qū)等,其面積可不計入防火分區(qū)面積。
    (十)樓層間上下層連通時(如走馬廊、自動扶梯開口)應作為一個防火分區(qū)計算。
    無論是否高層建筑的中庭,如果房間、走道與中庭相通的開口部位設有可自行關(guān)閉的億級防火門或防火卷簾;與中庭相通的過廳、通道等處設有乙級防火門或耐火極限大于3h的防火卷簾分隔;中庭每層回廊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以及封閉屋蓋設有自動排煙設施時,可不受此條限制。
    (十一)高層建筑的裙房部分如果與高層主體部分之間設有可靠的防火分隔,其防火分區(qū)面積可與非高層建筑標準相同。
    (十二)需設排煙設施的走道及凈高小于6m的房間應采用擋煙垂壁、隔墻或從頂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劃分防煙分區(qū)。每個防煙分區(qū)的建筑面積不宜超過500m2,且防煙分區(qū)不應跨越防火分區(qū)。
    四、總圖布置
    (一)防火間距
    1.一、二級耐火等級的一般民用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6m,與三、四級耐火等級建筑的防火間距分別為7m和9m。
    2.高層建筑主體之間不應小于13m,主體與裙房之間不應小于9m,裙房與裙房之間不應小于6m。
    3.兩棟建筑相鄰,較高一面為防火墻或比相鄰較低一座建筑屋面高15m及以下范圍內(nèi)的墻為不開設門窗洞口的防火墻時,其防火間距不限;較低一面為防火墻,其屋頂承重構(gòu)件耐火極限不低于1h且不設天窗時,防火間距不應低于3.5m,對于高層建筑則不宜小于4m。
    4.數(shù)座成組布置的6層以下住宅,總占地面積不大于2500m2時,組內(nèi)建筑間距不小于4m。
    5.一、二級汽車庫之間以及車庫與一、二級民用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l0rn。
    6.停車場的汽車宜分組停放,每組停車的數(shù)量不宜超過50輛,組與組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6m。
    (二)消防車道
    1.街區(qū)內(nèi)應考慮消防車通行,其道路間距不大于160m。建筑物沿街長度大于l50m或總長大于220m時,底層應設穿過建筑物的消防車道。
    2.消防車道過門洞處寬高不小于4mx4m,門垛凈距不小于3.5m。
    3.沿街建筑連通內(nèi)院的人行道間距不大于80m(可以是樓梯間)。
    4.大于3000座的體育館、大于2000座的會堂、占地大于3000m2的展覽館等,宜設環(huán)形消防車道。
    5.封閉內(nèi)院當短邊大于24m時宜設進院消防車道。
    6.高層建筑周圍應設環(huán)形消防車道,有困難時至少沿兩長邊設置。消防車道靠建筑—側(cè)不應布置妨礙登高消防車輛操作的綠化、架空管線等。
    7.一般消防車道寬不應小于3.5m,上空凈高不應小于4m;高層建筑的消防車道寬度不應小于4m,上空凈高不應小于4m,車道邊距高層建筑外墻宜大于5m。
    8.環(huán)形消防車道與其他車道的連通不少于2處,盡端式消防車道應設回車場,一般不宜小于15mxl5m,大型消防車需18mXl8m。消防車道可利用交通道路。
    9,供消防車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應設置消防車道。
    (三)其他總圖規(guī)定
    1,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室外疏散小巷寬度不應小于3m。
    2,高層主體底部至少有一長邊或1/4周長不應布置高5m以上、深4m以上的裙房,且此范圍內(nèi)必須設有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出口。
    3,為方便消防車從城市道路進人街區(qū)內(nèi)開展消防作業(yè),沿街建筑不宜過長,以保證消防車車道的間距不大于160m。當建筑物沿街部分的長度大于150m,或總長度大于220m時,應設置穿過建筑物底部的消防車道。此外,沿街建筑的底部還應設置間距不大于80m的人行通道,以方便街區(qū)內(nèi)人員的緊急疏散。
    4.高層建筑四周應設環(huán)形消防車道;如有困難,可沿高層建筑的兩長邊設置消防車道.
    五、建筑布置
    (一)托幼的兒童用房及兒童游樂廳等兒童活動場所不應設在4層及4層以上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內(nèi)。
    (二)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應設在首層和二、三層,并宜靠外墻布置,不應設置在袋形走道的兩側(cè)和盡端;當設于地下時,不應在地下二層及其以下,且其地面與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不應大于10m,一個廳室的建筑面積不應超過200m2,并設自動報警、滅火系統(tǒng)和防、排煙設施。
    (三)高層建筑內(nèi)的觀眾廳、會議廳、多功能廳等人員密集場所應設在一、二、三層;當必須設在其他樓層時,一個廳室的建筑面積不宜超過400m2,安全出口不應少于兩個,幕布、窗簾應采用經(jīng)阻燃處理的織物,并必須設置自動報警和滅火系統(tǒng)。
    (四)地下商店不宜設置在地下三層及其以下,且不應經(jīng)營和儲存火災危險性為甲、乙類儲存物品屬性的商品,應有防、排煙設施;當?shù)叵律痰昕偨ㄖ娣e大于20000m2時,應采用防火墻分隔,且防火墻上不應開設門窗洞口。
    (五)消防控制室應設在首層或地下一層,且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和1.5h的樓板與其他部位隔開,并應鄰近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入口;消防控制室可設置在值班室、變配電室等房間內(nèi)。
    (六)高層建筑內(nèi)設置燃油、燃氣鍋爐房或油浸變壓器室時,其鍋爐的總蒸發(fā)量不應超過6t,且單臺鍋爐蒸發(fā)量不應超過2t,變壓器總?cè)萘坎粦^1260kVA,單臺容量不應超過630kVA;此類設施不應與人員密集場所貼鄰,并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和1.5h的樓板與其他部位隔開,隔墻上的門用甲級防火門;鍋爐房、變壓器室應布置在首層或地下一層靠外墻部位,并應設直接對外的安全出口;外墻開口部位的上方,應設置寬度不小于1m的防火挑檐;變壓器下應設事故儲油設施,油浸電路設備室應設防止油品流散的設施;應設置自動報警、滅火系統(tǒng);人防工程內(nèi)不得設置油浸電力變壓器和其他油浸電氣設備。
    (七)柴油發(fā)電機房可布置在高層建筑的首層或地下一層,但應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和1.5h的樓板與其他部位隔開,并設自動報警、滅火系統(tǒng);其儲油間應采用防火墻與發(fā)電機房隔開,并設能自行關(guān)閉的甲級防火門,總儲油量不應超過8h需要量;人防工程內(nèi)的柴油發(fā)電機房、直燃機房和鍋爐房以及各自配套的儲油間、水泵房、風機房等應獨立劃分防火分區(qū)。
    (八)地下人防工程內(nèi)嚴禁存放液化石油氣鋼瓶,并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氣和閃點小于600C的液體作燃料;不得設置油浸電力變壓器和其他油浸電器設備;柴油發(fā)電機房、直燃機房和鍋爐房以及各自配套的儲油間、水泵房、風機房等應獨立劃分防火分區(qū),并宜布置在地下一層靠人防工程外側(cè)的部位,儲油間的儲油量不宜大于1m3或8h的需要量;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排煙機房、滅火劑儲瓶室、變配電室、通信機房、通風和空調(diào)機房、可燃物存放量平均值超過30kg/m2火災荷載密度的房間等,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墻和樓板與其他部位隔開;隔墻上的門應采用常閉的甲級防火門。
    (九)民用建筑內(nèi)嚴禁設置存放和使用化學易燃易爆物品的商店、作坊和儲藏間。
    (十)住宅底層商業(yè)網(wǎng)點與住宅間應做防火分隔,其安全出口必須與住宅部分隔開。
    (十一)當人防工程設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的數(shù)量和位置受條件限制時,可設置避難走道。避難走道是設有防煙設施,用于人員安全通行至室外出口的疏散走道,通向避難走道的疏散出口可視為安全出口。避難走道的設置要求:
    1.不應劃分防火分區(qū)。
    2.避難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應少于兩個,且設在不同方向。
    3.避難走道凈寬不小于設計容納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防火分區(qū)通向該避難走道各安全出口最小凈寬之和。
    4.裝修材料必須A級,即為不燃材料。
    5.應考慮防煙,設置消火栓、火災應急照明、應急廣播和消防專線電話。
    (十二)汽車庫不應與托兒所、幼兒園、養(yǎng)老院組合建造;當病房樓與汽車庫有完全的防火分隔時,病房樓的地下可設置汽車庫。地下停車庫內(nèi)不應設置修理車位、噴漆間、充電間、乙炔間和甲、乙類物品貯存室。汽車庫nA4p其他建筑物時,必須采用防火墻隔開。
    (十三)除敞開式及斜樓板式以外的多層、高層以及地下汽車庫,汽車坡道兩側(cè)應用防火墻與停車區(qū)隔開,坡道的出人口應采用水幕、防火卷簾或設置甲級防火門等措施與停車區(qū)隔開。當汽車庫和汽車坡道上均設有自動滅火系統(tǒng)時,可不受此限。
    (十四)汽車庫的外墻門、窗、洞口的上方應設置防火挑檐。外墻的上、下窗間墻高度不應小于1.2m。
    六、安全疏散
    (一)安全出口的個數(shù)
    1.建筑物每個防火分區(qū)、一個樓層、一個大房間以及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的安全出口數(shù)不應少于2個。
    2.建筑規(guī)模較小、使用人數(shù)較少,可以只設一個安全出口的例外情況:
    (1)一個房間面積不超過60m2,且人數(shù)不超過50人時,可設一個門。位于走道盡端的房間(托幼除外):非高層建筑中,由最遠一點到房門口直線距離不超過14m,且人數(shù)不超過80人,高層建筑中,面積不超過75n/時;可以只設一個凈寬不小于1.4m的外開門.
    (2)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建筑面積不大于50m2;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房間面積不大于50m2,且經(jīng)常停留人數(shù)不超過10人時;可設一個門。
    (3)二、三層建筑(醫(yī)療托幼除外)一、二級耐火,每層面積不大于500m2,二、三層人數(shù)和不超過100人時,可設一個疏散樓梯。
    (4)塔式住宅:9層及其以下,每層建筑面積不大于500m2,可設一個樓梯;10至18層,每層不超過8戶,建筑面積不大于650m2,且設有一座防煙樓梯間和消防電梯時,可設一個安全出口。
    (5)非高層的單元式宿舍,每層建筑面積不大于300m2,人數(shù)不超過30人,可設一個樓梯。
    (6)單元式住宅,一般只有一座樓梯和安全出口。但超過6層時,各單元樓梯均應通到平屋頂,且從第十層起每層相鄰單元應設有連通陽臺或凹廊。7至9層的單元式住宅,如戶門用乙級防火門時,樓梯可不通至屋頂。
    (7)相鄰兩個防火分區(qū)之間的防火墻上開有防火門時,兩個防火分區(qū)可各自設一個安全出口,而將通向相鄰防火分區(qū)的防火門作為第二安全出口。在高層建筑中,此項規(guī)定的適用前提是,這兩個防火分區(qū)建筑面積之和不超過一個防火分區(qū)允許面積的1.4倍。
    3.觀眾廳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劇院、電*、禮堂觀眾廳每個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shù)不應超過250人,容納人數(shù)超過2000人時,其超過2000人的部分,每個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shù)不應超過400人。體育館觀眾廳每個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shù)不宜超過400-700人,規(guī)模較小時取值宜接近下限,規(guī)模較大時取值宜接近上限。
    4.面積不大于500m2的地下、半地下室,人數(shù)不超過30人時,其垂直金屬梯可作為第二安全出口。多個防火分區(qū)時,可利用防火墻上通往相鄰分區(qū)的防火門作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個防火分區(qū)必須有一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5.人防地下室每個防火分區(qū)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建筑面積不大于500m2,且室內(nèi)地坪與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l0rn,容納人數(shù)不大于10人的防火分區(qū),當設有直通地面的豎井金屬梯時,可只設一個安全出口或一個通向相鄰防火分區(qū)的防火門。建筑面積不大于200m2,且經(jīng)常停留人數(shù)不大于3人的防火分區(qū),可只設一個通向相鄰防火分區(qū)的防火門;改建工程的防火分區(qū),可設置不少于兩個通向相鄰防火分區(qū)的防火門,但應設置在不同方向,且相鄰防火分區(qū)安全出口的設置必須符合規(guī)范。建筑面積不大于50m2,經(jīng)常停留的人數(shù)不超過15人時,可只設一個疏散出口。
    6.每個防火分區(qū)的安全出口或通往相鄰防火分區(qū)的防火門,宜按不同方向分散設置,受條件限制而只能設在同一方向時,兩個出口間距不應小于5m。
    7.每座高層建筑通向屋頂?shù)臉翘莶灰松儆?個,且不應穿越其他房間,門應向屋頂方向開啟。
    8.汽車庫人員安全出口與汽車疏散出口應分開設置。每個防火分區(qū)人員安全出口不少于2個,但同一時間的人數(shù)不超過25人以及Ⅳ類汽車庫可只設一個。
    9.汽車疏散口不少于2個,但Ⅳ類汽車庫、設雙車道的Ⅲ類地上汽車庫以及設雙車道且停車數(shù)少于100輛的地下汽車庫可設1個。兩個汽車疏散口間距不應小于l0m,毗鄰設置時用防火隔墻隔開。
    10.停車50輛以上的停車場,汽車疏散出口不應少于2個。
    (二)安全疏散距離
    1.非高層建筑(一、二級耐火、封閉樓梯間)
    (1)雙向疏散時:托幼25m,醫(yī)療、學校35m,其他40m。
    (2)袋形走道時:托幼、醫(yī)療20m。學校、其他22m。
    (3)開敞外廊時增加5m,設自動噴淋時加25%。
    (4)非封閉樓梯間時,雙向疏散減5m,袋形走道減2m。
    (5)樓梯底層應設直接對外的出口,層數(shù)不超過4層時,可將對外出口布置在離樓梯間不超過15m處。
    (6)任何情況下,房間最遠點到房門的距離不應超過袋形走道時的規(guī)定疏散距離,即20~22m。
    (7)地下車庫疏散距離不大于45m,自動噴淋時不大于60m;底層車庫疏散距離不大于60m.
    2,高層和地下建筑
    (1)雙向疏散時:醫(yī)院病房部分24m,教學樓、旅館、展覽樓、醫(yī)院其他部分30m,其他40m。
    (2)袋形走道時:醫(yī)院病房部分12m,教學樓、旅館、展覽樓、醫(yī)院其他部分15m,其他20m。
    (3)地上人員集中的大廳(觀眾廳、展廳、多功能廳、餐廳、營業(yè)廳、閱覽室等)內(nèi)在一點到最近疏散口的直線距離不宜超過30m;其他房間不宜超過15m。
    (三)疏散寬度
    1,各類民用建筑底層疏散外門、樓梯、走道的各自總寬度應按規(guī)范規(guī)定的疏散寬度指標計算確定。樓梯按每層人數(shù)計算總寬,底層外門按層人數(shù)計總寬。疏散走道和樓梯的最小寬度不應小于1.1m,不超過6層的單元式住宅中一邊設欄桿的疏散樓梯最小寬度可為1.0m。
    2.人員密集場所觀眾廳內(nèi)疏散走道寬度按通過人數(shù)0.6m/每100人計算,最小凈寬1m,邊走道不宜小于0.8m。觀眾廳疏散門不應設門檻,寬度不應小于1.4m,緊靠門口1.4m范圍內(nèi)不應設踏步。門必須外開。
    3.高層建筑的疏散寬度,每100人不小于1m,底層外門按人數(shù)最多一層計。
    外門最小寬度:住宅1.1m,醫(yī)院1.3m,其他1.2m。
    走道最小寬度:單面走道比外門大0.1m,雙面走道比外門大0.2m。
    4.人防工程的疏散寬度要求:
    (1)每個防火分區(qū)的安全出口總寬度應按該防火分區(qū)設計容納總?cè)藬?shù)乘以疏散寬度指標計算確定。地下室埋深小于l0m時,每100人不小于0.75m;埋深大于10rn時,每100人不小于lm;并且每個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shù)不應大于250人;改建工程可不大子350人,但應布置在不同方向。
    (2)安全出口門、樓梯、走道最小凈寬要求:
    門和樓梯,一般1m,醫(yī)院1.3m,人員集中處1.4m。
    走道單面布置一般1.2m,醫(yī)院1.4m,人員集中處1.5m;雙面布置一般1.4m,醫(yī)院1.5m,人員集中處1.6m,旅館、餐廳可1.3m。
    (3)地下街防火分區(qū)內(nèi)疏散走道最小凈寬應按通過人數(shù)乘以疏散寬度指標計算,或不小于兩端疏散口最小凈寬之和的較大者。相鄰兩疏散口之間的疏散走道通過人數(shù)宜為兩個疏散口之間設計容納人數(shù);袋形走道的通過人數(shù)應為走道末端與相鄰疏散口之間設計容納人數(shù)。疏散寬度指標:埋深不大于l0m時,為每百人0.75m;埋深大于l0rn時,為每百人1.0m。地下商店營業(yè)部分疏散人數(shù),可按每層營業(yè)廳和為顧客服務用房的使用面積之和乘以人員密度指標計算。人員密度指標為:地下一層0.85人/m2;地下二層0.8人/m2。
    (4)設有固定坐位的觀眾廳疏散要求與一般觀眾廳相同。
    七、疏散樓梯和消防電梯的設置
    (一)非高層的病房樓、有空調(diào)系統(tǒng)的多層旅館、汽車庫、設有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且超過3層的建筑和超過5層的其他公共建筑的室內(nèi)疏散樓梯均應設置封閉樓梯間(包括底層擴大封閉樓梯間)。高層建筑裙房和除單元式、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過32m的二類建筑應設封閉樓梯間。地下車庫和地下室地坪與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的地下設施應設封閉樓梯間。
    (二)一類高層建筑和高度超過32m的二類高層建筑(不含單元式、通廊式住宅)、高層汽車庫以及塔式高層住宅應設置防煙樓梯間。地下設施,包括商店,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電*,禮堂,使用面積超過500m2的醫(yī)院、旅館,使用面積超過1000m2的展廳、體育場、舞廳、餐廳等,當其地下使用層超過2層或使用層與室外地坪高差超過l0m時,應設防煙樓梯間。
    (三)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樓梯間,在首層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與其他部位隔開并應直通室外,隔墻上的門應采用不低于乙級的防火門。地下室和半地下室與地上層不應共用樓梯間,否則應在首層與地下或半地下出入口處設置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和乙級防火門隔開,并應有明顯標志。
    (四)單元式住宅的疏散樓梯要求:
    1.7層以上,每個單元都應通至平屋頂。
    2.7至11層可不封閉,但開向樓梯間的房門應設乙級防火門且應直接采光通風.
    3.12層至18層應設封閉樓梯間。
    4.19層及其以上應設防煙樓梯間。
    (五)通廊式住宅,6至11層的應封閉,超過11層的應防煙。
    (六)每座高層建筑通向屋頂?shù)臉翘莶灰松儆?個,且不應穿越其他房間,門應向屋頂方向開啟。
    (七)下列高層建筑應設消防電梯:
    1.一類建筑
    2.塔式住宅
    3.12層及其以上的單元式和通廊式住宅
    4.32m以上其他二類建筑
    (八)消防電梯臺數(shù),按主體樓層建筑面積計:
    ≤1500m2時一臺
    ≤4500m2時二臺
    >4500m2時三臺
    消防電梯可與客梯或工作梯兼用。
    八、建筑構(gòu)造
    (一)防火墻
    1.耐火極限為4h.
    2.應直接設在基礎或鋼筋混凝土框架上,高出屋面不小于0.4m(當屋面為耐火極限不小于0.5h非燃燒體時,可砌至屋面板底)。
    3.防火墻上不應開門窗,必須開時,用甲級并能自行關(guān)閉;不應設排氣道,必須設時,兩側(cè)墻厚不小于0.12m。
    4.建筑物內(nèi)防火墻不應設在轉(zhuǎn)角處,否則內(nèi)轉(zhuǎn)角兩側(cè)門窗洞口水平距離不小于4m。
    緊靠防火墻兩側(cè)的門窗洞口最近距離不小于2m,設耐火0.9h非燃燒固定扇的采光窗時不受此限。
    (二)建筑的下列部位應設防火隔墻
    住宅單元之間,舞臺與觀眾廳之間(包括悶頂內(nèi))、放映室、手術(shù)室、住宅內(nèi)的托幼、空調(diào)機房、通風機房、廚房、門廳、后臺、消防控制室、消防設備間、電梯井及機房。
    (三)防火門、窗和防火卷簾
    1.防火門、窗的耐火極限:甲級:1.2h,乙級:0.9h,丙級:0.6h.
    2.防火門應為向疏散方向開啟的平開門,并在關(guān)閉以后能在任何一側(cè)手動開啟。用于疏散走道、樓梯間和前室的防火門,應具有自行關(guān)閉的功能。雙扇和多扇防火門還應具有按順序關(guān)閉的功能。常開的防火門,當發(fā)生火災時,應具有自行關(guān)閉和信號反饋的功能。
    3.設在變形縫附近的防火門,應設在樓層數(shù)較多的一側(cè),且門開啟后不應跨越變形縫。
    4.在設置防火墻確有困難的場所,可采用防火卷簾作防火分區(qū)分隔,其耐火極限不低于3h,或在卷簾兩側(cè)設自動噴水系統(tǒng)保護。設在疏散走道上的防火卷簾應在卷簾兩側(cè)設置啟閉裝置,并應具有自動、手動和機械控制的功能。
    (四)疏散樓梯
    1,除地上和地下不應共用樓梯間外,疏散樓梯間在各層的位置不應改變且底層有直通室外的出口,允許在短距離內(nèi)通過公用門廳,但不允許經(jīng)其他房間再到達室外。
    2.疏散用樓梯和通道上的階梯不應采用螺旋樓梯和扇形踏步,但踏步上下兩級所形成平面角度不超過100,且每級離扶手0.25m處的踏步深度超過0.22m時可不受此限。
    3.地下室或半地下室與地上層不應共用樓梯間,當必須共用樓梯間時,應在首層通往地下的人口處設置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和乙級防火門隔開,并應有明顯標志。
    (五)封閉樓梯間
    1.非高層建筑的封閉樓梯間應設能阻擋煙氣的雙向彈簧門,高層建筑的封閉樓梯間應設乙級防火門并向疏散方向開啟。封閉樓梯間內(nèi)墻上,除在同層開設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故門外,不應開設其他房間的門窗。
    2.高層建筑的封閉樓梯間應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風,否則應按防煙樓梯間規(guī)定設置。
    3.底層可將走道和門廳包括進去,形成擴大的封閉樓梯間,但應采用防火措施與其他部分隔開。
    (六)防煙樓梯
    1.入口處設前室(或凹廓、陽臺)并須大于6m2,居住建筑大于4.5m2。
    2.前室與樓梯間設乙級防火門向疏散方向開啟。
    3.樓梯間與防煙前室的內(nèi)墻上,除開設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門和居住建筑的部分戶門(乙級防火門)外,不應開設其他門、窗、洞口。
    4.樓梯間與前室設防排煙設施。
    5.樓梯間與防煙前室內(nèi)不應敷設可燃氣體管道和甲、乙、丙類液體管道,并不應有影響疏散的突出物。居住建筑內(nèi)的煤氣管道不應穿過樓梯間。
    6.高層塔式建筑設剪刀樓梯時,應設為防煙樓梯間,并分別設置前室。塔式住宅確有困難時可共用前室,但兩座樓梯應分別設加壓送風系統(tǒng)。
    (七)消防電梯
    1.應設不小于6m2前室(住宅可不小于4.5m2),與防煙樓梯間合用時不應小于10m2(住宅可不小于6m2),設乙級防火門,并應有防、排煙措施。
    2.底層應設直通室外出口或經(jīng)過長度不超過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3.機房、井道與其他相鄰電梯井、機房之間應防火分隔。
    4.電梯內(nèi)設電話及消防隊專用操縱按鈕,電梯井底應設排水設施。
    (八)室外疏散樓梯
    1.非高層建筑的室外疏散梯傾角不大于600,凈寬不小于0.8m,應采用非燃燒材料制作。耐火極限:平臺1h,梯0.25h
    2.高層建筑的室外樓梯可作輔助防煙樓梯,凈寬不小于0.9m,斜度不大于450,欄桿扶手高不小于1.1m。
    3.樓梯周圍2m墻上除疏散門外不應設其他門窗洞口。疏散門不應正對梯段。
    (九)疏散門
    1.疏散門應向疏散方向開啟。當人數(shù)不大于60人,且每樘門平均疏散人數(shù)不超過30人時不受此限。
    2.疏散門不應采用側(cè)拉門(庫房除外),嚴禁采用轉(zhuǎn)門。
    3.人員密集場所、觀眾廳的入場門、太平門不應設置門檻,其寬度不應小于1.4m,緊靠門口1.4m內(nèi)不應設置踏步。太平門應為推拴式外開門。
    4.建筑中的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應分散布置。建筑中相鄰2個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5m。
    (十)電梯井和管道井
    1.電梯井內(nèi)不可敷設與其無關(guān)的電纜以及燃氣管線。
    2.各種管道豎井應分別獨立設置,并應每隔2-3層在樓板處作防火分隔。
    (十一)高層住宅的戶門不應直接開向前室,確有困難時可有部分戶門開向前室,但須采用乙級防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