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鉗蝎科動物東亞鉗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體。春末至 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鹽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撈出,置通風處,陰干。
【產(chǎn)地分布】主產(chǎn)于湖北、浙江、江蘇、安徽、河南、陜西等省。野生及飼養(yǎng)。
【藥材特征】頭胸部于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后腹部呈尾狀,皺縮彎曲,完整者體長約6cm.頭胸部呈綠褐色,前面有1對短小的螯肢及1對較長大的鉗狀腳須,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對,均為7節(jié),末端各具2爪鉤;前腹部由7節(jié)組成,第7節(jié)色深,背甲上有5條隆脊線。背面綠褐色,后腹部棕黃色,6節(jié),節(jié)上均有縱溝,末節(jié)有銳鉤狀毒刺,毒刺下方無距。氣微腥,味咸。
【主要化學成分】蝎毒素(Buthotoxin),為一種含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與蛇的神經(jīng)毒素類似,但含硫量較高。尚含三甲胺、甜菜堿、?;撬?、卵磷脂及銨鹽等。
【功能主治】息風鎮(zhèn)痙,攻毒散結(jié),通絡(luò)止痛。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喎,半身不遂,破傷風癥,風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疬。
【產(chǎn)地分布】主產(chǎn)于湖北、浙江、江蘇、安徽、河南、陜西等省。野生及飼養(yǎng)。
【藥材特征】頭胸部于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后腹部呈尾狀,皺縮彎曲,完整者體長約6cm.頭胸部呈綠褐色,前面有1對短小的螯肢及1對較長大的鉗狀腳須,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對,均為7節(jié),末端各具2爪鉤;前腹部由7節(jié)組成,第7節(jié)色深,背甲上有5條隆脊線。背面綠褐色,后腹部棕黃色,6節(jié),節(jié)上均有縱溝,末節(jié)有銳鉤狀毒刺,毒刺下方無距。氣微腥,味咸。
【主要化學成分】蝎毒素(Buthotoxin),為一種含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與蛇的神經(jīng)毒素類似,但含硫量較高。尚含三甲胺、甜菜堿、?;撬?、卵磷脂及銨鹽等。
【功能主治】息風鎮(zhèn)痙,攻毒散結(jié),通絡(luò)止痛。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喎,半身不遂,破傷風癥,風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疬。